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遗传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遗传的几种事例分析

03生物科学周静怡 40号

摘要:行为遗传学是在多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的是非病理性

变化。本文就行为遗传学的几个事例:抑郁症自杀行为、学习问题、子代肾虚等做简单的

阐述,这一学科的进步,将有助于人类了解自身行为,减轻人类病痛,并最终推动整个社

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行为遗传基因遗传行为

1.什么是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试图定位与行为特性有关的特殊基因或基因组及了解基因与环境之间复杂关

系的一种研究。行为遗传学是研究正常范围内的非病理变化,与人类疾病遗传学存在差异。其研究的是人的个性,而不是实际的疾病或病症。[1]

2.研究进展

行为遗传学研究的新途径是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试图确定是行为和心理特制具有遗传

性的特殊基因,目前取得的成果虽然还不甚丰硕,但是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成为行为遗传

学研究的新兴途径。

2.1 鉴别基因——基因组学对行为遗传学的影响

总体上看,分子遗传学目前处于基因组学的阶段,工作中心集中在具体基因的寻找上。遗

传学家运动连锁、等位基因的交联,以及只适用于动物的诱发突变、转基因和基因剔除等

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其中影响重大的当数人类基因组计划。2.3 运用基因——有心理学家参与的行为基因组学

普洛明(英国伦敦精神病学会最著名的行为遗传学家)在自2000年以来发表的数篇论文中,不仅预期了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心理学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心理学家

的参与有助于对基因与行为关系的认识;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基因。首先,分子遗

传学目前处于基因组学阶段,寻找基因的工作难度高、费用大,心理学家很难参与期间。

其次,一旦更多的DNA排列顺序和QTLs(quantitative trait ioci 数量性状基因座)得以确定,遗传学的工作中心就回想认识基因的共机制——从基因到行为的分析转移,主要从事

鉴别基因产物、并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探测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可称为功能基因

组学。不过,功能基因组学对基因和行为关系的研究是由下自上的分子水平分析,要全面

认识基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自上而下、聚焦于正个生物体行为功能水平的分析,

而后者正是心理学家的专门任务。

分子遗传学的突破为行为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鉴别DNA的各种技术和成果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认识和分析复杂特征的遗传因素提供了事实依据。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寻找

基因,不久的将来则以认识基因如何工作为重心。[2]

3.事例分析

3.1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

汕头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和山东省安康医院的学者们,应用个体匹配病理对照研究

方法对103例有自杀行为忧郁症患者(先症者)和103例非精神病患者以及他们的亲属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先症者Ⅰ级亲

属自杀行为发生率为4.56%,高于Ⅱ级亲属的1.60%(P<0.01),二者均高于非精神病患

Ⅰ级亲属的0.26%(P<0.01);抑郁症自杀行为加权平均遗传度为(57.23±5.70)%;抑郁症自

杀行为与阳性自杀家族史、绝望、自责、负性生活事件及妄想等有关。所以说,遗传易俗

在抑郁症自杀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心理因素是促发因素。[3]

另外,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的学者们在单相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作了研究。他们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115例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并与对照组(395名)比较。结果,

单项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其一级亲属高(P<0.01),单项抑郁症患者以及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对照组高(P<0.05).单项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一级亲属自杀行为与其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得出结论:单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4]

3.2成人学习不良

成人学习不良(ALD)已成为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与行为遗传学等多门学科共

同关注的问题。ALD有很多亚型,比如阅读不良(RD)、数学学习不良(MD)、写作不

良(WD)等等。

3.2.1成人RD的行为遗传研究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成人RD有一定的遗传和神经基础,今年来在行为遗传学上最

另人兴奋的发现是,受次成功地使用成对同胞的QTL连作设计方法查明和复制了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6p21)上RD的连锁。Sally等人研究了223对同卵双生子和168对异卵双生子,在每对双生子中至少有一个被诊断为是RD。使用多重回归分析等综合方法发现,RD

的遗传力在0.58左右(±0.08)。

家族研究表明,RD在家族中发展。例如,最大的一项家庭研究考察了1044个人,包含125户有RD的家庭和125户控制组家庭后得出结论:有RD的孩子的同胞和父母的成绩显著落后于控制组家庭的同胞和父母。大量双生子研究都正式了遗传对RD的影响。在200

对双生子中,同卵双生子同时出现RD的概率是66%,异卵双生子同时出现RD的概率是43%,表明存在中度的遗传影响。

对于RD的传播方式,研究者提出很多设想,其中主要是常染色体的显性传播和与Xl联系的隐性传播。常染色体的显性传播假说考虑到家庭相似性高发生率,但是不能解释大约有

1/5的RD者的亲属没有患病的事实。Xl联系的隐性传播假说是为解释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的障碍而提出的,RD就是如此。现在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即同许多复杂的学习不良一样,RD是由多基因和多环境因素引起的。

3.2.2成人MD的行为遗传研究

关于遗传对MD的影响的研究是1995年开始的。一项有关MD的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对MD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另一项研究则发现MD与RD在遗传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诊断这些不良的依据是这些MD者的成绩明显低于人们期望其应有的数学认知能力。此外Ols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