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中“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虑”是谓语,它的宾语却没在其后,那只能是“虑”字之前的“之”,因此可判断“之”为代词,做宾语,再结合前面的否定词“不”,可判断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孰”做的是“讥”的主语,“其”只能放在句首,和“乎”一起表达一定的语气,那么“其”应为副词,表示反诘语气。

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因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词性也会不同。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中“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中的“以”字,用在动词“利”之前,一般表目的,作连词,可译为“用来”;而在2006年高考江苏卷中“诸生以夜中对”中的“以”字,用在名词“夜中”之前,与之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此处“以”字就是介词,可译为“用、拿”。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

② 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

③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

④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

⑤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

⑥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

要判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辨析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①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应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指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③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份,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浯,“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3.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

句式,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2013年高考天津卷中“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就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无乃……欤”。

六、利用特殊句式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文言句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者,……也”)、被动句(“见”“为……所”“受”“被”“于”)、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贫者语于富者曰”等)]、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固定句式较多,值得熟记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如:“不亦……乎”(“不也是……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没有用来……的”例②“军中无以为乐”)。“何……为?”(“为什么”例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拿/对……怎么办?”例④“如太行、王屋何?”)。“所以……”(“用来……”例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所以、因此……”例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得无(毋)……乎(耶)”(“恐怕……吧”“莫非……吧”例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何……之有”(“有什么……”例⑧“孔子云:‘何陋之有?’”)。“惟(唯)……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只是+动词+提前的宾语”,例⑨“惟利是图”“惟才是举”)。“为……所”(“被……怎么样”,表被动。例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灵活的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攻克文言虚词这块堡垒,光靠几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同学们平时多记多练多积累。

五、语法(词法、句法)分析法。

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往往就能推测出它的含义。以“之”为例:例①“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前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第二三个“之”是代词,她(指燕后)。例②“太后盛气而揖之”,句末,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例③“之二虫又何知”,句首,作指示代词(这,此)。例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例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作动词,到……去。例⑤“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句中,是助词,相当于“的”。

4.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2014年高考天津卷中第十题B 选项“民馑于道路”和“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后一句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 “河东”是“移”的结果、地点,译为“在”不合适,应该译为“到”。用“到”代替前一句中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在”的意思。如果是选相同的项,该项即可排除。

5.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