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回顾
一、教学改革的过程
中国大学化学本科教学的改革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
1981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理科化学课程结构研究小组”,组长是北京大学张滂教授。
这个小组在教学质量调查和课程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具体意见,即精选课程内容、减少授课学时、加强实验训练、加强能力培养。
根据当时的情况,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仪器分析”和“无机化学(Ⅱ)”两门课程。
198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这个中心的成立,对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改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心”开创了立项研究教学的先例。
1986年,《大学化学》创刊,它是既面对化学研究又面对教学改革的刊物。
当时的原国家教委理科处处长陈祖福曾在《大学化学》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强调化学教学必须改革,提出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同时他也亲自组织开展化学教学改革的工作,为中国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
1990年7月,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这次会议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具有里程碑的性质,第一次提出要建立水平较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理科教学体系。
1990年,高等学校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
第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1990—1995),主任委员是厦门大学田绍武教授,制订了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
第二届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1995--2001),主任委员是南京大学陈懿教授,制订了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实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届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2006)与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合并,称“化学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吉林大学周其风教授,制订了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化学专业规范,同时编写了化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91年起,理工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立。
现有理科基地14个,工科基地9个,基地的成立对推动化学教学改革作用很大。
1994年,教育部开始“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的立项。
1997年,“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
2000年,“新世纪教学质量工程”立项,目前仍在进行。
现在已完成的两个立项研究,涉及上百所大学的上千名教师,通过审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国内外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化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历经十几年,提出教学改革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又有一定深度和成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研究成果已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俗称“白皮书”)里面作了全面介绍。
十几年的研究,为后来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一系列的文件提供了依据。
二、教学改革的背景
大学化学教学改革有三个背景。
第一,中国大学本科化学教学开始于1903年,经过一百来年曲折的发展,总体而言多数是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缺少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这是历史。
第二,建国以来,大学本科化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体系,这个体系适应计划经济,是为培养专门人才而设计的,培养的目标就是专家、化学家。
第三,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199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这是精英教育;2005年,全国的毛入学率达到21%,说明我们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三、教学改革的思路
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教改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本科教学的思想和培养目标需要改变,进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方法都应做相应的改变。
但这种改变应该是非常谨慎的,应该是有分析有保留的。
教学改革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原来的教学体系有很多精华,要把它保留下来。
比如一直强调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是很好的东西,不要轻易放弃,而对于诸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等不好的东西,要区分开来。
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对本科教学要有明确的定位。
以前的本科教学是培养专家、培养专门人才的。
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了,对本科教学的定位应有新的认识。
本科教学作为大学阶段的第一阶段主要应该是基础教学,它应该有利于培养基础面宽、适应性强、素质好的人才。
这个基础教学不同于中学的基础教学,它带有专业性,因为大学招生就是分专业的,所以大学本科教学是有专业教育性质的,但是它又不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要在研究生阶段进行。
大学本科基础教学还应该带有研究性,大学本科教学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担任大学本科教学的教师必须是有研究背景的,大学本科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带有研究性,这与中学教学是不一样的。
因此,大学本科教学就应当加强基础、加强研究性。
第三,改变统一的培养模式。
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的培养模式要服务于计划经济,因此大学里的一切都是有计划的、统一的。
整个大学阶段从专业设置开始,经费来源、学生招生、学生分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统一的,这导致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
但是市场经济需要多种人才,需要人才多样化。
一方面,市场经济需要竞争,竞争呼唤创新。
另一方面,中国很大,需要各种人才,统编教材、统一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中国的各种情况。
第四,建立以创新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以前我们对传授知识过于重视,现在要改变这种情况。
要建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体系。
因此,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很重要,所以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实验教学非常重视。
以上这四方面的教学改革思想贯穿在下面的措施中。
四、教学改革的措施
回顾教学改革的过程,我觉得主要有五方面的改革:
第一,减少授课学时数,规定大学4年的授课学时总数是2500~2800学时。
重视减少授课学时的原因是,如果授课学时(不是教育学时)降不下来其他教学改革就无法进行。
第二,建立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
公共基础课1100学时,专业基础课1100~1400学时,选修课300学时,充分体现加强基础。
第三,制定《理科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
这个文件只规定四年本科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是一些知识点的罗列,但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定在哪门课里讲,应该讲多深,应该占有多少学时等,这些完全由任课教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所决定。
各个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学,这个文件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
这给各个学校进行改革留下了余地,各学校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课程结构体系。
第四,多元的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以前的教学大纲,将一切都规定死了,课程名字、章节内容以及每一章的学时等都规定了,现在则要多元化。
第五,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是我们教学指导委员会二十几年中最成功的方面,它包括管理体制改革、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开放体系和实验室的建设,这四个方面现在全国其他一些专业也都在进行改革,但是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是第一个提出的,我认为化学也是做得最好的。
在实验室评估中,有8个全国示范中心;实验室不但在国内是一流的,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
实验教学的理念也是先进的。
五、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高等教育大发展引起的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
不同的办学层次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各个学校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不同的定位,就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定位问题对应用化学专业非常重要,在应用化学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有三百多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这其中有理科办的、工科办的,也有专科学校办的。
师范院校化学专业也是一个问题,很多师范院校都是从师专升格上来的,这就使得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专业的合格标准成了问题。
这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准备定一个规范,在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合格评估标准,将于近期出台。
第二,质量。
大学扩招了以后,许多学校在经费和人员的投入方面都没增加。
许多学校是小班变大班,一个学生一套实验仪器变成两个学生一套实验仪器。
因为资源有限,实验学时的减少是必然的了。
这个问题要通过加大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实施规范化管理来解决。
另一个问题是,因为教学思想的改变而引起的质量观的变化,这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解决。
第三,师资队伍。
怎样才能建立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没有人去上课,没有人去搞教学改革,什么都是空的。
目前,师资的缺乏有两种情况,一是投入不足,由于扩招,学生增多而教师数量和实验设施没有相应增加。
这种问题比较好解决,只要加大投入,引进教师,增加实验室仪器设施等即可。
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一些较大的高等学校里面,不是没有资金和教师,而是教师不愿参与教学或教学研究。
这个问题比较严重,为什么呢?以前这个问题只局限于几所研究型大学,但现在许多高校都往研究型大学靠,不管什么学校都要变成研究型大学,都要有SCI文章,如此一来问题就严重了,就普遍化了。
这个问题实际是教学的定位问题,教学定位不高,教师不肯从事教学。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政策,要有好的政策。
总的来说,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
因为启动得早,成果比较受重视,效果比较好。
希望今后各位老师能够继续在这方面下工夫,我们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前途一定是风光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