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法制教育的改进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法制教育的改进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
高校是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接受法制教育,树立正确法制观念、培养良好法律素养。
高校法制教育的成效对于推进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分析
大学生被视为懂法、守法的高素质群体,但近年来出现多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生犯罪事件,使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受到质疑。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1965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期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2.5%;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约为17%。
大学生犯罪率攀升趋势十分明显,并且呈现出以下新态势。
(一)暴力犯罪增长迅速。
大学生犯罪一向以财产型与伤害型为主,但近年来出现了多起夺人性命的恶性案件,凸显不祥趋势。
如今,
暴力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明显增多。
据调查,在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中该类案件已经达到30%左右。
(二)大学生犯罪向高层次人才蔓延。
几年前,大学生犯罪出现在普通大专院校的比例较高,但现在呈现出向重点甚至名牌院校蔓延的趋势。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总数的31%。
与此同时,硕士生、博士生犯罪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三)大学生犯罪向团伙化、智能化发展。
有的大学生犯罪以同乡会、QQ群为基础,编织犯罪网络,突显出团伙化趋势;有的大学生犯罪则是利用专业知识,如运用化学知识研制冰毒,呈现出智能化趋势。
(四)大学生犯罪种类呈现多样化。
多年来,虽然大学生犯罪事件从未间断,但通常触犯的是盗窃、故意伤害等刑律。
现在,大学生犯罪种类却呈多样化趋势。
制毒、贩毒、卖淫、组织卖淫、诈骗、走私、诽谤、绑架、强奸、故意杀人、投毒、纵火等罪名均出现在大学生犯罪案件中。
综上所述,大学生犯罪现状堪忧,许多大学生在犯罪后进行反思,普遍认为法律知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而法制教育缺失正是导致该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
高校法制教育缺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学生个人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一)学生个人原因
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犯法,法律就与他无关,因此法律知识可学可不学。
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只愿意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习法律知识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一部分学生只为混文凭,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
这类学生不具备学习法律知识的良好心态,大锅饭似的普法教育对他们不起多大作用。
(二)学校教育因素
1.法制教育缺乏针对性。
高校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法制教育。
该课程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时涉及多部法律。
如:宪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等十几部法律、法规都有所提及。
由于涉及面太宽,从而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佳。
2.教育形式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真切的实践性,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但是,由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们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讲授更多的法律知识,往往采用一说到底的方法开展教学。
学生缺乏时间去思考、讨论和消化,更无相关社会实践的机会。
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法制教育现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承担此课程的老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主攻德育的教师,二是法学专业教师。
在讲授法律知识时,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很难游刃有余地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4.重视程度不足。
纵观各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阵地基本仅限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推进法制中国建设”的艰巨任务并未得到清晰认识。
在日常教育中,由于“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安全教育成为日常教育的工作重点。
法制教育基本被排除在日常教育之外,在学生活动、学术讲座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情况更是极其少见。
此外,部分高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与学位挂钩,使学生们只重视计算机、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却忽略了对法律素养的培养。
(三)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大环境给法制教育带来某些不利影响。
首先,大学生受“以权谋私”、“权大于法”等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他们认为法律只是一个摆设,缺少将现实当中的纠纷与争议诉诸法律的意识,往往通过“拳
头”、“强权”等个人手段来解决问题。
其次由于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较之以往更具快捷、方便、自由的特点,一些不良言论、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学生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改进策略
为了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除了提高思想认识之外,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改善法制教育的环境,解决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上寻求突破
1.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零散,基本采取的是一段介绍一部法律的方式编排教材,虽然做到了内容丰富,却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
该课程教学内容应该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将与大学生现在与将来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作重点讲解。
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等都是大学生应
该掌握的基本法律知识;而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等则可作简单介绍。
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2.加强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如果专业课教师未认识到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比较消极的态度进行教学,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专业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法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安排专业教师前往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等实践基地进行观摩,积累活生生的课程案例,了解具体办案流程,让教学内容充满现实性、生动性。
第三,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司法考试,前往律师事务所挂职锻炼,增强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3.丰富教育方法。
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让大学生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守法、用法,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形成学法、守法、用法以及护法的习惯,使法律规则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最高权威。
不是要把所有大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的法律人才,因此系统的、全面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高校法制教育。
要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教学内容应有轻重之分,而且教学方法也应该丰富多彩。
例如案例教学法,选择有启发意义的最新案例,弥补实践性不足的缺陷;体验式教学法,举办模拟法庭,提升课程吸引力;研讨式教学法,组织辩论赛,树立
正确法制观念;实践性观摩法,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感受法律的神圣性,参观监狱、看守所,体味法律的不可侵犯性。
4.革新考核方式。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以试卷形式进行书面考核,考查的是对法律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
正是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们只关心考试能否顺利过关和分数的高低。
这显然无助于实现培养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的目标。
为此,应该革新课程考核方式,将考察大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
第一,将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情况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内容之一。
第二,强调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降低期末考核在学期总评中所占比例。
第三,将课堂讨论以及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撰写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定期举办“法制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
聘请相关的法律工作者,如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来校举办法制讲座或现场咨询活动。
举办全校性的学法、守法、护法演讲比赛,法制教育征文比赛,法律
知识竞赛。
播放法制教育宣传片以及“今日说法”、“拍案说法”等法制栏目,并组织相关讨论,交流心得。
2.鼓励学生建立法律专业技能性社团或法律服务性社团,如演讲协会、辩论协会、法律文书写作协会、法律咨询服务协会、法律服务中心等。
以这些社团为依托,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增强法律知识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
3.充分调动资源。
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不仅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专业教师的责任,更应受到全校各部门、员工的广泛重视。
力争将法制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例如:教师严格考勤,将遵守校规校纪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位学生;食堂排队就餐,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实行公开招聘,让学生感受到公平、正义。
此外,学工队伍在日常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保卫处加大犯罪预防宣传力度,网络资源中心为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提供技术支持,都将有助于提升法律教育的有效性。
只有充分调动各类资源,集全校之力,才能全面促进法制教育。
4.实现学校管理法治化。
学校是否实施法治化管理,将直接影响
到学生法律信念的树立以及法律素养的培养。
一方面,高校应依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教学与管理都做到有制度可依,有章程可循。
另一方面,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强学生对法治管理的信心。
(三)开拓网络法制教育平台
网络已经取代其他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第一平台。
因为互联网在时间、地域、内容、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有突出优势,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开拓网络法制教育平台确有必要。
1.校园网上开设法制专栏。
一方面,报道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案件,对大学生的言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另一方面,开辟讨论专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理清案件中的法律关系,积累法律知识。
2.设立网上法律咨询室。
学生们随时可以通过邮件将法律问题告知法律咨询室的老师们。
特别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法律问题,学生们大
多不愿寻求帮助,但网上法律咨询室却能实现在保护隐私的同时,提供有效法律援助。
3.建立网络举报制度。
在网络上曝光处于隐蔽状态的校园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监督的力量。
同时,将曝光范围延伸至社会,用反面材料警示大学生。
从而形成人人抵制违规行为,倡导校园文明新风尚的局面。
4.创建高校、家庭网络互动机制。
以班为单位,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飞信群等。
这样,既可以建立起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联系的便捷通道;又可以通过网络展开延伸教育,帮助学生家长进一步提升法律素养;还可以借助网络向家长们传播正确、高效的教育方法,协助高校开展法制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大学生个人原因、学校教育原因以及社会环境原因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现状不容乐观,法制教育亟
待加强。
高校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为推进法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刻不容缓。
本文探索高校法制教育的新思路,提出当前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的三方面策略:提高法制课程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氛围,开拓网络法制教育平台。
当然,单凭学校的力量,很难使当前的法制教育现状全面改观。
然而,高校法制教育理应成为普法教育的先锋,推进学生教育,带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实现建设法制中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