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燃气事业五十年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燃气事业五十年

五十年前的1958年,在广袤的大气之中,北京燃气聚气而生。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北京的燃气事业已然走过了半个世纪。五十年来,北京燃气人弘精励志,拼搏奉献,气通京华,福泽社会,谱写了一曲燃气事业卓而不群的壮丽交响。而今,我们融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满怀深情地回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那演绎气融万物、惠泽万家的璀灿画卷。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正在向现代化的城市迈进。而北京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是煤,这样的能源利用结构,既不经济,又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早在1952年,北京市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提出要搞城市煤气规划。1957年,在苏联专家指导帮助下,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编制完成了第一个煤气供应规划《北京市煤气供应规划方案(草案)》,北京的燃气供应开始提到建设日程上来。

为了适应燃气(以及城市集中供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58年8月5日,组建成立了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从此,北京燃气事业的建设和供应有了第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开始了首都燃气事业发展的征程。煤气热力公司成立后,加紧了煤气试点工程的建设。同年12月16日,利用石景山钢铁厂的焦炉煤气(人工煤气),向古城地区18栋楼的522户居民供应人工煤气,结束了北京没有燃气供应的历史,成为北京燃气事业的发端。

1959年11月18日,以“国庆工程”名义建设的焦化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具备了向城市日供应煤气20万立方米的能力。焦化厂成为北京燃气供应的第一个气源厂。1960年1月25日,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供应煤气,由此拉开了北京城市燃气供应发展的序幕。1972年10月14日,751厂首座重油催化裂解制气炉投产,成为北京市第二个人工煤气气源厂。至1973年,两个气源厂日供气总能力达到90万立方米。但由于供需矛盾突出,受气源的制约,人工煤气发展缓慢,到1979年底的二十年间,人工煤气只发展了8.6万余户,年销售量只有3亿立方米。

当人工煤气供应进入缓慢发展时,液化石油气供应以其灵活与快捷的方式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65年11月30日,北京利用锦州石油六厂液化石油气作为气源的西郊灌瓶站建成,并为4882户居民供应液化石油气。这是我国第一座供应民用液化石油气的灌瓶站。从1974年起至1979年底,陆续建成了灌瓶厂、储备厂和输油干线等设施,一个从气源到储备、输配、供气的液化石油气供应系统已经形成。液化石油气供应进入更快的发展阶段,以年均9万多户的速度,6年共发展56万户,1979年末全市液化石油气的总户数近67万户,年销售量超过了10万吨。

1984年7月20日,首钢作为第三个人工煤气气源厂开始向城市供气,日供气量为5万立方米~8万立方米。人工煤气从此形成了城市东南部焦化厂、东北部751厂、西部首钢三个方向、三个气源向城市供气的格局,推动了人工煤气发展的进程。北京市人工煤气用户和管网分布“东重西轻”的状态开始改变。

自1984年起,人工煤气供应开始进入新的较快的发展阶段。到1990年底,7年间就发展了31.3万户,比1958至1983年的26年间发展的用户翻两番还多。人工煤气供应以较快速度发展,根于气源的不断开发。至1990年底,人工煤气的三个气源厂总日供气能力接近200万立方米,一个供应46万户、年销售近6亿立方米的人工煤气供气系统得到了较大发展,并趋于完善。

与此相反,液化石油气的发展与人工煤气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由于气源紧缺,液化石油气开始实行计划供应。1986年在册的液化石油气用户达到74万户,同时,自购钢瓶、自行发展的“无本户”达48.8万户,年销售量突破15万吨,到了气源不能承受的地步。为稳定供应,市政府决定自1987年1月1日起全市实行液化石油气凭证、定量的销售办法,对“无本户”予以认可纳入计划供应,致使用户增至123万户。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的加快和人民对燃气需求的增多,气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显。

1983年8月,北京开始了引进华北油田天然气的筹建工作。1985年10月,自华北油田永清集气站通向北京东郊门站的第一条近70公里的天然气长输管线建成。1987年12月23日,市内第一条约35公里长的天然气高压干线投入运行,为北京大学居民小区的1032户居民送上了清洁的天然气。从此,北京拉开了天然气大发展的序幕。

8 0年代是北京燃气气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是人民对燃气需求与日俱增的年代,也是人工煤气和天然气两个管道燃气发展较快的年代。90年代是天然气快速发展,并且是“后来居上”的重要发展阶段。从陕甘宁引天然气进京,是天然气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1996年3月,陕甘宁气田至北京的第一条输气管线工程正式开工,同年12月,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市内配套工程也正式开工,由此,北京引进陕甘宁天然气的实质性工作全面展开。1997年9月10日,北京市举行了陕京天然气输气工程竣工投产典礼。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和吴邦国等为投产典礼剪彩,来自长庆中部气田的天然气在北京控制中心点燃。陕气进京前,由于气源紧张,全市每年约有10余万户燃气待气户,要等2至3年才能通气。随着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彻底改变了北京燃气

气源长期不足的局面。天然气供气能力的迅猛增加,使得燃气供需矛盾得到根本缓解,彻底改变了北京燃气气源长期不足的局面。特别是燃气集团成立后,加快了天然气的发展利用,开启了天然气高速发展的时代。

随着北京市加大大气环境治理的力度和天然气供气能力的提高,天然气供应领域由原来的以民用炊事为主,拓展到采暖、燃气汽车等方面。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全市积极推行煤改气工作,改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销售量从1995年的1.1亿立方米,增至2000年的9. 6亿立方米,销售量增加了近9倍。优先发展天然气给北京市带来了可观的环保效益,促进了首都大气环境的改善。

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给燃气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契机和难得的机遇。到2002年底,历时5年的陕气进京配套的共64条市内燃气管线340公里的建设工程宣告全部完成。在燃气集团成立近4年的时间里,城市燃气管线就猛增了2800多公里。2004年12月25日建成的天然气市内应急工程,使北京又增加了一个天然气进口。2005年8月,陕京第二条天然气长输管线建成,并向北京市正式输气。在输气管线建设的同时,加快了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十五”期间共建成地下储气库5座,形成储气能力19.4亿立方米,扩大了调峰能力,提高了供气的可靠性。2007年11月,六环路天然气工程全线完工并通气运行。至此,城市管网形成了从市中心随城市道路建设呈环状至六环路,六环路以外呈枝状向外延伸到大兴、通州、房山、顺义、昌平、门头沟等远郊区。这些燃气设施的建设,使北京市天然气销售量逐年大幅度增加。

“十五”期末的2005年,燃气集团的天然气销售量保持稳步快速增长趋势,由2000年的9. 6亿立方米,增长到2005年的28.49亿立方米,增长幅度达到196. 77 %。天然气的销售量平均每年递增3亿立方米左右,这和全国乃至世界大城市的燃气发展速度比都是惊人的。在天然气加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城市周边地区的液化气市场,建立新的销售网点。到2005年底,燃气集团所属液化气储备厂3个,储备能力1.8万吨;灌瓶厂2个,年灌装能力23万吨;液化气长输管线180公里,液化气供应站75个,供应销售范围覆盖北京市8个城区及远郊区县,拥有各类用户114万多户,年销售液化气15万多吨。

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清洁能源城市的目标,燃气集团努力落实北京市实施控制大气污染各阶段的措施,积极发展并扩大燃气采暖、制冷、发电等项目。到2005年底,天然气总供热面积达到2.286亿平方米,占城市总供热面积的50%。城镇燃气气化率已达96%,在城市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占2. 2%。燃气已成为北京市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之一,同时也成为北京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天然气置换是首都能源结构调整、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绿色奥运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从1997年开始,全市共累计置换人工煤气95万多户。2006年7月4日,随着朝阳双桥地区最后6000多户人工煤气置换天然气工作的完成,北京市结束了使用人工煤气的历史,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燃气管网天然气化的大型城市。

首钢气源厂和751厂分别于2000年7月、2003年4月停止供应煤气,焦化厂于2006年7月15日全面停产,人工煤气从此退出了北京市燃气供应的历史舞台。人工煤气从1958年至2006年跨世纪经营48年,发展用户95万多户,总计销售量为239.7亿立方米,代替燃煤2397万吨。

从1958 年北京开始燃气供应的近30年的时间里,北京市的燃气气源一直以人工煤气和液化气为主。从1987年开始引进华北油田天然气,特别是1997年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后,天然气居民用户飞速发展。燃气集团供应的天然气用户,到1999年达到100万户时,用了12年的时间;到 2003年新增100万户突破200万户时,只用了4年的时间;到2006年初新增100万户突破300万户时,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燃气集团供应的天然气年销售量达到10亿立方米时,用时15年;增加10亿达到20亿立方米时,只用时3年;增加10亿达到30亿立方米时,仅用时2年。截至2007年底,燃气集团供应的燃气用户总数达450多万户,其中天然气用户为340多万户,天然气年销售量达到36.7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线达到7500多公里,燃气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北京是全国城市天然气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北京市燃气集团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天然气运营商。

北京燃气事业得以又快又好的发展,得益于燃气集团不断以更高的目标作为新起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和新的跨越。

燃气企业在1958~1998年长达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投资靠政府,运营靠补贴。随着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从2001年起,政府取消了对管线燃气的财政补贴。企业要发展,改革是动力。燃气集团主动打破内部垄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基础管理,实现制度和体制的创新,全面走向了市场。同时,在“立足北京,内外并举;专注燃气,上下延伸”的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燃气集团通过开展大客户营销、天然气发电及制冷等新型用户开发,增加了天然气销售量。积极参与燃气气源上下游建设,投资陕京一线和二线,进入了天然气输送环节,扩大了燃气产业链。不断拓宽燃气主业发展空间,积极主动抢占并共同开发郊区燃气市场。2005年1月,燃气集团与香港中华煤气等合作,在北京燃气市场第一个取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