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_90年代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的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对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

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90年代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

林 彬 王文韬

A bstract:The present thesis investig ated341empirical studies published in Socio-

logical Research during1990s.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em-

pirical stud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China.The following finding s have been made:1)

In com parison w ith1980s,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empirical re-

search during1990s.The studies reflect enhanced scientific accountability and reg ulari-

ty.2)There have been sig 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ers;

sociology has reached a new stag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3)Yet many

deficiencies exist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research methods.Pragm atism,ex peri-

ence-inclination and policy-inclination,w hich w ere characteristic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1980s,still remain.Chinese sociolog ists should made substantial im-

provements regarding the problems above.

中国大陆自1979年恢复重建社会学学科以来,已经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这20年也是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作为一门经验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受到时代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学研究者努力追踪和反映时代的变迁,研究和分析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中不断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又不断对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类型和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试图考察如此背景下,近10年来,在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中,中国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并对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法论探讨。

一、对社会学重建时期的认识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首先是客观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基础条件等),其次是从事社会学活动的各类人员的主观意向,最后是人们对发展进程的认知、思考以及相应的调整。

9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是在对80年代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社会学界对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发展状况认识不一。一些学者强调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本土)性格,如费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的分报告。

孝通强调,重建时期的社会学是一门“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费孝通,1994)。阎认为,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和70、80年代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社会学相比,80年代中国(大陆)社会学更强调研究中国社会现实的问题,表现出“主体性格”和“中国特色”(阎,1990)。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重建时期的中国社会学受到西方社会学

(特别是美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从而使中国学者认识到本国传统与当代社会学的差距,促进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邓方,1990)。此外,许多研究者指出,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实用性格,其具体表现是问题取向、政策取向和经验取向,而相对地忽视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

以往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认识,并从不同侧面概括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但在某些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1)以往研究一般是把中国社会学视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其总体特征,而没有考虑在重建时期社会学研究队伍的不同来源,以及社会学内部不同分支领域的特点和差异。(2)缺乏对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在理论上考察学科(理论、方法及研究)与社会的关系有不同的视角,如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反思社会学等等。科学社会学主要关注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又形成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研究学科外部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对学科发展史的影响(称为“外部史”研究);另一个是研究学科内部因素(如科学家集团、权威结构、派系、评价机制等)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内部因素研究与知识社会学、社会学的社会学(或反思社会学)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从外部因素的角度,运用默顿(Robert king Merton)和科尔曼(James Samual Coleman)的“结构影响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过程。

默顿的理论视角侧重分析社会结构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其要点是:(1)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因科学的具体类型的不同而不同;(2)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因科学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3)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还因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不同(默顿,1938)。科尔曼考察了社会结构与应用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关系,从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较系统的观点:(1)社会研究可分为应用研究和学科研究两个领域,它们的研究目的不同:应用研究的结果直接影响社会行动(实践)领域;而学科研究的目的是建构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同时还反思和检验社会学知识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应用研究的主题、方法、委托人(或责任结构)等等要素发生了本质变化。(3)社会互动结构的变换,导致社会学家研究重点的转变。例如,美国社会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兴起,是由于本世纪30、4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互动结构由地方扩大到全国(科尔曼,1990:第23章)。

从这一视角来看,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社会改革对具体、专业的社会学研究的需要;(2)社会开放使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促进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3)改革以来教育体制的完善,促进了专业社会学人才的培养。

但在重建初期,由于我国社会学研究队伍的成员大多数是其他专业“转行”的,或来自实际部门的调查研究人员,缺乏社会学的专业基础和系统训练;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学科与非学科、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不明显。比如,冠以“社会调查报告”的文章任何人都可以写,而不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这种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在重建初期是不可避免的。直到80年代末期,随着大批受过社会学专业训练的人员加入研究队伍,这种状况才逐渐改变。

另外,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限制,80年代初期社会学的自身定位就存在一定缺陷。例如,为了减少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强调社会学的经验性和实用性,强调对具体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