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历程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学者任远教授系统研究了纪录片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的内涵和性质,他认为“在电视中制作、播出的纪录片是一 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 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 录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环境中发生的真人真事。”
1.纪录片的定义和内涵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
最初提出“纪录片”这一术语的 是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现 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至今仍 然受到广泛尔逊,他的认同和接纳。
美国几所大学联合出版的《电影术语辞典》中指出“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 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2. 改革开放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突破和成熟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长期受到禁锢 的思想得到解放,加之政策的扶持,纪 录片的创作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并趋于 成熟。一是纪录片的系列化和长篇化, 比如 1980 年拍摄的《丝绸之路》有 17 集;1982 年拍摄的《话说长江》有 25 集。 第二是纪录片的栏目化,比如 1978 年中 国的第一个纪实性节目《祖国各地》, 以及中央电视台周播纪实性栏目《地方 台 30 分钟》。纪录片的栏目化是中国纪 录片开始成熟的一个标志。三是与外国 合作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话说 长江》《望长城》等都是与日本合作拍 摄的。与外国合作拍摄的经历让中国纪 录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
3.21 世纪初——飞速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 政治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由此带来了思想 上的解放,艺术上的繁荣。在题材选择上, 中国的纪录片从多关注政治和社会的大主 题,到开始关注边缘文化和普通老百姓的 生活。比如《流浪北京》描述了追求艺术 的年轻人其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从而带 来精神上的痛苦和分裂。《英与白》中一 人一熊猫的单调生活展示了创作者对于孤 独的思考和人性的文怀。近年大火的《舌 尖上的中国》则把目光投向寻常中国人的 餐桌,通过餐桌上的饮食来反映民族文化 和中国的美食文化。技术上的进步让纪录 片的声画更加精致,正是高清设备才使得 《舌尖》所拍摄的美食看起来那么诱人。
3.纪录片的结构及案例分析
纪录片结构: 从名词词性上理解,就是指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总体构成形式。
作为动词词性来理解,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创作者借助蒙太奇思维和 语言,以叙事模式和造型、音响等手段,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将创作
素材及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布局。一部纪录片总离不开 叙事和写人,如何把这些人、这些事组织起来,如何剪裁,如何布局,何 处铺垫、何处高潮,从哪儿开头、在哪儿结尾等等,都是属于结构的 范畴。如果说纪录片的题材和主题解决的是“呈现什么”的问题的话, 结构所解决的则是“如何呈现”的问题。有人认为结构就是把无序的
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努力奋斗的各 种状态,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现实价 值。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建国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
“形象化的政论”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突破和成熟
21 世纪初
第三阶段
飞速发展
1. 建国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形象化的政论” 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起步较晚,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
二.技术形式上的利
1. 以长镜头为主,很好的体现纪录片的真 实这一特点,加强代入感:
2.善于运用同期声,让这种手段在自然 的基础上变得高级,改变世人越难的 东西越高级这种偏见
3.利用“真人扮演””情景再现”等新技术, 以及“三维动画”数字技术,还原历史,触 动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盛宴。
缺点:
1.纪录片拍摄对象的行为,不可控程度很高, 比如行为的突然性,非戏剧性,对控制不了的拍摄对象(移动特别快的动物之类)经常会有镜头跟不上的情 况,频繁出现不完整的构图,常用的视中(骑轴)镜头。有时伪纪录片会用某些镜头表现和强调摄影机的存 在。 2.纪录片由于素材的不可预测和不可规划性,经常出现素材不够充足的情况,必须靠旁述、其他的辅助性材 料(图片,文件,模型等)、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纪录片段以及空镜头来完成叙事 3.纪录片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动态过程,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共时性, 纪录片对生命的本质关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的,只有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中,才能为观众提供一个人类生 存的某个阶段的活的历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发性和丰富的细节,以及经过交流和反馈之后积累的 情绪氛围,展现更为丰富的人文背景。比如纪录片《我们的留学业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拍摄历时三年, 由于在人物发生重大变动的几个阶段摄像机部在场,纪录了完整的过程段落"和细节,在动态取材中使生活的 各种原始信息得以保留,片子也因而有了生命力。它需要较大的精力和资金投入。较长的创作周期和个性化 的操作方式,因此,难以在日常播出的栏目化生产流水线上操作。
2.纪录片《人间世》的客观与真实 如心脏移植病人王建辉抢救过程,为了赢得心 脏移植的黄金时期,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亲自
开车到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捐赠的心脏。 没有商业电影的跌宕起伏和惊险,但因为尊重
生命和对命运的恐惧更令人兴奋和敬畏。这 部影片不仅在操作室、咨询室、医生休息室, 对手术进行了记录,整个过程的救护车和其他 医院的核心区域的急救、咨询等,对于传统的 患者不能够了解的情况,运用了一些三维动画、
2.以人文为核心,给予文化品质。 纪录片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首先,他的主题
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 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 和世界的思维。 只是这样一味的解释,并不能让你们很好的理解,因此 我们在这里将纪录片与专题片做个对照。
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效果,与纪录 片不同的是,专题片主题重在说明问题,阐释政策观念, 如"科教兴国""中华之剑"等,虽然这些专题片中也有精 彩的纪实段落。也有对人的关注,但那只是用人来说明 某个特定的主题,而纪录片则是以人为本,更接近人类 学与民俗学。纪录片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 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 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达到一种蕴含着 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 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 人文内涵、文化品质。就象纪录片《望长城》,它之所 以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分水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 它关注的一个人文主题。在《望长城》中占据镜头最多 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这些普 通人。继《望长城》之后的《藏北人家》《半个世纪的 爱》《沙与海》《龙脊》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深层关注, 都是以人为核心,直接关注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去 除了许多直接的功利心,多了一些人文性。
对那些复杂的结构和病理学的发展的人体模 拟。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之下,难以理解的医 学术语和复杂的疾病症状,通过视觉模拟图像
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尽管在所有的动画制 作在纪录片里仍有争论,纪录片不排除使用动
画表达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医学纪录片 中,部分采用动画技术来表达的选择是值得赞 许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不仅提高了纪录片的 表现,而且可以使纪录片更逼真。
。1纪.纪录录片片《《人人间间世世》》是的以创医作院依为据拍摄点,拍摄的焦点是医生和病人,通过深入的纪录片拍摄,真实的还原了医患生态的现实生活, 让广大观众看到真实生活中看不到的场景,真实地还原了场景,展示一个真正的人类世界。在这里没有电视剧中妙手回春的 剧情,意外的到来是如此的措手不及,面对意外医疗方面是如此的无力,临终关怀,器官移植中有斗争、纠结、无奈,绝症的到 来,这是绝望,这是对抗疾病,这是在《人间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策划到拍摄的纪录片《人间世》,工作人员在各大医 院蹲守,然后制作完成,耗时近两年。为了完成好这部纪录片,所有的拍摄人员参加医院组织的医学培训,并给拍摄设备定制 了满足医院手术室要求的抗菌服,为了确保纪录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进入医院,提供一个非常真实的直观感受,这种第一 人称的方式,让观众觉得就像是亲临了第一现场,这样的方式给纪录片的表达增色不少。
案例分析《人间世》
• 《人间世》这部纪录片就是把直接电影和真实电 影融合了起来,坚守了直接电影的客观与真实。跟 随着纪录片的镜头,让观众直接和医院、医生、病 人面对面,在镜头里观众看到了绝望、欣喜、看到 了生命的脆弱,同时让观众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认 识,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人性地展现了医患关系。 这种“医门多病”的客观记录,跳出了设置悬念情节的 模式追求,逃离盲目服从商业的叙事技巧,从而提高 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文化意义和一定程度的社会 批判精神。
2.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之秋,它一出现便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 印。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艰难的社会变 革和风雨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便与祖 国的命运血脉相连,它一直为中华民族的
兴旺发达舞旗呐喊。尽管中国纪录电影在
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远远逊于西方发 达国家,但敬业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们在 二十世纪近百年历史之中,为我们留下了 珍贵的影像画面。这些画面,绘成了中国 现代历史发展的漫漫长卷;这些画面,不仅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一部纪录片如果找到了一种合适的
结构,也就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并且能够确立鲜明的节奏
和风格。
纪录片结构的一般要求:
严谨 自然 完整 统一 新颖
3.纪录片结构的基本形式:
按照纪录片叙事层次的安排顺序可以将纪录片的结构类型分 为以下几种:
(1)递进式、(2)典型集合式、(3)复线式、 (4)板块式、(5)漫谈式、(6)绘圆式
4.纪录片存在的利弊分析
利 一.内容上的利 1.真实概念上的价值和审美。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由此它最大的特点及优点也就是真实。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 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它并不是要拍摄对象去表演,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这个 情境中被动地但是自然地表现出它应有的反映。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说的是"创造 性地处理现实",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经常依据对象的大 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 经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 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际上,这种再创作的剪辑是依据了生 活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利用声画关系的逻辑与联想,服务于创作者叙事目的的一种重构。 由此可见,在电视纪录片中"真实"是一个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 注重的是价值判断与审美体验。那么纪录片带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就是一种利。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纪录片的 本性和第一原则就是纪实性,是利 用原始素材对世界的真实把握,一 句话,纪录片反对虚构。但同时, 纪录片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而且 应该以艺术的手法来展现,要表达 创作者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另外, 纪录片既然是用声音和画面来表达, 画面的美感和后期的剪辑艺术也是 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纪录片的这 些特性,它一方面承担着我们把握 真实世界的责任,传承历史和文化, 发挥着文献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 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一门艺术 给观众带来极强的审美体验。
纪录片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理论学习都是由苏联指导的。当时, 苏联对于纪录片的认识就是“形象化的政论”,这句话是对列 宁原话的扩大理解和误解。列宁在谈论新闻片的时候提到“广 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这里的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就是 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而其精神应该符合我们优秀苏维 埃报纸所遵循的路线。”即纪录片是可以具有新闻性和政治性, 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应当是纪实性。在这种理论误解的影响下, 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呈现出主题先行和主题单一的情况,纪录片 为政论的宣传和需要而存在,失去了艺术本身的创造性和想象 力。特别是“文革”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更是为了政治服务, 已然失去了其艺术属性。
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过程
小组成员编导1802班: 董孟瑜 代梦蝶 黄雪妍 解凯瑞
wenku.baidu.com
成员分工:董孟瑜: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内容 代梦蝶:纪录片存在的利弊分析 黄雪妍:纪录片结构及案例分析 解凯瑞:PPT制作
定义
目录
1 • 纪录片的定义及内涵 •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及现状
2
• 纪录片的结构及案例分析
3
4 • 纪录片存在的利弊分析
1.纪录片的定义和内涵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
最初提出“纪录片”这一术语的 是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现 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至今仍 然受到广泛尔逊,他的认同和接纳。
美国几所大学联合出版的《电影术语辞典》中指出“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 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2. 改革开放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突破和成熟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长期受到禁锢 的思想得到解放,加之政策的扶持,纪 录片的创作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并趋于 成熟。一是纪录片的系列化和长篇化, 比如 1980 年拍摄的《丝绸之路》有 17 集;1982 年拍摄的《话说长江》有 25 集。 第二是纪录片的栏目化,比如 1978 年中 国的第一个纪实性节目《祖国各地》, 以及中央电视台周播纪实性栏目《地方 台 30 分钟》。纪录片的栏目化是中国纪 录片开始成熟的一个标志。三是与外国 合作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话说 长江》《望长城》等都是与日本合作拍 摄的。与外国合作拍摄的经历让中国纪 录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
3.21 世纪初——飞速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 政治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由此带来了思想 上的解放,艺术上的繁荣。在题材选择上, 中国的纪录片从多关注政治和社会的大主 题,到开始关注边缘文化和普通老百姓的 生活。比如《流浪北京》描述了追求艺术 的年轻人其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从而带 来精神上的痛苦和分裂。《英与白》中一 人一熊猫的单调生活展示了创作者对于孤 独的思考和人性的文怀。近年大火的《舌 尖上的中国》则把目光投向寻常中国人的 餐桌,通过餐桌上的饮食来反映民族文化 和中国的美食文化。技术上的进步让纪录 片的声画更加精致,正是高清设备才使得 《舌尖》所拍摄的美食看起来那么诱人。
3.纪录片的结构及案例分析
纪录片结构: 从名词词性上理解,就是指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总体构成形式。
作为动词词性来理解,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创作者借助蒙太奇思维和 语言,以叙事模式和造型、音响等手段,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将创作
素材及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布局。一部纪录片总离不开 叙事和写人,如何把这些人、这些事组织起来,如何剪裁,如何布局,何 处铺垫、何处高潮,从哪儿开头、在哪儿结尾等等,都是属于结构的 范畴。如果说纪录片的题材和主题解决的是“呈现什么”的问题的话, 结构所解决的则是“如何呈现”的问题。有人认为结构就是把无序的
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努力奋斗的各 种状态,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现实价 值。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建国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
“形象化的政论”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突破和成熟
21 世纪初
第三阶段
飞速发展
1. 建国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形象化的政论” 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起步较晚,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
二.技术形式上的利
1. 以长镜头为主,很好的体现纪录片的真 实这一特点,加强代入感:
2.善于运用同期声,让这种手段在自然 的基础上变得高级,改变世人越难的 东西越高级这种偏见
3.利用“真人扮演””情景再现”等新技术, 以及“三维动画”数字技术,还原历史,触 动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盛宴。
缺点:
1.纪录片拍摄对象的行为,不可控程度很高, 比如行为的突然性,非戏剧性,对控制不了的拍摄对象(移动特别快的动物之类)经常会有镜头跟不上的情 况,频繁出现不完整的构图,常用的视中(骑轴)镜头。有时伪纪录片会用某些镜头表现和强调摄影机的存 在。 2.纪录片由于素材的不可预测和不可规划性,经常出现素材不够充足的情况,必须靠旁述、其他的辅助性材 料(图片,文件,模型等)、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纪录片段以及空镜头来完成叙事 3.纪录片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动态过程,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共时性, 纪录片对生命的本质关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的,只有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中,才能为观众提供一个人类生 存的某个阶段的活的历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发性和丰富的细节,以及经过交流和反馈之后积累的 情绪氛围,展现更为丰富的人文背景。比如纪录片《我们的留学业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拍摄历时三年, 由于在人物发生重大变动的几个阶段摄像机部在场,纪录了完整的过程段落"和细节,在动态取材中使生活的 各种原始信息得以保留,片子也因而有了生命力。它需要较大的精力和资金投入。较长的创作周期和个性化 的操作方式,因此,难以在日常播出的栏目化生产流水线上操作。
2.纪录片《人间世》的客观与真实 如心脏移植病人王建辉抢救过程,为了赢得心 脏移植的黄金时期,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亲自
开车到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捐赠的心脏。 没有商业电影的跌宕起伏和惊险,但因为尊重
生命和对命运的恐惧更令人兴奋和敬畏。这 部影片不仅在操作室、咨询室、医生休息室, 对手术进行了记录,整个过程的救护车和其他 医院的核心区域的急救、咨询等,对于传统的 患者不能够了解的情况,运用了一些三维动画、
2.以人文为核心,给予文化品质。 纪录片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首先,他的主题
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 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 和世界的思维。 只是这样一味的解释,并不能让你们很好的理解,因此 我们在这里将纪录片与专题片做个对照。
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效果,与纪录 片不同的是,专题片主题重在说明问题,阐释政策观念, 如"科教兴国""中华之剑"等,虽然这些专题片中也有精 彩的纪实段落。也有对人的关注,但那只是用人来说明 某个特定的主题,而纪录片则是以人为本,更接近人类 学与民俗学。纪录片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 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 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达到一种蕴含着 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 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 人文内涵、文化品质。就象纪录片《望长城》,它之所 以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分水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 它关注的一个人文主题。在《望长城》中占据镜头最多 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这些普 通人。继《望长城》之后的《藏北人家》《半个世纪的 爱》《沙与海》《龙脊》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深层关注, 都是以人为核心,直接关注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去 除了许多直接的功利心,多了一些人文性。
对那些复杂的结构和病理学的发展的人体模 拟。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之下,难以理解的医 学术语和复杂的疾病症状,通过视觉模拟图像
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尽管在所有的动画制 作在纪录片里仍有争论,纪录片不排除使用动
画表达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医学纪录片 中,部分采用动画技术来表达的选择是值得赞 许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不仅提高了纪录片的 表现,而且可以使纪录片更逼真。
。1纪.纪录录片片《《人人间间世世》》是的以创医作院依为据拍摄点,拍摄的焦点是医生和病人,通过深入的纪录片拍摄,真实的还原了医患生态的现实生活, 让广大观众看到真实生活中看不到的场景,真实地还原了场景,展示一个真正的人类世界。在这里没有电视剧中妙手回春的 剧情,意外的到来是如此的措手不及,面对意外医疗方面是如此的无力,临终关怀,器官移植中有斗争、纠结、无奈,绝症的到 来,这是绝望,这是对抗疾病,这是在《人间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策划到拍摄的纪录片《人间世》,工作人员在各大医 院蹲守,然后制作完成,耗时近两年。为了完成好这部纪录片,所有的拍摄人员参加医院组织的医学培训,并给拍摄设备定制 了满足医院手术室要求的抗菌服,为了确保纪录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进入医院,提供一个非常真实的直观感受,这种第一 人称的方式,让观众觉得就像是亲临了第一现场,这样的方式给纪录片的表达增色不少。
案例分析《人间世》
• 《人间世》这部纪录片就是把直接电影和真实电 影融合了起来,坚守了直接电影的客观与真实。跟 随着纪录片的镜头,让观众直接和医院、医生、病 人面对面,在镜头里观众看到了绝望、欣喜、看到 了生命的脆弱,同时让观众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认 识,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人性地展现了医患关系。 这种“医门多病”的客观记录,跳出了设置悬念情节的 模式追求,逃离盲目服从商业的叙事技巧,从而提高 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文化意义和一定程度的社会 批判精神。
2.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之秋,它一出现便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 印。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艰难的社会变 革和风雨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便与祖 国的命运血脉相连,它一直为中华民族的
兴旺发达舞旗呐喊。尽管中国纪录电影在
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远远逊于西方发 达国家,但敬业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们在 二十世纪近百年历史之中,为我们留下了 珍贵的影像画面。这些画面,绘成了中国 现代历史发展的漫漫长卷;这些画面,不仅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一部纪录片如果找到了一种合适的
结构,也就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并且能够确立鲜明的节奏
和风格。
纪录片结构的一般要求:
严谨 自然 完整 统一 新颖
3.纪录片结构的基本形式:
按照纪录片叙事层次的安排顺序可以将纪录片的结构类型分 为以下几种:
(1)递进式、(2)典型集合式、(3)复线式、 (4)板块式、(5)漫谈式、(6)绘圆式
4.纪录片存在的利弊分析
利 一.内容上的利 1.真实概念上的价值和审美。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由此它最大的特点及优点也就是真实。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 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它并不是要拍摄对象去表演,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这个 情境中被动地但是自然地表现出它应有的反映。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说的是"创造 性地处理现实",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经常依据对象的大 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 经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 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际上,这种再创作的剪辑是依据了生 活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利用声画关系的逻辑与联想,服务于创作者叙事目的的一种重构。 由此可见,在电视纪录片中"真实"是一个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 注重的是价值判断与审美体验。那么纪录片带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就是一种利。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纪录片的 本性和第一原则就是纪实性,是利 用原始素材对世界的真实把握,一 句话,纪录片反对虚构。但同时, 纪录片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而且 应该以艺术的手法来展现,要表达 创作者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另外, 纪录片既然是用声音和画面来表达, 画面的美感和后期的剪辑艺术也是 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纪录片的这 些特性,它一方面承担着我们把握 真实世界的责任,传承历史和文化, 发挥着文献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 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一门艺术 给观众带来极强的审美体验。
纪录片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理论学习都是由苏联指导的。当时, 苏联对于纪录片的认识就是“形象化的政论”,这句话是对列 宁原话的扩大理解和误解。列宁在谈论新闻片的时候提到“广 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这里的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就是 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而其精神应该符合我们优秀苏维 埃报纸所遵循的路线。”即纪录片是可以具有新闻性和政治性, 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应当是纪实性。在这种理论误解的影响下, 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呈现出主题先行和主题单一的情况,纪录片 为政论的宣传和需要而存在,失去了艺术本身的创造性和想象 力。特别是“文革”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更是为了政治服务, 已然失去了其艺术属性。
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过程
小组成员编导1802班: 董孟瑜 代梦蝶 黄雪妍 解凯瑞
wenku.baidu.com
成员分工:董孟瑜: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内容 代梦蝶:纪录片存在的利弊分析 黄雪妍:纪录片结构及案例分析 解凯瑞:PPT制作
定义
目录
1 • 纪录片的定义及内涵 •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及现状
2
• 纪录片的结构及案例分析
3
4 • 纪录片存在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