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理论综述及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理论综述及评价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的金融体系构建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首先回顾了金融学界对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其次综述了其相互关系和不足,最后对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建设的意义做出了相关评价,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抑制;体系构建
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世界银行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中,对经济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货币金融理论、货币金融政策和货币金融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在政府对金融实行了不适当的过分干预或管制的政策,政府硬性地规定了存贷款利率的上限,使得利率不能正确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匾乏和资金供不应求的具体特征。
同时,政府又没有很好地控制通货膨胀,有时反而有意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以取得铸币收益等,使得名义利率不能够真实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以至于往往实际利率为负数,这种负利率一方面导致社会储蓄的下降,一方面使得投资需求脱离了利率成本的约束,导致大量稀缺的资本被投资在无效率的项目上,从而使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降低。
总之,由于政府实施了不适当的过分干预和管制的政策,人
为原因使得利率或者汇率过于低下,造成了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不相匹配,相互制约,从而导致两者相互落后的现象,称之为“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理论是相对于金融抑制而提出来的,他认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健全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够刺激储蓄并能带动生产投资,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了,国民收入提高了,会提高储蓄和投资水平,从而带动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在麦金农看来,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实行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也称为金融深化,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当局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汇率和利率的严格管制,使之成为能够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关系的经济杠杆,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研究农村金融抑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麦金农的理论也没有完全摆脱自由主义世界观的限制,虽然他的分析是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但是对像我国这样特殊的发展中国家,其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否可以运用是要我们认真加以考虑的。
二、金融需求追随与供给领先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帕特里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与经济增长方面,提出了需求追随与供给领先这两种研究模式。
需求追随是强调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主体产生金融需求,为适
应这一需求,金融体系不断提供相应的服务,即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是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金融服务产生的直接原因。
供给领先是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金融服务的供给要先于金融需求,即金融服务的存在导致金融需求的产生。
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模式是交相进行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金融供给领先占据主导地位,一旦经济发展趋于成熟,需求追随就处于主要地位,金融需求就成为金融服务的引导方向。
前者强调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的发展;后者强一调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将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金融功能理论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与金融关系,理论界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机构观,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下,金融才能发挥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它遵循的是:“结构一功能一行为绩效”的思路;另一种就是功能观,这种观点是从所处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目标出发,考察金融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成本一收益原则,选择能满足系统环境对金融需求的机制。
功能观遵循的是:“外部环境一功能一结构”的思路。
功能理论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理论而言的,机构理论者认为现有的金融机构是既定的,所有的金融改革与调整都要以此为条件,而对于金融机构的组织稳定等问题都要以现有的金融框架为基础,而不考虑市场的发展方向,背景下,这种观点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金融组织的运行是无效率的。
就是在
这种背景下,罗伯特默顿和滋维博迪才提出了功能理论。
金融功能理论有两个假定,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加稳定,随着时间和区域的变化,金融功能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二是金融功能的优于组织机构,也即金融机构的功能比金融组织结构更加重要,金融机构的强功能和高效率是建立在机构自身的不断发展、创新和竞争中的。
根据功能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建立比较完备的金融机构和组织,首先就要确定金融体系的经济功能。
任何一种金融体系的功能是为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不同地区或者国家之间在不同时间来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使用,金融功能同样具有清算和支付功能,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以及风险分散的功能。
金融功能理论认为具有金融功能的载体可以是各种经济组织,同一金融功能可以由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几种功能组织的组织体可以组成一项金融业务。
由于金融组织形式具有不稳定性,而金融功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只有从金融功能角度出发,才能建立较为稳定的金融体系,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改革不充分,金融机构不足,功能单一,因此无法满足地区的金融需求。
金融功能为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全新的观点,适应当前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变化,为建立需求导向型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新视角。
四、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理论的简要评述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其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金融抑制的现象,其主要特点为金融机构单一,金融工具多元化不足;资本市场发育之后;金融效率低下以
及金融发展速度较快,但存贷款总量较小。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经济货币化程度低,金融总量相对较小。
2011年末,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各项存贷款余额为243.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35.16亿元,分别占全省存贷款余额的4.6%和3%。
从贷款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少数民族地区仅为0.57%,远低于全省1.02%的比例。
贷款增速也赶不上经济增速,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2011年全州金融机构贷款增速5.29%,与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速相差4.41个百分点。
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之后,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从无到有,发展速度却相对较快。
同样以甘肃省为例,2011年甘肃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省各项贷款为6475.92亿元,到2009年底全省各项贷款余额为15680.33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倍多。
虽然如此,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抑制现象仍然很严重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来控制利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似乎有些偏激,不是放开了利率就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较东部发达地区比较缓慢,完全依靠金融自由化,放开对利率的管制也不能完全解决民族地区的资金瓶颈问题,民族地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同中东部等发达地区一样建立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只能根据民族地区特殊的金融需求,建立适应民族地区实际需要的金融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要分析民族地区的金融抑制,就必须明白民族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小农经济特征
是民族地区产生金融抑制的客观基础。
只有认清楚这两个客观基础,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金融体系都是供给优先,以设立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服务来实现民族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
由于民族地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有着区别于中东部地区的特殊的金融需求,仅以政府供给的这种单向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的金融需求,其改革的思路在于以金融需求为中心,以金融需求来引导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实现民族地区金融的快速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农村金融理论发展评介[j].经济科学,2012(3).
[2]王世如.中国农村的金融建设[j].华南金融研究,2011(9).
[3]王德刚,刘昊拓.农村金融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建设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0(5).
作者简介:张乐(1982-),男,甘肃泾川人,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