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痛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经络之海”、“十 二经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
2、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源自文库。起着 “渗诸阳、灌诸精”, “温肌肉、生毫发”的作用。
3、协同任脉,主胞宫以妊产胎育。 《临证指南》”血海者,即冲脉也, 男子藏精,女子系胞“。
(三)病候
•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 《临证指南》”……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
赤峰市红山区
基层中医药 适宜技术
——痛经
主讲:邹本领
概念
•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
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称为“痛经”。
• 经前或经期仅有小腹或腰部轻微的胀痛不适, 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则属经期常见生 理现象。
• 周期性的经期疼痛是常见的并且发生于大多 数月经周期。痛经 常伴有腰骶痛、恶心、 呕吐、头痛或腹泻等
气滞血瘀证
•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 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 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 当归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枳壳 延胡索 五灵脂
丹皮 乌药 香附 甘草
• 膈下逐瘀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 • 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
小茴香。 • 吴茱萸 当归 芍药 川芎 人参 生姜 麦门冬 半
夏 牡丹皮 阿胶 甘草 桂枝
阳虚内寒的针灸疗法
• 阳虚弱,虚寒内生,冲任、胞宫失于温煦, 气血运行不畅,以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 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暗淡,或 经下膜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 主治:温补阳气 • 以任督二脉为主 • 艾灸:气海 关元 命门
寒湿凝滞证
• 主要证侯: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 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 沉紧。
•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苍术、茯苓。 • 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当归 川芎 肉桂 赤芍
• 以足厥阴肝经穴,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四渎,三阴交.太冲;天枢,行间
• 小腹灼热者,加曲泉, • 经夹血块者,加行间.
气血虚弱证
•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 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 力。
•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 方药:圣愈汤(《兰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
证候分型(虚)
• 阳虚内寒 素禀阳虚,阴寒内盛,冲任、胞宫失于温煦,经 期气血下注冲任,寒凝血脉,使经血运行迟滞, 发为痛经。
• 气血虚弱 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或大失血后, 气血俱虚,冲任气血虚少,经期、经后血海气血 更加空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兼之气虚血滞, 无力流通,因而发生痛经。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仅用于严重的痛
经,但副作用影响了它的常规和长期使用
• β-受体兴奋剂疗效不太满意,且有心悸、颤抖等副 反应,因而未被普遍采用。
• 钙通道阻滞剂 副作用有头痛、心悸、血压降低等。
• 手术是有效的。子宫切除术对治疗痛经有效,不过不
适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
妇科疾患与脏腑经络
•病在冲任督带 •治在肝肾心脾 •重在调理气血
冲脉发生病变,可出现
1、逆气不能上行而致腹内拘急疼痛。 2、生殖泌尿系统病症。
4.带脉
循行: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 周,如束带然”。①起于季胁部 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 维道穴,②横行绕身一周。
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 中。腹胀,腰无力如坐水。
4腧穴:带脉、五枢、维道。 (足少阳) 足临泣穴通于带脉。
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 等证。男子患七疝,女子患瘕聚。
列缺穴通于任脉。 中极,关元,石门, 气海,阴交,神阙,水分,
• 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 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 海”之称。任脉阻滞不通则经闭;任脉不 通,气血失养则宫寒不孕,带下色白;气 滞瘕聚则少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
•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
酱草、薏苡仁。 • 清热调血治痛经,温热瘀结两皆清, • 桃红四物连莪术,延胡丹附腹痛轻。
肝郁湿热的针灸疗法
• ,肝郁气滞,经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甚 则痛及腰骶.湿热下注,蕴结于胞宫,故小腹灼热, 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带下黄稠.肝 经郁滞,则兼乳胁疼痛.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郁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除湿,行滞止痛.
•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止痛. • 以任脉,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四渎、三阴交,地机. • 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则艾灸关元,肾俞. • 腰痛,身痛者,加肾俞,大杼. • 神疲气短者,加灸百会,气海.
湿热瘀阻证
•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胀痛,拒按,经 色黯红,质稠有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或平时 小腹痛,经来疼痛加剧,或伴低热起伏,小便黄 赤。舌紫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或涩。
香附、延胡索。 • 人参 黄芪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生地黄
• 圣愈芎归二地黄,参芪合用脾复旺, • 生化有源气血足,痛经自除复安康。
气血亏虚的针灸疗法
• ,气血虚弱,血海不足,胞脉失养,故经期或经 后小腹隐痛喜按,经量少质薄.气血不足,则神 疲肢倦.气血不能上奉于脑,则头晕眼花.气血 不能营心,则心悸气短.摄淡,苔薄少,脉细弦, 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调经止痛.
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 “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 功能,维持妊娠。任脉虚衰不能妊养胞胎, 则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 滑胎;任脉虚衰,不能调节月经测月经愆 期或经闭,或淋漓不尽;任脉虚衰,气血 失于濡养,则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 脉细无力亦为虚衰之象。
3.冲脉
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 称为“一源三岐”,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 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
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 口唇。
公孙穴通于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 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 入胸中……
冲,“要冲、要道”之义
冲:指古人在身前垂挂饰品的带子,与冲脉在胸腹前面循 行特点相仿。
上腘内廉,循股阴, 入毛中,环阴器, 抵小腹,挟胃,属肝, 络胆,上贯膈,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
心主血脉 主神志
气 脾主运化主统血
血 肝主藏血 主疏泄
肾藏精, 主生殖与发育
相 依
肾主藏精
肾之精气化生天癸
1.督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 部,②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③ 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④上 行巅顶,⑤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 肝肾亏损 多因禀赋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损及 肝肾,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宫失养,经期、 经后血海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致痛经。
辨证论治
• 痛在经前、经期之初、中多属实; • 痛在月经将净或经后多属虚。
• 疼痛剧烈、拒按、掣痛、绞痛、 灼痛、刺痛多属实;
• 隐隐作痛、坠痛、喜揉喜按多虚。
一、阐释病机变化 1.传递病邪
(1)外邪通过经络内传脏腑 (2)脏腑之间疾病通过经络相互传变
2.反映病变 二、指导临床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对症选穴
1.指导针灸推拿 (1)指导循经取穴 (2)指导推拿按摩 2.指导药物治疗(药物归经)
取穴
痛经的病因病机
• 实证:冲任、胞宫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
• 以任脉,足太阴脾经经穴为主. 处方: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
• 子宫.小腹冷痛者,加气冲,关元.
肝肾亏损证
•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 少,色黯淡,质稀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 治法: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 方药: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 当归 白芍 山茱萸 巴戟天 阿胶 山药 甘草 • 经后腹痛调肝汤,滋水涵木气自安, • 归芍阿胶淮山药,巴戟山萸及炙甘。
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 脊柱强直,昏厥。
后溪穴通于督脉。 八髎穴:位置:骶椎。又称上髎、
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 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 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虚寒:艾灸 瘀滞:刺血拔罐
2.任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 ②向上行于阴毛部,③沿着腹内, 向上经过关元等穴,④到达咽喉 部,⑤再上行环绕口唇,⑥经过 面部,⑦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属 足阳明胃经)
• 症状 • 腹痛多发生于行经第1~2天或经期前后1~
2天,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下坠感,疼 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 痛,亦可见于小腹连股内痛。严重者可出 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现 象。
现代医学治疗痛经
•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有效率达70%。最好
于开始出现疼痛症状,月经来潮甚至来潮前1-2天开始服 药。可连续服药至疼痛消失后停药。如果于疼痛时间段用 药,有时难以控制疼痛。
辨证论治
• 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则减轻或 刺痛、持续作痛者多为血瘀;
•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者多为气滞。 • 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 • 灼痛得热痛增多为热。 • 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 • 痛在腰际病多在肾。
治疗原则
• 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 冲任、胞宫气血为主。
• 月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 平时辨证求因以治本,同 时应因时治宜。
痛经的其他疗法---药物外敷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 上行于脊柱内,③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 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④上达咽喉, ⑤环绕口唇。
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气逆腹痛。
15腧穴: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 明);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 (足少阴),肓俞,商曲、石关、阴都、 通谷、幽门(足少阴)
分类
• 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也
称功能性痛经,常见于年轻未产女性。
• 继发性痛经: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 的痛经,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 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 、 宫腔粘连、宫颈狭窄等引起的月经 期疼痛,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
诊断要点
• 病史 经行小腹或者少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规律 性发作,或有不孕、盆腔炎、宫腔手术史。
• 虚证: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肝肾亏损 、气血虚弱、阳虚内寒、
证候分型(实)
• 气滞血瘀 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阻胞宫、冲任。经期气 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
• 寒湿凝滞 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久居阴湿之地,风冷 寒湿客于冲任、胞宫,以致胞宫、冲任气血凝滞。
• 湿热瘀阻 经期、产后(包括堕胎、小产后)摄生不慎而感 湿热之邪, 湿热与血相搏结,流注冲任, 蕴结于胞 宫, 阻滞气血, 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 血更加壅滞不畅,发为痛经。
带脉
• 带,在古代多指“官僚贵族腰间系的大带” 与带脉横行腰腹之间,回身一周。
• “约束诸脉”---约束纵行诸经脉, 使起到协调和柔顺作用。
带脉不引可出现各种功能弛缓、痿废的 病症。如:腰酸痛、腹胀、腹痛引腰 脊 及生殖器官病,如:阳痿、遗精、 崩漏 、带下等。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经络学说
蒲黄 五灵脂
• 少腹逐瘀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 • 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寒湿凝滞的针灸疗法
• 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与寒结,冲任阻滞,经血流行不 畅,故小腹冷痛.热能胜寒,得热寒凝之气则散,瘀滞 稍通故痛减.血得寒则凝,故经量少,色紫黯有块.寒 湿之邪伤人阳气,脾阳不振,则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苔白,脉沉紧,均为寒湿内阻,气血瘀滞之象.
气血瘀滞的针灸疗法
• 气滞血瘀,经行不畅,故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 瘀点,脉沉弦或涩,均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 以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 处方:内关, 三阴交;膈腧、血海 • 胸协痛甚者,加外关,肝俞. • 恶心呕吐者,加太冲,公孙。 • 小腹剧痛者,加次髎.
阳虚内寒证
• 主要证候: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 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舌淡胖、苔白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