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预设”与“生成” 课堂因“历险”而精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合“预设”与“生成”课堂因“历险”而精彩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

它以短小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还要尊重孩子自身的感受。

真正实现从“执行教案”走向“课堂生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现课堂的真实性,满足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让学生享受成功。

教学片段
师: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第二年的中秋,子期不幸染病而死。

伯牙满怀希望,如约而至,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杯无情的黄土,悲痛欲绝的俞伯牙做出怎样的举动。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为何做出这等令世人惊愕的决定?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生:伯牙和子期之间已经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他们就像亲人一样,子期死后,伯牙感到非常痛苦,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师:是呀,在伯牙看来,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子期了。

伯牙不由得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子期一死,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断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1: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音乐梦想,断绝了他的前程。

生2: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师:一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

生3: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从此他又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寂寞中去了。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

同学们,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而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孤独、寂寞和心灰意冷。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

谁来读?(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

“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琴随你去,心随你碎呀,读
师:据说,在子期墓前俞伯牙曾写下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日子中去,想起与子期共处的种种欢乐,他又怎么能不加倍思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师生深情地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难受吗?此时此刻,孩子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把你的心境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生1:我为伯牙和子期的友谊所感动!知音不再,留琴何用?伯牙的痛苦和绝望也深深刺痛了我。

这样的友情哪里找?
生2:读了这个故事我也很感动,也理解伯牙的心情,但我还是有个问题:伯牙应不应该绝弦?
师:问得好!想必你已经有自己的看法了吧,能说来听听吗?
生2:我的看法是伯牙不该绝弦。

我觉得伯牙绝弦只为知音,但他的做法有点极端。

他是一个琴师,通过音乐和钟子期结为知音,也完全可以继续通过琴声,去寻找知音,世界这么大,必定会有其他懂伯牙的人。

这样不仅能解脱自己,还能为更多的人带去快乐,这样不是一举两得吗?
师:很有意思,还有没有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尽可以畅所欲言。

(学生纷纷举手)
生3:我不这样认为。

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

伯牙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有子期做知音,子期死了,带走了他所有快乐,从此他又要回到孤独寂寞,没有知音的日子里去了。

生4:我觉得伯牙的做法不理性。

作为一个著名的琴师,他的琴技想必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为了追求这样高的琴技一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

可以说鼓琴是他的梦想,却因为子期的死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未免太可惜。

人生总是要经历波折的,我们总不能因为一点波折就悲观厌世,放弃自己的事业吧?
生5:请注意,这个故事讲的是知音,学这个故事之前我专门查阅了资料,子期死后,伯牙去子期坟前祭拜,并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一摔,一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见伯牙失去知音后的绝望,和遇到波折悲观厌世没有多大关系。

生2:可是,文中提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他们能成为知音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

如果子期得知伯牙为自己终身不弹琴,对于热爱音乐的钟子期来说,他不仅不会感到欣慰,也许还会为伯牙做出如此决定而感到悔恨。

报答知音的方式有很多,不应该采用这样极端的做法。

生6:是啊,失去知音对伯牙来说的确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

但是生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波折和磨难,也许比失去知音更让人悲痛,难道我们也要学伯牙绝弦吗?
(争论略)
师:很高兴听到孩子们不同的见解。

当年的那一幕我们已无从改变,唯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

让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更生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人生不像林黛玉,不会因为多愁善感而风情万种。

孩子们,如果伯牙子期得知自己的故事能让孩子们有这许多深刻感触,一定也会倍感欣慰。

分析与反思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真为学生的精彩表现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

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结合学校“亲亲课堂”的教学理念,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

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
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情感交融,行云流水
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

在这节课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努力实现师生“共鸣”。

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堂课上,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还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

三,亲证过程,“历险”之美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伯牙子期友谊的感动,却不曾想有了意外的“生成”。

学生竟提出“伯牙是否该绝弦”的质疑,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

亲亲课堂提出“学如历险”,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

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

师生一同经历学习的过程,一同“历险”。

学生
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甚至展开了辩论,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课堂因“历险”而变得美丽。

(作者单位:重庆珊瑚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长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