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19-28
[6]崔永华,程娟,孟子敏.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张清常.汉语颜色词[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前期基础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思路:颜色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限定词,是反映不同文化内涵的一面重要的镜子。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各个领域中交流和发展,准确理解其文化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的比较,并剖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从而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进行沟通。
预期的论文撰写进度计划: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全文进行简要介绍,回顾国内外学者对颜色词所作的研究,讨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部分,收集资料,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有关颜色词的研究情况进行概括,并分析其中的不足,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首先对汉语和英语基本颜色词的构成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的构成方式决定了其文化内涵的不同,然后详细分析中英文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第四部分,旨在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总结全文,说明本文的写作对解释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都会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1.2013年10月-12月:确定论文题目
2.2013年12月-2014年1月:提交初步论文提纲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查询情况
3.2014年1月15日-3月20日:完成第一稿,指导教师审阅
4.2014年3月21日-4月5日:完成第二稿,指导教师审阅
5.2014年4月6日-5月:完成第三稿,指导教师审阅
6.2014年5月中旬:继续修改论文直至定稿
7.2014年5月底:上交论文终稿及相关表格,进行教研室、院级论文答辩
准备情况(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等):
参考文献:
[1]Berlin, B.& Kay, P..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969[1991]: 6,7,145.
系主任意见:
系主任签名:年 月 日
淮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
田雨
学号
20100501068
指导教师
徐静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业
源自文库英语师范
职 称
讲师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意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颜色的理解也会不同,颜色词汇隐含着许多深层意义,暗示着不同种族对颜色的感受。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很难了解每种颜色在不同国家的含义。因此,通过对英汉颜色词汇文化差异的学习,了解英语国家和我们汉语国家对不同颜色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改善我们的语言能力,避免与西方文化相冲突。
[3]Berlin, Brent and Paul Kay 1991 [1969].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4]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研究状况:近年来,颜色词引来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颜色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例如,闫文培(2007)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一书中通过对比和探讨颜色词在语言表达的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得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李凌霞(2007)在《英汉颜色词运用中的文化差异》一文中则强调了英汉颜色词在实际运用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在实际运用颜色此时要注意的事项。
[2] Bartlett, Elsa Jaffe. 1978. The acquisition of the meaning of color terms: a study of lexical development. In R.N Campbell & P.T. Smith. Proceedings of the NATO conference on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89—108. New York: Plenu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