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艺术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艺术教育

【摘要】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陶冶情操、提高个体在情感与理性方面的和谐程度,来提升人们的品格。艺术教育以美术欣赏的形式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这种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的培养与传递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欣赏;审美体验

一、美术欣赏对儿童审美培养的重要性

对儿童审美艺术的培养,是提高儿童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便是能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而创造贯穿于儿童美术欣赏的全过程。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活动常是一种说教的、灌输的方式,教师急于把和美术欣赏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填鸭式地教给儿童,而忽视了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1.美术欣赏对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是一种感情教育,促使人格高尚、完善

其中美术作品欣赏的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辨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可以让学生们感到风景画、花鸟画中也有着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

2.美术欣赏审美活动能培养儿童集中的注意力

美术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是审美注意,此时各种心理因素都应指向并集中于欣赏对象的形式。由观察到表现,这是一个有思维参与的知动协调一致的心理活动过程,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没有观察能力做基础,就谈不上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美术教学活动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去,从而增强其审美注意力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3.让儿童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

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也喜欢观察熟悉的事物,如果能进一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启发他们看出某一美术作品在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切入口,那将不失为一种增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办法。因此,美术欣赏活动作为以美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科,很自然地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4.让儿童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培养创新的能力

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一个人通过对艺术的接触,会唤起内心很多的感受,甚至是一些灵魂深处的东西。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儿童会发表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二、儿童审美艺术教育及心理发展的特点

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儿童审美心理的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儿童具有发展审美能力的生物学潜质。研究表明,儿童的审美能力来源于遗传得来的普通感知能力。其标志是对优美的事物特征发生审美感性,产生美感体验,并有初步的审美偏爱和选择事物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幼儿最初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二是儿童感性的思维方式占主导。儿童的年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在儿童阶段,感性思维是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三是儿童的审美具有阶段性特征。以陈鹤琴的儿童绘画理论为例来论述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来定,而不是依据成人的要求来定。因此,成人在儿童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

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三、美术欣赏教育的艺术体现

美术欣赏审美艺术教育对儿童而言具有着特殊性,是与他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小肌肉动作发展等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儿童通过艺术作品交流时,使得自己的视界包括儿童理解的角度、能力和所面对的画面与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历史视界之间实现了相互融合,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新的认知世界,而这种新的认知世界又将成为儿童理解新的艺术作品的出发点。因此需要教师作为中介来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和艺术作品进行问和答。而为儿童选择艺术欣赏作品应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我们必须把对象很直观地呈现给儿童,让他们形象地、直观地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这种预期,他们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作为引导者还必须鼓励儿童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两种视界的融合,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的理解。

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

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的习惯和能力。引导者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在儿童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儿童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的体验后,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而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等等。

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可让儿童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梵高的作品《星夜》、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