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儿科本科生理名词解释 重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
正反馈(positive):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指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指驱动力不直接来自于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和
(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指配体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兴奋性(excitability):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阈值(threshold):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极化(polarization):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超射(overshoot):当膜发生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叫做超射。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峰电位(spike potential):动作电位的升支(去极相)与降支(复极相)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峰电位。
(*)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当神经收到刺激时会产生兴奋与冲动,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电流会向神经元两端传递。
这种由膜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又称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虽不能触发动作电位,但是它能导致少量的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较小的去极化变化,但幅度达不到阈电位,而且只限于受刺激的局部。
这种产生于膜局部,较小的激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
局部兴奋具有非“全或无”性、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可以叠加的特点。
电紧张性分布(electrotonic propagation):当膜的某一部分出现局部去极化后可向周围短距离扩布,并随扩播距离增加而衰减乃至消失,这种扩播称为电紧张性分布。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将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电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间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
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安静状态下正常人约70ml。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情况下维持在55%—65%。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绩,一般健康成年男性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为4.5—6.0L/min·m²。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通常用最大心输出量表示,其大小取决于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的大小和匹配程度。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其影响因素有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比顺应性(specific compliance):指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它等于平静呼吸时的肺顺应性与功能余气量的比值,比顺应性用以比较不同肺总量个体的肺弹性阻力。
潮气量(tidal 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每分钟吸入肺
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称为功能残气量,又称功能余气量。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由肺扩张和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由迷走神经参与。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前者的生理意义在于加速吸气过程向呼气过程转换,使呼吸频率增加,后者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过深的呼气以及肺不张等情况。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此比值为0.84时肺换气的效率最高。
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吸收(absorption):被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进食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
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分节运动(segmentation contraction):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进食后,在有食糜的一段肠管上,环形肌以一定间隔在许多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如此反复进行,食糜得以不断地分开,又不断地混合的运动。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action):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
管—球反馈通过致密斑感受器调节肾血流量的肾小球滤过率。
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eresis):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Na+)和水的重吸收可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增大: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也减少,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of receptor):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sensory transduction):感受器可把作用于它们的那种特定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信号,再进一步转换成以电能形式表现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sensory coding):感受器收到刺激时,经换能作用转变为动作电位后,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种作用称为编码作用。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of receptor):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脉冲频率随刺激作用
的延长而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使眼作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与晶状体的弹性有关。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当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室,最初几乎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叫暗适应。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带片刻和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听阈(hearing threshold):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来说,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枝传向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冲动经轴突又回到原先发动兴奋地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抑制它们的活动,这种抑制
称为回返性抑制。
运动单位(motor unit):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骨骼肌牵张反射
脊休克(spinal shock):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一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主要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强化(reinforcement):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强化。
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激素允许作用(hormone permissiveness/hormone permissive active):有的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