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及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
201 0 ——201 1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史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在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
关键词:现代建筑自发延续民族形式建筑技术建筑理论建筑创作建筑探索中国特色建筑
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的历程
一、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0年代前期
1、拉开沉重的建设序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府在极为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中,拉开了沉重的建设序幕。
内战余波和抗美援朝,需要浩大的军费开支,致使各地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基于解决迫切的民生问题,只能进行一些急需的小规模的修复和建设。
面对国际和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党和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果断措施,且用政治运动的方式加以贯彻,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相互结合、齐头开展,进行所谓“三套锣鼓一齐敲”。各项政治运动紧锣密鼓的展开着,巩固新生的政权。
1951年冬,在开展三大运动的同时,又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初的“五反”斗争暴露了建筑业的大量问题,引起政府高度重视。1952年8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
1951年11月,筹备开展一个“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运动,促使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在建筑界,此运动指向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师。1952年,教育部进行了院系调整。
在进行政治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不忘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领导者人民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短短三年内,医治了战争创伤,把国民经济的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各项工农业生产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指标。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取得了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包括:恢复工业生产,恢复和建设铁路工程等。
2、确立基本建设体制
在接管城市的同时,政府开始了各项改组和组建机构的工作。如北平改组工务局建立建设局,成立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北平市建筑业工会等。在成立国营建筑企业的同时,对于私营事务所进行了改造。公营建筑企业、私营营造机构、设计院的建立都体现了这点。
此阶段的建筑延续了现代性的环境:现代意识普遍,现代建筑延续;建设规模不大,建设速度加快;行政干预较少,苏联影响渐入。
3、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
在这种延续现代建筑的具体环境中,造就了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具体体现在,建筑布局简单、造型简洁无装饰。同时,建筑类型和建筑形式却比较丰富。在个别地区,也有自发的或受苏联影响的民族形式建筑出现。
一、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1、“一五”计划和苏联援建156项
苏联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向苏联的学习有得有失,得在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和工业建筑体系的确立,失在苏联所谓社会主义建筑理论夹生引进及其后果。
2、梁思成尝试苏联理论中国化
中国新建筑具体形象:无论房屋大小层数高低,都可以用我们传统形式和文法处理。民族形式的取得首先在建筑群和建筑物的总轮廓,其次在墙面和门窗等部分比例和韵律,花纹装饰只是其中次要的因素。这样梁思成从理论和式样两个方面完成了苏联建筑理论的中国化。
3、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和探索
包括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雄伟和纪念性,少数民族建筑式的多样性和凝聚力,还有外来的民族形式建筑。
4、1955年反浪费运动中十四字建筑设计方针的确立
这项建筑方针,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针政策,此后深入到建筑创作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层次,指导中国建筑创作到改革开放时已达30余年,至今还在重申这个方针。
二、技术初潮及理论高潮: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1958~1964
1、建筑技术革新初潮
大跃进中许多建筑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始终未泯,在这个特殊的社会条件下,依然倾心于开发新结构、探索新形式,做出了一定的科学贡献。
这个时期所诞生的一些以新结构为特色的新建筑,其意义远远超过事情本身,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有积极意义的篇章,是经历十年曲折道路后一个有希望的方向。对建筑结构的新探索,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标准化与装配化,二是薄壳结构,三是悬索结构,四是构筑物的新结构。
2、探索建筑理论高潮:总结十年建筑艺术,预设社会主义风格,余外建筑初试锋芒,包括现代建筑海外版和建筑界的国际竞赛。
三、政治性地域性现代性:设计革命和文化革命1965~1976
文革中的建筑现象,可以从一下四个方面做正面观察:政治性建筑,地域性建筑,领域型建筑,以及从中所表露出的现代性。
政治性建筑有两个基本特征:建筑的功能是宣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斗争;让建筑设计表现具体政治内容。
地域性的双层含义:一是建筑反映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二是建筑师对国情有深刻了解,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当地的建设条件。
十年文革,不是所有领域部门和建筑类型都没有发展,有些特定的部门领域和建筑类型得天独厚,与地域性并行发展,并没有明显进步,可以说这是一类有特定领域的建筑,如体育、外事、援外及其它领域的建筑类型。
1970年后外交领域的发展,对建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方面有使领馆的建设,一方面要有相应的涉外建筑设施。
文革造成了国内建筑园地的长期荒芜,而援外建筑因其特殊政治意义,成为建筑创作的一块独特的国外飞地,一个面向世界的展示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时期中国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
中国建筑师,接受过现代建筑的洗礼,并有着令人瞩目的表现。由于意识形态原因,现代建筑思想一直受到压抑,文革中又“被踏上一只脚”。尽管与外界和现代建筑隔绝了约20年,中国建筑师心目中现代建筑理想隔而不绝,一有适当的气候条件,就会表露出来,现代建筑史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发展中国建筑的必须。
四、繁荣创作对千篇一律: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1977~1989
改革开放,使建筑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的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建筑创作中的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改善有限;建筑思想有所解放,但力度不大;与国外建筑有所交往,但程度不深;建筑技术和材料、设备有了进步,但仍然相对落后。值得十分重视的是,努力建设“四化”的口号,成为鼓励建筑师实现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强大思想动力;“适用、经济、美观”“中而新”以及经典的现代建筑原则,依然是广大建筑师自觉遵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