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对非虚构写作中部分“新闻失实”报以宽容 反方立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应该对非虚构写作中部分“新闻失实”抱以宽容
谢谢主席,问候各位。

开宗明义:“非虚构写作”是指基于“事实”前提展开的写作活动,强调现场感和真实性;“新闻失实”是指文章中事实不准确或通过刻意遮掩、篡改等其它方式使新闻面貌发生改变。

如今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实践,更多是作为新闻创意写作的一种形式,
我方认为,出于非虚构写作自身发展和其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考量,不应该对非虚构写作中部分“新闻失实”报以宽容,理由如下:
首先,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价值。

而“新闻失实”损害了非虚构写作存在的基础,贬损了其核心价值,也就消解了建构在非虚构作品上的意义。

非虚构写作之所以区别于虚构类作品,之所以能更大程度上引起读者关注和响应,正在于其特有的真实性。

纵观国内各大非虚构写作平台,不论是公众号“呦呦鹿鸣”,“大家”;还是传统媒体《南方周末》、《新京报》。

以及例如《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员外郎王林清》……这些刷爆朋友圈,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的非虚构作品。

他们的创作目的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吸引大众对新闻和社会热点的关注,二是通过报道针砭时弊并传递价值观,但是,如果非虚构写作中出现了新闻失实,那受众接收到的事实不成立,被引导去关注的东西也是不存在,或是被放大的假象。

作者基于“新闻”传递的价值观,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非虚构写作中部分新闻失实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弊害。

在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影响力巨大,自媒体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下,新闻失实会带来的恶劣影响十分巨大。

《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发布后,其中对于阿里新入职毕业生两年升职为技术专家引发了网友对于阿里人事考核制度的广泛质疑,阿里迫于名誉受损不得不出面辟谣。

《新京报》对重庆坠江女司机根据不足的猜测,给女性驾驶员带来了极恶劣的网络暴力。

柴静的《穹顶之下》中使用大量片面甚至杜撰的数据以制造爆点博取眼球,既误导了大众,也对国有能源企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掌握着社会话语权和舆论引导能力的媒体人,如果不尽到自己的调查义务就发表文章,甚至罔顾真相捏造失实新闻,不光会给被报道者带来伤害,更会向大众传递错误的认知和价值观,其恶劣影响与谣言无异。

最后,非虚构写作中新闻失实是对受众的欺骗和辜负,引发大众对该写作方式的质疑,损害其公信力,污名化这一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体裁,最终损害非虚构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国的发展。

在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中,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是网民对媒体社会责任感最大的期待。

然而,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吕梁荣指出,近年来非虚构写作中故意新闻失实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

然而,一旦非虚构写作中的内容被读者证伪,信任就会分崩离析。

美国民众在70年代还持有72%的媒体信任度,如今已经只有45%。

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泛滥成灾的假新闻。

只有秉承真实性原则,我
们才真正尊重了读者,保护非虚构写作的良性发展。

如不能,则会引发大众的反感和抵制。

标榜非虚构写作却大量编造事实的咪蒙便是典型案例。

综上,基于新闻失实对于社会大众和这一创作方式本身的恶劣影响。

我方认为不应该对非虚构写作中部分“新闻失实”报以宽容。

对发现新闻失实的文章应做到撤稿、公示并公开道歉、对创作者及平台做出相应惩罚,对新闻失实做到零容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