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7年32期
管理学理论
形成和发展综述
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
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突出特点是经验型管理。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国富论》。他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有深远的影响。
管
内容摘要:本文把管理学理论的形成
分为传统管理、理论形成、现代管理理论、后现代管理理论四个阶段,论述了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溯源,并对管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管理学在概念引进、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后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丛林
■刘春凤1、2 胡宝民1 李子彪1
(1、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130
2、河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009)◆
中图分类号:C93-09 文献标识码:A
管理学理论形成阶段
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学者更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企业管理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与标准化,其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
法约尔是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侧重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提出管理人员应遵守的14项原则以及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斯·韦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与美国的古
利克。厄威克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著作有:《管理的要素》、《组
织的科学原则》、《管理备要》等。古利克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其代表作是《管理科学论文集》。古利克提出的七种管理职能,成为以后有关这类研究的出发点。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一)行为科学学派阶段
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的影响作用。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他和罗特利斯伯格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进行了有名的霍桑试验,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梅奥的著作有《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罗特利斯伯格的代表作是《职工的生产率中的人的问题》。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研究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梅奥等人创建了行为科学后,经多年的研究,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管理重点从对事和物的管理转移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来,管理者就
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二是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转变。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
(二)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呈现着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管理科学研究,战后20世纪40-80年代,出现了系统管理学派、决策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多个流派,呈现出管理的“丛林”。
主要管理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哈罗德·孔茨);管理科学理论(主要代表人:伯法,该理论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社会系统学派(主要代表人:巴纳德,代表作为《经理的职能》);决策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西蒙,代表作为《管理行为》,《公共管理》,《人的模型》,《组织》等);系统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弗里蒙特·卡斯特,代表作为《系统理论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等);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德鲁克,代表作为《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高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前沿》、《以成果为目标的管理》、《管理的未来》、《巨变时代的管理》、《21世纪的管理挑战》等);经理角色学派(主要代表人:亨利·明茨伯格,代表作为《经理工作的性质》);权变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卢桑斯,代表作为《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
后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后现代管理思潮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首开后现代管理研究之先河的是彼得·德鲁克,他在1957年出版的《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率先使用了“后现代”概念,为后现代企业理论铺就了道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马隆和布林约尔夫森,将当代管理称为“后现代管理”,既如何适应21世纪环境变化的管理。目前后现代管理主要侧重于研究战略管理、组织结构、组织
的变革与发展、知识管理、绿色管理、企
业的国际化战略与跨文化管理等。
(一)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的不安
定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企业经营成败
压力急剧增大。因此,理论界和企业界就
将管理工作和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战略管
理,并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的“战略热
潮”,并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诞
生。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研究从初期的孕育
到理论的形成,再到鼎盛发展,最后到战
略管理研究的反思,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战略研究的孕育期。从20世纪30年
代末到50年代后半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A·O·赫希曼于1958年发表了专著《经
济发展战略》,将“战略”引入经济学范畴。
在这之前,管理学家C·I·巴纳德在1938
年的专著《经理的职能》一书中,也有阐
述从企业目的的各种因素中萌发战略因素
的构想,对企业战略的含义的研究做出了
相当大的贡献。
2.战略研究的理论形成期。20世纪60
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战略概
念和构成要素等问题,代表作有1965年美
国教授H·A·安索夫发表的《企业战略论》
以及同年R·N·安东尼的《计划与控制系
统》和1971年K·R·安德鲁斯的《经营
战略论》。
3.战略研究的鼎盛发展期。20世纪从
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战略
管理。在理论研究上,H·A·安索夫1976
年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和1979
年的《战略管理论》,集中反映了战略管理
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实践研究上,C·W·
霍弗1978年的《战略制定》和W·R·金
与D·I·克里兰的《战略规划与政策》,代
表了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
的新发展。
4.战略研究反思发展期。从20世纪80
年代初到现在。战略研究不仅把整体分析
方法与经验分析方法相结合,而且重视创
新与企业家精神、重视人的心理因素、重
视企业文化等等。代表作有M·波特的《竞
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等。
(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相当新的学科,仅有
十来年的历史,然而其理论根源却可溯及
哲学、心理学、企业管理、人工智能、软件
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等众多学
科,对于知识管理,世界各国都在从不同
的角度进行研究。知识管理的代表人物是
瑞典的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美国的
德鲁克博士和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博士。
德鲁克是最早感知和预言知识经济时
代来临的人物之一。他提出21世纪最大的
管理挑战是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
率。他的著作对广大管理人员理解、认识
知识经济,接受知识管理以及现代知识管
理的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
鲁克强调了信息和隐含知识作为组织资源
不断增长的重要性。
野中郁次郎博士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
的知识创新经验, 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
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
代表著作是《创新求胜》。
知识管理的概念和思想是在1998年
初随着知识经济一同进入中国的,在短短
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
中国网络通讯有限公司、云天化等实施了
知识管理建设。
(三)企业再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为企业再造时代,该理
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
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他们认为企
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
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行所谓的“再
造工程”。企业再造理论以一种再生的思想
重新审视企业,并对传统的管理学赖以存
在的基础—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是管
理学发展史中的一次巨大变革。 其代表作
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合作的《再
造企业—工商业革命宣言》一书。
美国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大规
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20世纪
90年代开始进行第二次管理革命,企业管
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
革。与此相关的理论还有核心能力理论、虚
拟企业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1990年《哈
佛商业评论》第6期发表文章《公司核心能
力》,作者建议公司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
被模仿的核心能力上,由此引发后来的“虚
拟组织”热。1994年出版的由史蒂文·L·
戈德曼、罗杰·内格尔及肯尼斯·普瑞斯
合著的《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是反映
虚拟组织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作。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