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
冕服。 并将十二章花纹画或绣与冕服
上。统治阶级将这些图案视为阶级的
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
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但是,这一时
期的服饰纹样在设计上注意了艺术的
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来看,表明
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从墓中出土的玉人,是 东周男子服饰还原图
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它的艺术欣
赏价值,尽管它蒙上了一层权力等级的色彩(即
阶级的色彩)。为此我们说,服饰图案的运用到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
的 起
赤舄图.

汉代官吏服饰还原图
出土的汉代服饰



图 案 的 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
案 的
西周的贵,可以
看出他的腹前加了一条
「韍」。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
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
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
位,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轮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厉的美学风貌,
象征着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秘,这是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
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装饰艺术风格也由传统的
封闭转向开放式,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由曲线主调,
艺术格调由静止凝重走向活泼生动。但商周时期的矩形、三角形几何骨骼和对称手


商代服饰纹样
图 案 的


云雷纹被运用在器皿上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
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
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
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
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
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
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
服装图案源自于生活,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作为 源于生活和形成于观念的服饰图案,自然也是随着社会的不 断进步发展和人们的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的,它是随着社 会的发展的脚步而发展的。
史月
2010113010716
古代较早的服装图案。人类早期树叶遮蔽身体,后来随着狩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获 得比以前多一些的猎物,将毛皮留下用以遮蔽身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爱美之心被不 断挖掘,因为皮毛和植物的色、质、纹这些美的要素在不断地激发人的爱美的品质,所以在 远古时代,服装虽然是以功能为主,但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的审美能力、爱美之心一 直被培养着。
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其
纹样首先被用于装饰器物 ,但很快就反
映在人们的服饰上。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
回龟纹
案 的
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起 源
菱形纹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十二章花纹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
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
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
的传统的,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果。再根据各地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和敦煌
莫高窟壁画的纹样来看,大凡东汉式的传统纹样,此时画工和工艺技巧都已不及东汉精美,意味着
东汉式动物云气纹已经衰退过时,代之而起的服饰纹样可归纳为如下各种类型:
1.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
2.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或花叶纹




战国时期的饕餮纹、蟠螭
起 源
纹.


先秦时期的纹样
图 案 的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
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
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
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
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
而随着青铜文明的发展,逐渐将其
纹样运用到人们的日常服饰的图案
设计中,并不断随着社会的进步发
形成了活泼的云纹、鸟纹和龙纹图案。在此服饰
图案的运用经历了从最原始的一种蒙昧美的追求,
到图腾的崇拜,权力、地位的象征这样一个发展
过程,已经达到了人的主观上的艺术加工、创造
的境地。也就是说,图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
另外,随着阴阳、五行文化传统的强化,汉 代时还出现了“五时服色”,是用于迎气时穿用 的:立春日,百官到东郊去迎春,旗帜、冠服皆 用青色;立夏日,百官则到南郊去迎夏,穿用红 色;立秋前十八日,是祭皇帝后土,服制用黄色; 立秋日,百官则到南郊迎秋,穿用白色服装;立 冬日,百官则到北郊迎冬,穿用黑色服装。此外, 汉代还规定了以冠帽种类和印绶和颜色作为区分 官阶等级的依据。
展着。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 了汉代时,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此时,在服饰面料图案的装饰上,一改商、
周代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而是
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出现了,
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变形,
法,春秋战国时期仍继续运用,不过不受几何骨骼的拘束,往往把这些几何骨骼作
为统一布局的依据,但并不作为“作用性骨骼”。即图案纹样可以根据创作意图超
越几何框架的边界,灵活处理。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 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 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 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

3.圣树纹
4.天王化生纹
5.小几何纹、忍冬纹、小朵花纹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隋唐五代时期除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丰 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各大类:
I. 联珠团窠纹 :纹样基本骨骼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作用性骨骼,圆周饰联珠作边饰, 圆心饰鸟或兽纹,圆外的空间饰四向放射的宝相纹。这种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 226年至640年)的影响。也可能是当时出口贸易适销的花样。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 期。
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
文锦(见陆刿《邺中记》)、云昆锦、列堞锦、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见王子年《拾遗记》)、
如意虎头连壁锦(见《太平御览》卷八一五)、绛地交龙锦、绀地句文锦(见《三国志·魏志·东
夷传》)、联珠孔雀罗(见《北齐书·祖珽传》)等。从这些锦名可知有一部分纹样是承袭了东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