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家乡特色经济的报告

有关于家乡特色经济的报告
有关于家乡特色经济的报告

有关于家乡特色经济的报告

调查分析人:朱乙尹

家乡——杭州简介

杭州市市标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南翼经济、金融、物流、文化中心。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钮。杭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还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建都之地,为全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

120°12 ’。

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中国江南最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和浙江省经济中心,长三角第二大经济城市,第三大中心城市。“东南第一州”。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中国东南沿海开发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有着2200年建县史的杭州还是中国古都之一。杭州有多项旅游景点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且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杭州的近况(特色经济的形成及历史)

【一、近代背景】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

山、桐庐、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淳安七个县(市)。

【二、环境】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和清静”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整体生态环境继续改善。2006年,全市用于环保的资金投入达65亿元,相当于杭州市生产总值的1.9%。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综合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4.0%和92.0%。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5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9天,优良比例达81.9%。市区全年扩绿地面积468公顷。至年末,市区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45.1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3%、15.3%。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地理资源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 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5℃,平均相对湿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时数1765小时。杭州生物种类繁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3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5种,二级保护植物有13种。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3.7%。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临安、昌化出产一种世界罕见的鸡血石,为收藏石和图章石中的珍品。

植被资源

杭州市区植被覆盖良好,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环绕西湖的丘陵区。其植被有7个类型、22个群系:

1、亚热带针叶林。以马尾松林为主,约占丘陵面积的3/5。马尾松林在砂岩、火山碎屑岩分布区尤为集中,如天竺山、北高峰、万松岭、虎跑山、五云山、葛岭等地。其余为黑松林、刺柏林,尚有少许柏木林。

2、常绿阔叶林。以马鞍山、大头山坡麓的苦槠林为典型,伴有香樟等树种。木荷林,成片的见于棋盘山北侧及云栖、五云山、头龙头。青冈林,分布于低丘谷地,以黄龙洞片最完整。米槠林,在五云山东坡有成片分布。杜英林,随处可见,而以玉皇山南坡片颇堪观赏。

3、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青栲、紫楠、大叶锥栗为主的混交林,以灵隐后山一片老残大林为代表。青冈为主的混交林,主要分布于灰岩山坡,如烟霞洞附近。云栖寺前有小片紫楠、枫香混交林。青冈、苦槠、麻栎、白栎混交林,在吉庆山、法相寺、感应桥等地均可见到。

4、落叶阔叶林。化香、黄连木、麻栎林,在九曜山、玉皇山、南高峰、龙井寺、飞来峰的灰岩山坡上皆有分布。枫香、大叶白纸扇林仅分布于将台山山顶。

5、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梅家坞山坡、五云山、马鞍山,第一乔木层以马尾松、杉木为主,伴有石栎、木荷等。含落叶阔叶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属常见树林,分布凤凰山、云居山、宝石山等地。树林上层由马尾松、白栎、朴树、化香、梧桐构成的,见于紫云洞西边山坡。人文环境。

由以上可见,资源丰富!

【三、农业】

杭州境内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崇山峻岭起伏,中部丘陵河谷相间,东部水网平原广阔,构成了“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格局。全市耕地面积18 .6 万公顷,其中水田16.0万公顷,旱地2.51万公顷。

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红壤分布于丘陵山区,水稻土分布在东北平原区。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一260天,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农业发展具有多宜性,杭州盛产各类农产品,是全国著名的农作物高产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茶叶之都”、“花果之地”的美称。

当前,杭州农业正按照市委市府“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新一轮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轨。重点发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提升粮油、生猪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四、人口】

杭州市的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82.17万人,增长26.48%,年平均增长2.38%。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35.44万人,占27.06%。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4.27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4.17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77.03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7.2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88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72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184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667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周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2.41万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37.27万人,占73.2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2.77万人,占26.75%。

城市常住人口分布:

地区常住人口(万人)

上城区34.46

下城区52.61

江干区99.88

其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1.07

拱墅区55.19

西湖区82.00

滨江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1.90

萧山区151.13

余杭区117.03

桐庐县40.64

淳安县33.68

建德市43.08

富阳市71.77

临安市56.67

就业情况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3.52万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15.5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23.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3.02%下降为2.99%。

人民生活

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64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8595元,比上年增长11.2%,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的38.3%下降至37.5%。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22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9065元,增长7.3%。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5.9%下降至33.8%。

地区生产总值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1.8亿元;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也突破8万元,约合12380美元。全市生产总值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相比上年增长10.1%。

财政收支

2010年,杭州市财政总收入1488.93亿,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人均收入

2010年城镇人均收入达到45025元,农村为23678元,位居全国前列。

经济特色的发展情况

由以上资料以及个人见识得出目前杭州市经济发展的部分优势与不足:

优势:

1、经济发展效率高,相关指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2、农业基础设施优良;

3、全方位发展潜力大;

存在的不足:

1、城市交通还未能达到理想水平,车辆分布极为不均匀;

即多数聚集于老城市中心,且因老城市中心的道路较窄,越发拥挤;而新城区虽被开发,过往车辆仍旧较老城市中心不多,道路宽而越发显得空旷。

分析原因:

①在老城市中心多是些实用且知名度较高的商店以及娱乐场所等,相对综合设施

比较齐全;

②新城区虽有高科技、现代化产品出现,但反响远不及市民们的习惯力量大,即

尚未用得足够的方法宣传城市新规划。

③现平常的市区房价还是普通市民们担待不起的,更何况新城区竟还要以“现代

化”的“先进”招牌来提高房价,更是没有原住在老城市中心的人愿意搬向新

城区住了。

建议

①加强对新城区的宣传,尽早完善各类生活所需设施,不要净开发一些普通老百姓一时还

接受不了的太过奢侈的产品。

②加强市民对于交通问题的认识,使其本身重视,才能够有效地做出一些措施来协调,改

善原市中心的交通。

由1、中问题分析得出

2、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杭州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还比较高,二三产业比重相对发展较好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建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特色经济助农增收典型材料

市区地处川陕结合部、秦巴山南麓;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山地地貌占90%以上,耕地面积仅占10%左右,其中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达70%以上; 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8.93万;是典型的盆周山区、深山农业区、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机遇,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劳务开发三大经济圈,努力走特色经济助农增收的新路子,奋力实现群众“小康梦”和伟大“中国梦”,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靠山吃山、靠山致富的路。 --- 立足实际找准路子。一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山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突出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利用曾家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抓住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二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行“鸡+菜(林)”种养循环模式,通过“林下养鸡—鸡粪种菜(草)—菜(草)喂鸡”的循环生产方式,养殖生态土鸡。推行“菜=芋=菜”、“菜=玉=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发展越冬蔬菜,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行“林+菜(菌、芋、药)”立体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收获多重效益。三是注重效益长短结合。既积极发展以蔬菜、土鸡、食用菌、蚕桑等“短、平、快”的产业和劳务经济,又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构筑起农民增收的多重保障。 --- 突出重点夯实底子。一是坚持路水先行。把以路、水、林、田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交通、用水、通讯等瓶颈,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片、路成网、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二是坚持基地建设。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不断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了园中套园、园园相连、统筹发展的格局。三是坚持新村建设。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突出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着力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乡村。 ---- 提升效益拉长链子。一是坚持市场引导。牢固树立先建市场再抓产业的理念,注重产业发展与市场拓展并举,坚持现代与传统、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二是坚持龙头带动。大力引进和培育以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每个农业特色产业有一个加工型龙头企业;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不仅使农特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而且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三是坚持专合联结。按照“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组织千家万户,抱团生产经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四是坚持科技支撑。深入开展“区院合作”和“区校合作”,聘请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借智兴农”;坚持一个产业建一个科研所,大力开展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坚持农业“三品一标”创建,大力提高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 --- 创新机制加快步子。一是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始终坚持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不动摇;作为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一把手工程”严格考核管理;实行一个特色产业由一个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部门牵建、一套办法考核;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强力推进。二是创新项目整合机制。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整合多渠道支农项目资金,重点保障产业发展、生产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应。三是创新发展激励机制。制定了专门政策,每年安排项目及本级财政资金2000万元,对农业五大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劳务经济发展涉及的农户、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等给予补助奖励,激发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有力地推动了XX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民生稳步显著改善。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章标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文秘网文章找 范文,到文秘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

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家,加工点多个,从业人员余人,全县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以罗亭镇为例,农村人口占比重大,越占1/5。产业结构调整条件还不够成熟,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科技带头人,即使有极少部分人发展了特色种植,也形成不了规模,对与全镇来讲,产生不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渠道不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不高。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再者,名义上作为南昌城区的乡镇——罗亭,地处山区远离南昌城区,除了客观条件制约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人们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大多沿袭过去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一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力度不够,无法形成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导致粮食产量不能得到迅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素束缚,尝试将主要的生产方式向二、三产业的转变,导致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同全市平均水平来比仍然处于低水平。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农村群众观念转变慢。事实上存在着铺张浪费,

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工作作风飘浮,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受资金、技术、交通和能源等因素的制约。拿罗亭镇来说,虽已通路,但距离市区及湾里城区仍然较远,公共交通极不便利;坡陡、弯大、路窄,有些是晴通雨阻,运输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本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资金短缺,镇内几个乡镇企业经济收入不景气,没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保证不了经济建设的人力、技术的需求。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乡镇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乡镇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具体的来说: (一)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罗亭镇虽被列为南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工业园也落户罗亭,但由于起步较晚,城镇化建设水平

武定发展特色经济浅论

创新思维发展特色经济 ——武定县发展特色经济浅论 摘要: 当前,武定经济受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特色,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等的制约,若不创新思维,不下决心调整,武定经济就没有出路,面对当前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武定的经济要发展,只有依托武定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品牌共享优势,把好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发展规模经济,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特色经济。各级政府要不断转变发展经济的观念,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走出一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新路子,才能使武定经济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武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武定发展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发展武定县特色经济的对策、措施思考三方面阐述,供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特色经济、现状、对策、思考

提纲 一、武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特色经济简述 1、产业选择 2、规模经济 3、充分发挥区域品牌共享优势 (二)武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武定发展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资源优势 (二)品牌优势 (三)区位优势 三、发展武定县特色经济的对策、措施思考 (一)转变发展经济的观念 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即发展以什么为依托,科学确定发展目标。 其次是要拓展对资源的认识,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念。 再次要切实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 方式,树立创新意识。 (二)找准发展武定特色经济的突破口,培植特色产业 1. 中药材产业。 2、武定壮鸡产业。 3、建材产品加工业。 4、特色旅游业。

创新思维发展特色经济 ——武定县发展特色经济浅论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产品缺乏地方特色,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一直是影响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创新思维,不下决心进行调整,就走不出困境,就没有出路。当前,要抓住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特色经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武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武定经济振兴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一、武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特色经济简述 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比较优势出发,根据本地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一个地方特色经济形成,必然与当地独特的环境、资源、条件及发展模式相联系。如山西的煤炭工业、云南的烟草工业、陕西的旅游业等,是与这些地区独特的资源相联系的;辽宁的重工业、湖北的运输业(被称之为“九省通衢”)等,是与其原有的基础条件相联系的;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省的外向型经济则是与这些省的沿海区位优势相联系的,等等。

镇域经济发展典型经验特色亮点材料

镇域经济发展典型经验特色亮点材料 x街道位于x区南x公里处,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个社,共有万人口,万公顷耕地。x个村中,x年集体经济收入超万元的村有x个,x万元的村有个,x万元的村有个。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五种较为成熟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其中资源发包型、资助扶持型、龙头带动型、资源补偿型,都是相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总社引领型,体现了我们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一、发展背景。在经济联合社成立以前,经过多次在x街道进行深入调研,我们感到当地老百姓虽然比较富裕,但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是乡村振兴的短板。虽然各村荒山荒坡等资源比较多,但由于分布零散形不成规模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于是区委、区政府提出充分利用现有荒山荒坡、闲置水面、废弃校舍等资源,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这一建议既与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相吻合,也符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更反映了当前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 因此,我们于x年x月x日成立了x街道“X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由x村四个经济联合社共同组建,是X省首家镇域经济合作组织,现有成员x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集体土地面积为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公顷;现有荒山荒坡公顷,机动地公顷,水面&&公顷,

闲置校舍处。由于联合社位于“X”x中心地带,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良好,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发展模式。联合总社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为“资源打捆、互利共赢”。x街道各村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单个村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走联合发展之路,抱团发展是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成立的“X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就是利用x“X”的品牌优势,把分散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和使用,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一)“资源打捆”模式。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上。目前,联合总社正在开展两个项目: 一是“X复绿工程”,利用本社荒山荒坡开展“复绿”工程,栽植各种绿化植被,即绿化了荒山、荒坡、美化环境,又增加了收益。X复绿工程项目计划投资x万元,资金主要包括:总社筹资x万元,x区农村集体经济创业专项基金扶持x万元,利用本联合总社内集体荒山x公顷(评估价x万元)栽植造型松、美国红枫、金叶榆等不同品种的苗木,因地制宜地利用总社现有荒山、荒坡发展苗木产业。项目x年开始建设,三年后将产生收益,预计收益率约为x%左右。随着苗木树龄的增长,项目收益值会逐渐提高。项目建成后不仅有经济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前言: 区域特色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在对一个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区域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只不过是特色资源或优势表现的明显与否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发现自己的特色经济,加以分析与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都是围绕特色经济或特色经济展开的,都是在对区域中的某种优势利用与优化的基础上的。不管一个区域的先天条件有多么的不尽人意,我在在坦然接受的同时,更为重要的就是发掘自己的区域优势,即使这个优势在和其他区域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我们也应该相信它就是带领自己走向繁荣的因素。 区域特色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区域特色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某个区域拥有某种单一的特定资源。区域特色包括自然、人文、历史、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口、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某个地区地处山区,是一个革命老区,那么红色旅游就是它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就是它的特色经济,它就应该围绕旅游业发展自身经济。所以说,区域特色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我们发展经济的前提就是分析区位因素,找出区位优势。但是,发展区域经济并不是盲目的发展,而是经过科学的论证后才可以付于实践的 我国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倡导发展特色经济的历史由来已久,现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大、有相当规模的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东部地带12个省、市、区充分发挥了紧邻港、澳、台地区和日韩两国的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了以出口商品制造、农产品种植加工、外贸、国际航运、海洋捕捞及海产品加工和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其中,以北京和天津为轴心的京津唐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教育产业和旅游观光业等特色产业;上海是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等产业。同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文章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 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 (一)资源优势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l.5亿立方米。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环境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有较为良好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风动工具、军工电子设备等产业相对优势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省内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商业流通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二)资源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特别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资环境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老、少、边、困区域范围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而这种状况在西部大开发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制约 1、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差。甘肃耕地资源是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均比全国略高,但合理利用程度不高。县域范围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制约了地域优势的发挥。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产业分布与文化结构不对称。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势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甘肃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从劳动力产业间的分布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学、初、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呈倒三角形分布。 3、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稀缺资源。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耕作技术、综合生产技术以及非农就业、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失。在人才方面,大量

关于大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大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市、区)中小企业局(办)、乡镇企业局(办): 镇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镇域经济,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夯实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基础、提升水平的关键所在。为大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根据《乡镇企业法》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对行政区域内的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的要求,和工信部、农业部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切实认清中小企业与镇域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把中小企业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中小企业发展,根在乡镇,投资主体在民间。乡、镇、街办是中小企业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是最适宜中小企业繁衍、生息、发展的地方。同时,中小企业又是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没有中小企业的铺天盖地,就没有镇域经济的振兴和繁荣。这些年来,我省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强力显现。但与一些经济强省相比,我省的镇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在总量和密度上也有很大差距。全国的千强镇,江苏275个、浙江266个,我省

仅有95个;全国的百强镇,苏、浙、粤都在20个以上,我省只有2个。全国千强镇平均财政总收入2.4亿元,我省仅为1.37亿元。中小企业数量,我省仅为江苏、广东的一半多。 中小企业与镇域经济发展互为依存,密切相关。中小企业与乡镇企业有着天然联系。乡镇企业就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兴办的中小企业。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作为乡镇企业的管理机关和《乡镇企业法》的执法主体,必须把促进中小企业在镇域的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发展镇域经济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实现工作重心下沉,围绕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总量,提升竞争实力 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调整和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抓好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上,把工作重心下移到乡镇。每个市都要排出一批重点抓的强乡镇,与乡镇政府提出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包括中小企业数量目标、增加值和效益目标,吸纳就业人数和对财政的贡献目标等,实行领导成员分工负责,配合乡镇党委、政府促其实现。“十二五”期间各市重点抓的强乡镇名单和目标要及时报省办备案。要把定期下乡镇、下基层作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基本工作要求。市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每年都要到辖区内每个乡、镇、街办进行调研,了

浅谈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浅谈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姓名:王新普学号:0804240038 专业:经济管理专科工作单位:张山子镇政府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发展特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促进特色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特色经济 近年来,发展特色经济,已成为发展区域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路子。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区县、镇、村都建有各自的特色经济,在这些行色经济发展区域中,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一、发展特色经济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能实现强镇富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农产品品牌。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建设特色经济的热潮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古往今来,中国特产都担负着发展民族经济,对外文化交流,富民强国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茶叶、中药、水果、蔬菜、肉制品等都是大宗的出口商品。但是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大宗农产品粮、棉、油等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20%以上,缺少竞争力,要想抢占市场份额,只有发展以稀为贵的特色产品。实践证明,开拓、建设和普及特色经济,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虽然我国农民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水平的小康水平,但这还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离较高标准的全面小康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农村尚有6000万人刚刚解决温饱,且标准偏低,很不稳定,一遇天灾人祸就可能返贫。一般来讲,大部分贫困地区特产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好,污染少,发展特产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有“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药材之乡”美誉的浙江省磐安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生态县,过去也是浙江省有

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摘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坚持城乡统筹、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全面提出加快镇域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镇域经济特色产业城乡统筹城乡体制改革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以发展镇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区,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镇域经济的经济实力和档次、转变镇域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尽快打造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区域化发展思路,也就是走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区域化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在管理服务上,要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特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的吸引力。每个园区均实行闸口式管理,企业除正常生产管理以外,其他方面的社会事务基本上由园区接管,让客商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 发展镇域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而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要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

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与途径分析 摘要: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需要 发挥区域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经济。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一个好的途径。 关键词: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比较;产业选择;途径分析 一、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 区域经济是以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进一步说,要把握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点,就需要研究什么是“特色”。按照中国词典中关于“特色”的解释,“特色”的原意主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色彩、风格。其特有的属性是差异性、区别性、独有性的有机统一。而有学者把特色概念定义为:优质事物的规定性,即特色是区分优质和非优质事物的规定性,是人们认识优质事物的根据,它表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倾向性,代表着事物发展和进化的方向。[1]在杜肯堂教授等所著的《区域经济管理学》中,我们看到:“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区域经济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毅博士进一步明确提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3]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概念。其定义应为:区域特色经济是指区域遵循地域劳动分工协作的原则,依据自身区域特有的优势,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形象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区域经济特征的综合表现。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与区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联系的,是随着市场供需格局变化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4] 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 1、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资源优势甘肃以

古甘州、肃州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

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亿立方米。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

利用特殊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利用特殊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摘要】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结果与财富,更是通过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无形资源,具有极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特发展标识。本文就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独具特色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其形式的转换,来增加文化资产与文化生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进行显浅的阐述。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价值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文明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传承的文化命脉,反映着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的轨迹,包括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引人入胜的艺术价值。其中,我们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的深入开发与研究,不但可以继续拓展其文化资源的内容,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提升其文化生产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其独具的经济价值,同时具备了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创造和传承了

门类诸多、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戏曲、绘画、民族舞蹈、雕塑、剪纸等艺术,还有独具中国特色、源远流长的中医、中药、制陶、酿酒等特殊技艺,以及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各少数民族间的民俗、民风、游戏竞技等,这些都是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非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详尽的挖掘与研究,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了综合性的全面开发与利用。但是,仍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提升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这一更高层次上来,只是简单地利用原有文化资源进行经济利益的创造,没有对其内容与内涵进行进一步丰富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丰富而广泛,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性,其传承发展也同具动态性和区域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及完整性,使得开发与保护紧密地相结合,并同步进行。使其真正具备其可持续发展性。 一、中医药业的发展 中国医药学是由各民族人民通过数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整理出来的,具有独特与优势的医药学知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在未来15年内我国中医药要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并全面结合现代科技,通过技术创新来全面提高中医医疗服务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也明显地出现了几大板块,表现出不均衡性的特点:东部经济飞速发展,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深处内陆的中部和西部则发展相对较慢,差距依然较大。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深深地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环境,即指四周的境况和条件。经济环境则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处的一系列境况和条件,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能量交换,催生、刺激经济的发展或者延缓、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历史。 一、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经指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亦不例外。经济发展无非是人们从事三次产业的发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则主要是看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及其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充分认识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联问题,才能使我们抓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比如说,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工业的发展,也同样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道路交通、自然资源、电力通讯、自来水、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等硬环境和政策、法制、信用、服务等软环境。只有这些环境好了,企业家就干得舒心,生产经营就专心,企业发展就顺心,扩大再生产和招商引资新办企业的可能性就大,企业的数量就会增多,块头就会增大,就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2、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物质资源,就是要有较为充裕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二是人力资源,就是要有适应发展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三是社会资源,就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一个地方环境好,外面的资源就可以引进来,里面的资源就可以释放出活力;环境不好,就会导致“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上不去”。可以说,经济环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建设好了,它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推动力量;建设不好,就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3、经济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保健药,良好的服务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比如,一个地方能为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服务、优质的政务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较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能使企业家安心舒心、使企业办事方便快捷,降低企业生产发展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总之,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经济环境好不好,聚集的资源要素有多少。特别是以区域交通为条件的硬环境和以政务服务为重点的软环境,已日益成为决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构成了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既要清楚地认识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和区位、基础设施等有形资源,也要深刻了解政风、民风这些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等无形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发展脉搏,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惠阳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惠阳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镇域经济是县(区)域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是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构建和谐惠阳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审视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对策,对于我区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争当排头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镇域基本情况 惠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香港,与深圳、东莞相连。全区下辖8个镇和1个开发区(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土地面积920.2平方公里(不含大亚湾)。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地区。200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3.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6.9%。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谋划“一心三轴”的经济发展构想,进一步凸现镇域经济的核心地位,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镇域

经济已成为推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2004年,全区9个镇(含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亦称为镇)共完成生产总值58.6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16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7.67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97.8%;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4.9%;完成税收收入2.74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46.1%;完成财政收入1.12亿元,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0.4%。2004年我区镇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以新圩、淡水为龙头的南部镇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1、经济发达镇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2004年,GDP在10亿元以上镇有2个,分别是新圩、淡水;GDP在5-10亿元的镇有2个,分别是三和和秋长;GDP在2-5亿元的镇有镇隆;GDP在2亿元以下的镇有4个,分别是平潭、永湖、沙田和良井。从下表可以看出,位于南部的新圩、淡水、三和、秋长和位于中部的镇隆5个镇的GDP、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3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镇域前列。 2、南部经济板块对镇域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从三大区域的2004 年生产总值来看,南部镇(5个镇)合计50.42亿元,镇平均10.08亿元;中部镇(2个镇)合计4.89亿元,镇平均2.45亿元;北部镇(2个镇)合计3.38亿元,镇平均1.69亿元。南部镇的GDP、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所占比重均超过85%以上,分别为85.9%、86.3%和91.7%(见上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水泉镇是我区唯一一个黄河流经的镇,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已形成了一些科技含量高、有规模、有市场、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 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以陡城、下村、双岔村为主的日光温室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达到1200座,面积达到1000亩,以西甜瓜、反季节蔬菜种植为主。 2、以中村、陡城、玉碗泉村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2005年玉米制种面积约6000亩,产值达800万元。 3、以小黄湾、下村、野麻村为主的双膜小弓棚和冷棚早熟西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500亩,产值达百万元。 4、以贾庄、杨岭、旱坪川村为主的肉猪养殖基地,猪存栏达1.57万头,年出栏达3万头,其中益丰养殖场为龙头的规模养殖户54户,养殖规模均在百头以上;水泉镇肉猪屠宰场正在建设之中。 5、以牙沟水、陡城、杨岭村为主的养鸡业发展迅速,鸡存栏达26万只,年产蛋700万公斤,千只以上的养殖户84户。 6、以黄湾小康专业养殖场、月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养牛业发展迅速,全镇肉牛存栏达600头,建成了白

银博康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场)。 二、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1、主导产业: (1)以制种为主的种子产业。种子公司已与四川、湖北等省种子公司、科研单位建成合作关系,每年制种面积10000-12000亩,已形成了典型的订单农业。今后应创造条件,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强合作,逐年扩大制种面积,使种子产业做大做强。 (2)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主要抓好日光温室西甜瓜生产,大力发展小拱棚、塑料大棚及大田西甜瓜,使园区内西甜瓜面积达到10000亩,其中核心区内稳定在1000亩,辅射带动全区西甜瓜面积达到15000亩,其中标准化无公害面积达到2000亩。 (3)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陡城核心示范园600亩日光温室,其中300亩就是辣椒,而且产量高,品质优,今后继续壮大辣子产业,并辐射带动小拱棚蔬菜、大田蔬菜的发展,面积达到3000亩。 2、核心技术: (1)大力提高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全面推广白银二代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并逐步推广日光温室三代技术。 (2)全面推广日光温室滴灌技术。目前有40%的日光温室未配备滴灌设备,今后2—3年内要将已建成的日光温室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 五月的界河镇,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投资1.2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滕州市政工程保障基地项目正在抓紧施工;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造项目、乾盟万象高端环保包装项目、污染土无害化处理项目等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入驻;广袤的田野上,到处可看到一望无际的马铃薯田地里收获机穿梭,薯农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幸福……处处呈现出一派竞相发展的喜人景象。 这仅仅是界河镇锚定“五闯五攻五样板”,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聚力打造“五抓五战”高质量发展镇域样板的一个剪影。今年以来,界河镇以落实“五闯五攻五样板”三年行动为抓手,聚力实体经济抓攻坚,围绕水泥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引进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造、乾盟万象高端环保包装等3个项目;聚焦高端化工、医养健康产业,全力服务大明科技上市,不断加快推进绿灵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鲁南中联央企带动效应,鲁南中联在界河新注册3家公司,已形成实质性税收,实现了央企镇级税收零突破;积极发挥乾盟实业、深信集团、瑞泰盖泽等公司核心带动作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建材集群发展。同时,该镇还深入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重点培育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等专精特新企业2家。1至4月份,全镇财政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向好态势明显,全力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新冠肺炎期间,我们镇还不断加强与泓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联系对接,积极开展线上洽谈,通过‘主会场+投资方签约代表视频连线’方式,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菌种资源库负责人张瑞福云签约现代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项目,筹建马铃薯示范田5万亩,该项目的实施将加快推动界河镇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步伐。”界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学焱表示,今年界河镇在抓好实体经济工作的同时,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广换茬轮作、土地休耕,重点推动旱稻、果蔬等种植基地建设,持续推进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同时,该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