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病因病机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 生的原因叫病因,即致病因素。—“病原”、 “病邪”
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 火)、疠气、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 恐、惊)、饮食、劳逸、外伤、其它致病因素和 病理产物。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 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 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六
气”、“七情” 2、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
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 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 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病因的性质和 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 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 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 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
“淫”—太过、浸jin淫
六淫致病的特点如下:
外感性:多从口鼻或肌表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
时——外感六淫——所致疾病——外感病
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
等。“时令病” 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
等。 环境性:久居湿地或水上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
温作业之人易燥热为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
(3)暑多挾湿:
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 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 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 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 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 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 内湿之分。其性质特点如下: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以 前),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无内暑)。其性质和致病特 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热、面赤、心烦、 脉洪数等。
(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使肌腠开张,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 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可致中暑。
风主要见于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 “六淫之首”。
风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容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 位—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肌表等 阳位。
——汗出、恶风、鼻百度文库、头痛、身背项痛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
肌表、口鼻、皮而入。 (一)六淫——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
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 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 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有形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 易伤阳喜归脾;临床见: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腹泻、 纳差、少尿、水肿等。
(2)寒性凝滞:
寒邪使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通,故有寒 主疼痛之说。
(3)寒主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 络、筋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等; 犯筋脉则关节曲伸不利。
(4)寒性清澈:
分泌物、排泄物清稀,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 流清涕,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 长等。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 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 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 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 常理,为不内外因。”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 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 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 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 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 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 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气相合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风寒,湿热等。
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 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这种转 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 生变化——受制于机体体质特点
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湿、 燥、火(热)等病理变化——“内生五邪”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风善行而数变。 风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具有发病
急,传变快的特点。 如行痹(风痹),风疹。
(3)风性主动。 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动摇 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关。
(4)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常依附于风邪入侵 人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四季皆有、病 种多、变化快)。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主要为冬季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 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 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 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 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 等。
第一节 病因
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 生的原因叫病因,即致病因素。—“病原”、 “病邪”
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 火)、疠气、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 恐、惊)、饮食、劳逸、外伤、其它致病因素和 病理产物。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 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 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六
气”、“七情” 2、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
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 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 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病因的性质和 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 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 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 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
“淫”—太过、浸jin淫
六淫致病的特点如下:
外感性:多从口鼻或肌表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
时——外感六淫——所致疾病——外感病
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
等。“时令病” 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
等。 环境性:久居湿地或水上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
温作业之人易燥热为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
(3)暑多挾湿:
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 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 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 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 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 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 内湿之分。其性质特点如下: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以 前),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无内暑)。其性质和致病特 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热、面赤、心烦、 脉洪数等。
(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使肌腠开张,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 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可致中暑。
风主要见于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 “六淫之首”。
风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容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 位—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肌表等 阳位。
——汗出、恶风、鼻百度文库、头痛、身背项痛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
肌表、口鼻、皮而入。 (一)六淫——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
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 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 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有形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 易伤阳喜归脾;临床见: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腹泻、 纳差、少尿、水肿等。
(2)寒性凝滞:
寒邪使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通,故有寒 主疼痛之说。
(3)寒主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 络、筋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等; 犯筋脉则关节曲伸不利。
(4)寒性清澈:
分泌物、排泄物清稀,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 流清涕,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 长等。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 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 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 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 常理,为不内外因。”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 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 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 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 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 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 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气相合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风寒,湿热等。
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 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这种转 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 生变化——受制于机体体质特点
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湿、 燥、火(热)等病理变化——“内生五邪”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风善行而数变。 风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具有发病
急,传变快的特点。 如行痹(风痹),风疹。
(3)风性主动。 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动摇 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关。
(4)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常依附于风邪入侵 人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四季皆有、病 种多、变化快)。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主要为冬季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 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 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 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 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