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



具体来说,该理论的要点如下: 1、一个好的公司愿景应包括两个部分:核心信仰(Core Ideology) 与未来显像( Envisionde Future) 。 前者包括核心价值(Core Value) 和核心使命(Core Purpose) ,用以规定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存在的原 因,是企业长久不变的东西; 后者包括要10 到30 年努力来实现的宏大远景目标 (Big ,Hairy ,Audacious Goals ,记作BHAG) 和对它 的鲜活描述(Vivid Descriptions) ,它们是企业期望 去变成、创造、并需要重大改变和进步才能获取的东 西,其作用是激发变革与进步。
(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



2、核心价值是一个组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 念,它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独 立于环境、竞争要求或管理时尚,一般3 —5条。 核心使命规定了组织存在的理由(做什么), 它是组织努力的方向。 核心信仰必须被组织成员共享,它的设定是一 个组织自我发现的过程,是员工自我看重的价 值而非别人强加。


领导变成被动因素,负责了解环境并保证与之适应。
组织群集在原来的生态学意义的活动范围中,直至资 源稀少、条件恶化,最终组织消灭。
(十)结构学派


代表人物:钱德勒;明茨伯格;米勒等 主要观点:
1、结构: 组织是一种结构,在一定时期采用特殊结构形式,与特殊内容匹 配,实施特殊行为,形成特殊战略。 2、转变 如果某种因素变化或不连续,结构就会打破,向另一结构转变。 这一交替随时间推移形成规律,如企业的生命周期。 3、战略管理的关键是维持稳定,或适应性变化。 4、战略制定既可以是概念的设计或正规计划,也可以是系统分析 或领导远见,也可是共同学习或竞争性的权力,不同学派就代表 了一种特别的结构。



(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


以柯林斯和珀斯1994 年发表专著《铸造永存: 愿景型企业的成功特性》为例,作者认为: 保持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不变,同时又使经营 目标、战略与行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企业不断 自我革新并取得长期优秀业绩的原因,而构建 与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Company’s Vision)则 是成功的关键。

战略形成最好不要成为一个完全有意识的思维过程
企业领导人要一心一意发展远见 远见应该动态变化的
(四)企业家学派


3、主要观点
战略不是精心设计和内容完整的长期计划,而是企业 家对未来发展的看法。 具有战略洞察力的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战略是存在于企业领导人头脑中的关于企业长期发展 的意识,是对未来的认识。 战略制定过程带有不完全自觉的特性,需要依靠领导 人的经验和直觉。


(四)企业家学派


4、核心概念:远见
是对战略的心理描述,一种灵感,常表现为一 种映像而非详细的计划,在总体思路与方向上 是深思熟虑的,在具体细节上是随机应变的。

5、贡献 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人是企业的战略财富
(五)认知(识)学派


总体观点 战略形成过程是战略家心里的认知过程。 战略是人们处理环境信息方式的一种体现。


十大流派简要总结
• 设计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 • 计划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 • 定位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分析的过程 • 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预测的过程 • 认知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心理的过程 • 学习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应急的过程 • 权力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协商的过程 • 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 • 环境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反应的过程 • 结构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转变的过程
(八)文化学派


2、总体观点
战略制定过程是集体行为过程,建立在组织成 员共有的信仰与价值观之上。 战略采取观念的形式,以组织成员的意愿为基 础,由于存在共同价值观,组织内的协调与控 制是规范的。

(九)环境学派


主要观点
环境作为一种综合力量,是战略形成过程的中心角色。 组织必须适应环境,否则会被淘汰。

(七)权力学派


1、总体观点
把战略看成是一个协商的过程或权势作用过程,包括 组织内部各种矛盾着的部门和互为外部环境的组织之 间的协商。


2、缘起:
战略形成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也受政治因素 影响。
(七)权力学派


3、微观权力观
把企业的战略制定看成是一种实质性的政治运动,是 企业内部各种正式非正式 利益团体运用权力、施加影 响、讨价还价、直接对抗,最后在各种权力间达成一 致的过程。


(八)文化学派

1、主要观点 战略形成是社会交互过程,建立在组织成员的共同信 念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个人通过文化适应过程或社会化过程来获得这些信念, 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而非正规的语言文字。 组织成员只能部分的描述巩固他们文化的信念,而对 文化来源或解释可能是模糊的。 因而战略应采用观念而非立场的形式。 观念植根于集体意向中,并在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 受到保护并用做优势。 不鼓励观念改变,反对战略变革。



5、局限:
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解构分析 只注重竞争忽视了可能的合作 对环境成熟、稳定的要求较高。
(四)企业家学派


1、代表人物 约瑟夫.熊彼特;科尔等 2、前提条件
战略是企业领导人心中的观念,更是一种特殊的、长 期的方向感,是对组织未来的远见。


4、宏观权力观
反应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制定战略时要充分 考虑和作者、竞争者、顾客、股东、社会等各利益相 关者的利益,使企业与环境相协调。
(七)权力学派


5、代表人物及观点
宏观权力学派:普费提、萨克西兰 《组织的外部控制》:宏观权力是组织能够“调整和 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 弗里曼:提出企业利益相关者战略形成过程。 迈克尔.波特、克劳塞维茨:战略操纵,打破已有的稳 定秩序。 战略联盟、合资、网络组织、企业社会责任等理念或 实践均与此学派有关。
(六)学习学派


2、总体观点 战略形成是一个应急的过程。 组织环境具有的复杂与难以预料的特征,经常伴随着 对战略必不可少的知识的传播,同时排出有意识的控 制。 战略管理要求不断学习,这一过程中战略制定与实施 的界限开始模糊。 领导者虽是主要学习者,但集体学习更为重要。
代表作: 奎因:《应变战略:逻辑渐进主义》1980 圣吉:《第五项修炼》 1990


(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


70 年代,管理学者就认识到企业使命( Purposes) 或 宗旨(Mission) 的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 重要部分,如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曾认为,提出“企 业的业务是什么”就等价于提出了“企业的使命是什 么” 。 80 年代,大部分战略管理著作都把定义企业使命或宗 旨看作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并且认为,企 业的宗旨说明书(Mission Statement) 应包括更多的 内容,比如有的管理学者认为应包括九个基本部分:顾 客、产品或服务、市场、技术、生存、增长与盈利水 平、经营哲学、自我概念、公众形象,对雇员的考虑。 (David ,1989)


(三)定位学派


1、起源
20世纪80年代 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


2、主要观点
战略是一个分析过程。 战略是通过对产业态势的正式分析,并对企业所处行 业的研究,来确定出自己的定位。


3、研究成果: 五力模型;战略集团;价值链分析
(三)定位学派


4、贡献
明确战略制定的优先顺序,使企业可以在行业的范围 内系统考察面临的机会威胁,选择恰当战略。 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分析工具。
第二章:战略管理理论演变
一、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作为研究企业全局性经营规律的科学, 战略管理自1960年代产生以来,各种理 论精彩纷呈。 亨利.明茨伯格对1990年代以前的战略管 理理论进行了归纳,认为有十种观点影 响深远,被称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流 派。
(一)设计学派



1、起源与观点: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肯尼斯.安德鲁斯(哈佛) 弗雷德.钱德勒(麻省理工) (1)设计学派代表了有关战略形成过程的最有影响力 的观点 ,设计战略制定的模型以求内部能力和外部环 境的匹配(establishm) “经济战略就是在企业所处环境中能够决定其地位的 机遇与限定条件之间的匹配” (2)设计学派将战略管理分为战略制定、战略评估、 战略实施几个部分。
目标确定阶段;外部审查阶段;内部审查阶段;战略 评价阶段;战略运用阶段


3、观点
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规划过程。 CEO负责战略全过程。 战略应当明确,以便于制定明确目标、预算、程序用 以贯彻。

(二)计划学派


4、评价
该学派与各类组织进行正式的管理教育、培训、 宏观控制的目标一致。 正式有死板之嫌 实践中存在着制定与执行、思考与行动、动脑 与动手的分离。
(一)设计学派


2、基本模型:SWOT
模型着重强调对外部环境的评价,明确机会威 胁; 对内要揭示组织优缺点。 强调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匹配


(一)设计学派


3、设计学派的观点
战略形成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 进行控制并保持清醒是首席执行官的责任,CEO就是战 略家。 战略应当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佳成果之一。 战略应保持明确与简单。 当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时,设计过程才算结束。 只有战略完全制定好后才可以贯彻。
二、90年代后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

传统战略范式: 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分析和推理,前 提是通过分析经验和洞察力的结合,高层管理 者可以对未来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 略并加以执行。环境是可预测的,战略制定与
执行是可以分离的,战略形成是内容导向的。

——与六、七源自文库年代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相适 应。

(二)计划学派


1、起源与观点
与设计学派同一时期 代表人物:伊格尔.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年 基本特征:规范化 基本观点: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规 划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每一步骤都应 采用分析技术进行分析。
(二)计划学派


2、战略规划基本模式
(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

90 年代以后,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宗旨 或使命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出现 了所谓的愿景驱动式管理。这其中有影响和代 表性的有:
汉默尔与普拉哈拉德(Hamel ,Prahalad ,1989) 提出 的“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 概念; 彼得.圣吉(Senge ,1990) 提出的共同愿景( Shared Vision) ; 柯林斯和珀斯(Collins ,Porras ,1994) 提出的“愿 景型企业”(Visionary Company)
90年代以来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


外部环境:
技术创新加剧; 国际竞争激烈; 顾客需求多样与速变


内部环境:
员工自我意识渐强 组织趋于扁平化与弹 性



传统战略管理范式面对的挑战及相应转变
理论重点由经营宗旨制定转为远景驱动型管理; 适应环境变化为主的竞争定位理论转为以创造 未来为主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战略制定与执行相分离转向两者相联系的战略 形成观; 竞争为主导转向竞争与合作并重; 由高层管理者承担全部战略管理责任转向激发 员工努力与组织学习
“环境复杂,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十分有限,因而决策制定就很 难非常理性。” ——赫伯特.西蒙
真正与战略形成有关的心理过程往往表现为直觉,隐 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因而战略既是理性分析的结果, 也往往是非理性思维的因素。
(六)学习学派

1、主要观点 (1)自然选择观点 企业所处环境不可预测,在环境变化中,企业应进行 应急反应,仅靠计划是不够的。 (2)逻辑渐进观点 环境复杂,企业无法制定可行方案,高管人员确定目 标后,应不断调整其核心业务实现目标。 (3)想象观点 仅凭理性分析方法往往无法应对企业内外环境变化, 高管人员决策时应凭借直觉和想象,尤其是环境巨变 是想象更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