超越新文化运动 开创中国新未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越新文化运动开创中国新未来

序言

是时候了,中国人,被新文化运动压抑了一百年的我们,已经到了该考虑超越它的时候,已经到了需要重建新的文化共识、价值共识的时代。

一百年前,陈独秀创刊《新青年》,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等青年知识分子随后相继加入此次活动,因而拉开了中国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后来,人们将此事件命名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标榜,中国之后就被“民主”和“科学”话语权所垄断。在这个强大的话语权下,支持和接受该观念的,代表着“进步”;反对和排斥的,则斥责为“反动”。何为“进步”,何为“反动”,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并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它却在事实上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团体,以致许多人的生命被占统治地位及拥有势力的政治团体以“反动”之名加以践踏。

新文化运动百年,是中国人在新文化体系下匍匐前进的百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势话语下,陈独秀、鲁迅及其“弟子们”,他们始终以激进的“反传统”对中国过去的社会历史进行批判和否决——否定传统的历史和神化未来的理想,以致百年来的中国对现实社会具有建设性的思想竟然毫无建树。以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言,激烈的批判孕育了“五四运动”的登台,人权运动、个性解放反而培植了49年

的巨变,激进的民粹革命导向了文革的虚无。“启蒙”是诱人的口号,在这百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自视先知先觉的人对着别人叫喊启蒙,看到的是新文化主张打倒一切,看到的是中国人至今的迷茫。新文化运动催生的怪胎,正在一步步蚕食着绝大多数中国人,正在毁灭五千年的华夏。旧思想所维护的旧秩序坍塌了,良性的新社会及其秩序却长期构建不起来,在没有信仰与敬畏的这个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一具具行走在道路上的躯壳,他们没有人性与人情,除了拜服于权力与金钱。

目及卑微茫然的现实社会,一批又一批的良知知识分子站出来呐喊,“启蒙吧,否则整个民族将从精神上烂掉”,这是当前最震撼的警世之音。继续沿着新文化运动启蒙的思路下去,我们会不会更加喘不过气来?处在今天这个时代,若再不超越新文化运动,我们中国人就会一直在昏暗中游离。面对呐喊启蒙,我们呼唤超越新文化运动,我们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我们发出21世纪新青年的语言。

如果说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推倒的工作,那么今天的我们就要把支离破碎的残片重建起来,我们需要一场划时代的“新思想运动”,把新文化运动的残片与百年的政治经验结合起来,用经验主义来开创中国新未来。

一、回顾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

一百年前,一群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刚刚肇兴民主共和的中

华大地上,他们面对共和的曲折动荡和列强凌辱,发出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最强烈之音:民主与科学。

他们以《新青年》为舞台,以民主与科学为向导,以批判为武器,对中国的旧道德、旧秩序进行了鞭挞。他们希望用新文化取代旧思想,通过思想革命来洗礼社会,以便中国人能够快速适应新生的民主共和,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民主中国。抱着中国士子学人那副澄清天下为己任的热切之情,一个又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加入这个队伍,他们满怀信念与信心,坚信新思想一定能够挽救中国危局,促进新生共和国的民主建设。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刘复、沈尹默等等,一群以20岁出头为主体的青年知识分子——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发起了一场中国的思想革命,后来被冠以为“新文化运动”。

何谓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先生在1920年时曾作出如是解释,他说,“要问‘新文化’是什么,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文化是对军事、政治(是指实际政治而言,至于政治哲学仍应该归到文化)、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从陈独秀的解释来看,新文化是一场针对中国旧秩序所代表的思想进行革新,用当时留学青年所接收的新式观念来改造中国传统的文化。应该说,新文化是民主共和这个新政治在建设时期所需的产物,

它是共和制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与确定的护卫。这个时代使命,赋予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就是“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一句话,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对维护旧统治的东西进行革命,培养新思想的青年,以新思想与新青年来建设共和政治。

中国传统社会,帝制社会,它是一个依法家倡导的以皇帝为金字塔结构的权力秩序社会,其统治思想主要是儒家倡导“三纲五常”伦理。这个社会模式,自秦始皇开创直至满清,历经两千多年,期间反复上演王朝治乱循环,形成了一套“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圣贤政治现象。“君权至上”的帝制社会秩序,要转变为辛亥革命后新确定的共和政治,是那个时代中国人考虑最多的问题,也是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在最初思考的内容。或言之,中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民主共和要稳健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认为反对维护帝制社会的旧观念旧思想不可避免,当时中国人的认知也如此,因而新文化运动充当了该历史角色。

民主,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也是坚决破除维系帝制社会的利刃。要破解“君权至上”的帝制社会,要传播民主反击专制,陈独秀、胡适等人就不得不宣扬民主。于是,“民主是什么”成为了新文化运动该探讨的认识问题。今天,人们常说,民主与专制对立,但一百年前却并非如此。彼时,民主在20世纪突然崛起,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声音,取代了康梁维新时期的宪政话语体系,但是针对“什么是民主”的认识,当时的欧美世界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有古希腊时期使用的平民政治,有卢梭倡导的主权在民,有马克思主义高举

的无产阶级专政,等等。毫无疑问,后来很多人批评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分子,认为他们把新文化运动引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引进了俄国所实践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从而让中国走向了歧路,他们希望通过推崇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来重新肯定自由与民主。

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民主在当时存在多种含义,这就让那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无从回避,他们自然会把各种民主介绍进来。当然,我们后来看到,正因为介绍不同的民主,所以新文化运动逐渐发生了分野,胡适等人走向了温和改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走向了激进革命。今天我们说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但五四更应是新文化运动分野后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推崇激进民主的产物。随着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的思想传播,中国青年学生不断走向激进,并酝酿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促成了后来的波浪式革命。

二、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的认识问题

陈独秀说,“文化的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也就是说,文化是形而上的、抽象的东西,涵盖了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新文化运动所要革新的对象,涉猎之深、范围之广,是难以想象的。要在这样一个广阔的领域内开出大事业,陈独秀、胡适等人承载的知识是远远难以胜任的。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但开风气不为师”,新文化运动要在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