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古诗不同视角的解读与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小学古诗不同视角的解读与教学

江苏省丹阳市前艾中心小学马良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得好:“这法,那法,不会钻研教材就没法。”这就形象地阐述了钻研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就小学古诗而言,表面浅显易懂,实则意蕴深长,只有教师课前的多视角解读、深层次对话,才可能有课堂上的挥洒自如、灵动生成。下面我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的《江南春》《春日偶成》和第20课的《小池》《小儿垂钓》这四首古诗为例,谈古诗不同视角的解读与教学。

一、从编者视角来解读

很显然,这四首诗分两课,编者是分别以春天和儿童的主题来选择。顺着编者的意图我们可以追问两个问题,以便进一步明晰编者的目的,与编者进行对话。

1、此春为何春?——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

苏教版以春天为主题选择的古诗有三处,分别在二、四、五年级的下册,不同年段显然目的有所不同。二年级的《春雨》《春晓》,是单纯的春色;五年级的《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春景复杂且有明显的哲理性;那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诗则兼于中间,写景上适中,且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因此,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诗诗描绘的是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教学以感受春色为重点,体会情感为难点。

2、此儿为何儿?——带有一定共同性的儿童图

这是苏教版唯一一处以儿童为主题选编的古诗,五年级的《所见》《清平乐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虽说也写到了儿童,但不是以儿童为主题入编的。古诗描写的乡村儿童都是天真、活泼的,都是描绘以快乐为共性的儿童图。虽然有学者认为《所见》中的儿童是清政府刽子手的象征,《清平乐村居》中的小儿就是不成器的无赖形象。但我们从小学生的视角看,还是定位在快乐儿童

图上为好。因此,形象感受儿童的行为,深入体会儿童的快乐就是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从作者视角来解读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诗也好,读文也好,一定要读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就告诉我们,古诗教学要关注诗人,我们品读一首诗,要能读懂诗人心,要能感受诗人一段独特的人生。

1、《江南春》——杜牧的政治讽刺

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单纯从景色上看,蒙蒙春雨中的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若隐若现的寺庙,更增添千里江南扑朔迷离之美。但诗人此处空间上的拓展,时间上的追溯,诗人之意不在景,而在意。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过度信佛,劳民伤财,修建寺庙,而今又怎么样呢?可见诗人有讽刺现今晚唐王朝之意。当然,教学还是以感受江南春色为主,引导学生认识政治讽刺之意为次,要结合诗句适度拓展,适可而止。

2、《春日偶成》——程颢的理学思想

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前两句写景,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后两句抒情,一个“乐”字尽显诗人之情,不仅是表达快乐之情,还表达的是一种哲理,表达了程颢这位理学家所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修身养性。教学可以以“乐”为诗眼,感受风和日丽的春色,体会游春之乐,再进一步认识诗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不急不躁、修身养性之乐。

3、《小池》——白居易的通俗艺术

白居易作诗力求通俗,他的诗歌语言是以平白、通俗、流畅见长。朱自清先生说,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小池》就是通俗语言

的精品,是语言的真境界。

切入小而意蕴丰。古诗给我们呈现了在池塘上的一幅幅动感画面,一个顽皮的孩子背着父母,偷偷到池塘里去采摘心仪已久的莲蓬,然后兴高采烈的回来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去偷采路上的好奇与紧张,偷采中的忐忑与兴奋,诗人都没有写,诗人选取了偷采成功后“兴尽”“归舟”的环节。正是这样的选材,切入点小,却给诗歌带来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给全诗铺垫了一派欢快、轻松、自在、喜悦的基调,将“小娃”天真烂漫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

留白多而童趣真。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已完全不解——这可是大人不允许的,是自己瞒着所有人的一次冒险,应该是不能为人知的,默不作声的事情。此时此刻,喜悦、满足已经让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忘记了一切,也正是由于孩子心灵的纯净、行为的坦然才能让此件事充满了童趣,一种简单的快乐。

教学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小娃的快乐,感受古诗艺术的魅力。

4、《小儿垂钓》——胡令能的隐士情结

胡令能,莆田隐者。隐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群特殊文人,隐于山野乡村,“钓”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化符号。诗中的小儿蓬头、侧坐、草映身、不应人,是诗人所见的生活中自由、专注的儿童,也可以理解成是胡令能自身的形象,是诗人追求自由生活、专注乡村生活的隐士情结。教学中,可以抓诗眼“钓”字,重点感受稚子形象,适度转到诗人隐士身份上来。

三、从诗眼视角来解读

抓诗眼,是古诗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古诗教学的最佳方式。朱自清先生说,必须咬文嚼字的教育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那种不求甚解的培养。可见,古诗教学抓诗眼咬文嚼字是多么重要。

1、《江南春》的“春”:春,当然指春天、春色、春光。什么地方的春?(江南,而非指大漠、北国)江南的哪些独特景物代表了春天?(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迎风酒旗、雨中古寺、亭台楼阁)这江南的春色给人怎样的感觉?(色彩美、动感美、朦胧美、气势美、富庶美)你能从这美妙春色中选一种或一处景物来描述一下吗?

2、《春日偶成》的“乐”:谁乐?(程颢)为了什么而乐?(为淡淡的白云而乐,为轻柔的春风而乐,为和煦的阳光而乐,为地红花而乐,为绿而乐柳,为碧水而乐。总之,为这美妙的春色而乐。)从是诗人的“乐”中你感受诗人是怎样的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3、《池上》的“偷”:小娃怎样偷的?偷什么的?这里的“偷”是字典里的贬义吗?偷的过程中会做些什么?偷出的究竟是什么?(小娃的好奇与紧张,忐忑与兴奋,天真与活泼。诗人对小娃的喜爱。)

4、《小儿垂钓》的“钓”:谁钓?(小儿,不是老者)怎样钓的?钓出的什么?(学着钓,不是老手;蓬头、侧坐,钓的是自由自在;不应人、遥招手,钓的味道更为丰富,怕鱼惊、轻声告之、手势交流都是可能的,钓的是天真、专注。)

四、从文化视角来解读

王荣生先生说用“定篇”“样本”“例文”“用件”的概念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等,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上。古诗词本身就是优秀文化,但有的古诗词蕴含着一些典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标识。

1、儿童文化:从古至今,儿童总是美好的,总是天真活泼的,总是如诗如画的。这两首是呈现的是儿童偷莲图、儿童垂钓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