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造物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造物观

作者:田星

前言: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理论学说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独特传统的美学智慧和艺术精神。他们的理论学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追求和谐的造物思想。基础我们谈中国的传统文化大体离不开先秦诸子,儒、道等古代文化。下面先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说起。

正文:

一、道家造物——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我们古代先人提倡人为物本,物因人用。这种观点到现在仍然适用在设计教育当中。这是我们应当加以提倡和推广的“人为物本、物因人用”体现了古代农业造物的价值观和设计原则,是古人最基本的造物哲学思想。哲学上把世界分为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唯有人,才是这三大领域的结合点和最终的归宿。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是哲学的最基本和最难把握的问题。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表明,自先秦以来,我国造物思想即主张人第一、器第二的观点,重视人与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试图在人与物之间建立一种有人性的关系和处在一种亲切的互换交流的感觉之中,即天人合一,也是现代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讨论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可以参考庄子最早提出“天人一也”的说法,“天人一也”即“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就是试图说明天、地、人之间法则的相通,主张天道自然,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无疑蕴含了他们探究和谐社会与天人之际的智慧。“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有我为一”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观相融合。老子主张天道融入人道,人类应该按自然法则去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他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他认为最美的艺术是脱尽人为因素的天然艺术,所谓“自然无为”。其实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系统观,也奠定了“师法天地”这一古代古典设计理论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先秦文献《考工记》中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时”指的是,自然界的“时间”,人类社会的“时间”,一年四季的变化,应时而兴,因时而衰,不正对是天人合一的有力解读吗?而“地气”指的是区域的地理条件,造成社会人文的不同,造物设计也随之凸现出地域性特征。北方中原的造物设计基于复杂的伦理宗教情绪,庄严雄浑绮丽是中原强权政治的缩影。西南荆楚的造物设计追求奇谲诡丽的怪异之美,是楚人意识行为和审美观的折射。南方滇池地区的造物设计,显现出奇巧的构思,丰富的想像,精细而不腻,是百越文化及其综合特性的结晶。这也同样表现在顺应了天——这一自然条件,才会有各式各样的优秀古典设计作品。材美是指材是造物借助的中介媒体,最终形态的具体表达。关注原材料的特性与质量,也包括材质本身所能体现的美感。而这句话说明造物一面受到天,地,材等因素的制约,表现出造物设计对外界,自然的顺应倾向。另一方面,工匠受到种种限定的主体性又具备一定主观能动性。工之“巧”就“巧”在对种种限定的协调与突破。在于人与物的统一也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家造物观不仅对古代古典设计典籍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在古代古典的园林艺术发展同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园林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因为它既是对自然的模仿,力图于方寸之间显露出自然的意趣,又是对自然的加工,

一草一木均能显出造园者的匠心独运,是以古今中外均不乏良园美景。而终极精神则是指精神所能抵达的超越物质、超越现实的彼岸。中国古典园林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而中国园林的终极精神正是在这独特艺术风格之中深深蕴藏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道——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自然的,因为它是发展成熟了的自然(或者是改造过的自然)景观的集合,然而它也可以说是人文的,因为正是人赋予了这些景观以不同于一般的意义。在欣赏者眼中,它们不再只是眼前的那一块石头,一个小亭,一扇漏窗,一汪池水,更多的是这种种现实之物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除对园林艺术历史地回顾之外,从对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因素——主体建筑及山水布局的分析中也可知,它是人与自然共同建构的艺术品。

所以从上可知,在这种道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下,中国的造物形式重“传神”而不重“写实”,重“表现”,而不重“再现”。

二、儒家造物——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

儒家思想提出“中和之美”的理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的本质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意指在艺术创作中避免走片面极端的路线,它要求适中,能够达到恰当而不过。孔子提出了“执两用中”以求其和的处事原则。“中和之美”是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认为过分强调设计其中的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种审美取向反映在设计上,要求设计师设计作品时达到统一和谐的效果。

孔子“和”的思想,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强调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

地结合,要求设计与使用目的的和谐统一,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的情况下还要具有多样化,体现实用和美观的统一。孔子“和”的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具有创新的思想。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所考虑的往往是衣暖、居安的问题。“和”的观念注重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地结合,还要求一切工艺产品都要兼养人的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达到“体舒神怡”的双重效能。在现在家居设计中,就充分体现出了“文”与“质”的并重。一个好的家居设计作品,功能与审美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家居设计的水准。

刚才提到的“文”与“质”是出自孔子《论语雍也》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段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像宗庙里的祝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位君子。”“文”与“质”的关系, 一般是指物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古代造物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它们把形式与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文质彬彬”所要求的和谐状态,如我国古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等器物都是有力的证据。汉代青铜灯具设计,无论是在功能、造型、结构、装饰上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达到了较高境界。汉错银铜牛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台照明灯具,从结构上看,它分为底座、灯身、灯罩、导管四部分。从灯的功能上来看,牛形灯是非常实用的灯具,既起到了照明作用,又注意了空气质量的保护。青铜灯具中绝大多数是燃油灯,当时的燃料主要是油脂,在灯芯燃烧时起到了照明作用,同时也产生了烟雾和灰尘。如果没有任何的处理措施, 烟雾会随空气的流动飘落出来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牛形灯装有圆状的烟筒,朝上并弯曲呈半圆形,同灯盖相连。烟筒既可作导烟的通道,也可作持柄把手。导烟管道直通内空的牛腹,腹内储存水,使烟灰颗粒融入水中,从而保持了室内环境的清洁。从外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