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

兴化市顾庄学校徐春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使学生通过视听器官的接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思维,完成知识的内在过程。

初中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由于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的眼、嘴、耳、手、大脑等多种器官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激发学生情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积极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众多的教师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个人观点:

一,情境导入,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设置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特别重要。每当上课的铃声想起,所有的学生对老师、对这节课都是充满了新鲜和期待的,如果教师在此时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对于整节课来讲都会是事半功倍。在课堂一开始就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音频、视频资料,展现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画面来,使学生极快地融入课堂。如《开国大典》一课的开始,我们可以直接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的盛况,在学生振奋鼓舞之恰当时机,进入下一步内容的学习,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进入了教师所设立的氛围之中。

二,巧妙设计,深入情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形式多样的活动的设计也能够渲染浓厚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靠过去单一的“说教式”教学很难达到目的。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用新教育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研究,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精彩的课堂活动。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见到这样精彩的场面:记者采访、历史剧表演、辩论赛等,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发言,踊跃展示,积极参与到教学环境之中,历史课堂展现出动人的魅力!在教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课时,让学生唱一唱《九一八小调》《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东北三省沦亡的悲切之情和奋起抵抗、抗日救亡的民族豪情。让学生扮演蒋介石,张学良和共产党人,分别在西安事变中的一些言行,感受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的深明大义,感受国难当头,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同时也体会到蒋介石的出尔反尔,善变的丑恶嘴脸。

三,教具新颖,情境重现。

中学历史课堂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珍惜现在和未来,才能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研究和探讨以及使用新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如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物模型、录像视频、电影以及多媒体等都使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历史有更加透彻、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讲课过程中,由于文字不能直接反映直观的、复杂的形象,因此,叙述的再清楚明白,也不能形成表现地域空间的图像,所以必须陈叙述的史实落实到图画上来,转化成一幅历史地图,才能使学生们清楚明白,一目了然。比如讲授《丝绸之路》一课时,丝绸之路究竟是从哪里到哪里?河西走廊在什么境内?玉门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这许多的问题,呈现一幅“丝绸之路”示意图,简洁明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再如介绍《神奇的编钟》,放映一段专题视频,播放出一段由编钟演奏的乐曲给学生听,学生们会在优美的

古乐曲之中,感受到钟声的美妙,体会先人们的伟大智慧和不朽艺术。

四,启发思维,回味历史。

思维是理解的基石,思维能力是发展智能的核心。课堂上,如果能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必然能活跃课堂气氛、融入情境。我们知道,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开始于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则更感兴趣。”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教学《战国七雄》时,我在教学目标上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把问题放入当时的战国情景,以当时的背景为依托,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借助问题的讨论,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战时的秦国社会,共同体会商殃变法给秦国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改变!

五,语言形象,令人遐想。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时,语言的雅俗、表达能力的高低、启发艺术的优劣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实践表明,如能运用诗歌、散文等文学性语言来描述和讲解历史事件和现象,可使历史事件的描述生动有趣,紧扣学生心弦。这是因为文学性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能给人以艺术享受,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义和团运动》讲解时,我用了这样一段语言来渲染气氛:“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更是一个斗志昂扬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华夏儿女的泪,记载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残酷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十九世纪末,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而又感人的历史!”这样深情的语言使课堂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感情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起到了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

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而创设历史课的最佳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