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剥夺(Social Depriv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平调节构成指数(EAS)
EAS 是通过各地区社会剥夺指标对当地人口进行加权计算 而来的。 EAS 代表单个地区应该从所有地区总资源中获得的比例, 所有地区EAS 相加等于1,EAS 越高,所需资金越多。EAS 的计算按照以下公式:
其中,λ=1-GIDmin,本研究中λ=1-GID 上海,Pop表示 某地人口数量,i 表示不同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社会剥夺指数的变异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往往具有不同的社会剥夺水平,总体而言,中国 的大部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社会剥夺水平,而东部 大部分地区社会剥夺水平较低,且这种差异与其居民健康需求高度相 关。因此,政府在组织公共卫生财政分配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 的差异。
对中国公共卫生财政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讨论
对卫生财政政策的启示
本研究发现中国公共卫生财政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近年来总体有变好的趋势, 但这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功于政府对人均投入均等化的关注(并非对地区间健 康需求差异的关注),其本质可能是注重“平均”、“相等”。 在中国,现实情况是社会剥夺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也越大,因 此,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在新一轮医改过程中有必要对“均等化”进行准确的 定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进而促进居民的健康公平性。
社会剥夺
(Social DepLeabharlann Baiduivation)
——中国公共卫生财政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现状: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
在卫生资源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其医疗和健康方面 也将处于不利地位。 目前许多国家设法以需求为导向解决健康领域的不 公平。其核心理念是不同卫生需求的人群,对其卫生投入 应有所不同,具有平等健康需求的人应对卫生资源具有平 等的可及性。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在进行卫生资源分配时 应该开展详细的调查,了解不同地区在卫生方面需求的差 异,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 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将社会剥夺(社会心理学的一 个重要概念)领域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卫生资源公平性的研 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学经验。
社会剥夺(Social Deprivation)
通常指个人、家庭或群体所在的社区处于缺乏食物、 衣物,住房条件差,缺乏教育、就业机会,社会服务 和参与等综合不利(Disadvantage)的状况。
研究方法:
本研究试图将社会剥夺领域的方法应用于对中国卫生 资源分配公平性的定量评估中,即,通过测量各地社会剥 夺水平(相对剥夺或不利)的不同来代表其不同的健康需 求,进而对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进行分析; 通过对按需求计算的应获得的和实际分配的资源数量 之间的差距来判断资源分配是否存在“公平性缺口”。 这里对“公平性”的界定是高质量的保健和预防服务 平等的可及,而卫生资源被定义为公共卫生财政资源,即, 政府预算公共卫生财政支出。
主成分法产生了2 个成分矩阵(见表1),成分1 能够解释所有变量的52.95%的 信息,因此仅使用成分1 进行GID 的计算。成分1 的因子得分系数(见表2)作为变 量的权重在GID 的计算中被使用。变量X12 和X11 在GID 的计算中占有相对较大比 重。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 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 通过线性变换转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 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在数学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使第一变量具有最大的 方差,称为第一主成分,第二变量的方差次大,并且和第一变量 不相关,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次类推,I个变量就有I个主成分。 其中Li为p维正交化向量(Li*Li=1),Zi之间互不相关且按照 方差由大到小排列,则称Zi为X的第I个主成分。设X的协方差矩阵 为Σ,则Σ必为半正定对称矩阵,求特征值λi(按从大到小排序)及 其特征向量,可以证明,λi所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即为第I个 主成分Zi所对应的系数向量Li,而Zi的方差贡献率定义为λi/Σλj,通 常要求提取的主成分的数量k满足Σλk/Σλj>0.85。
测量GID 所需的变量是研究人员依据对中国社会剥夺或不利 原因的概念性理解及变量的可得性而选择的。 这些变量包括以下16 个: X1=总抚养比 X2=城镇失业率 X3=十五岁及以上年龄女性人口文盲率 X4=农村残疾人口贫困率 X5=城镇住房结构为木竹草结构住户百分比 X6=乡村住房结构为木竹草结构住户百分比 X7=城镇住房无自来水住户百分比 X8=乡村住房无自来水住户百分比 X9=城镇住房无厕所住户百分比 X10=乡村住房无厕所住户百分比 X11=城镇住房无洗澡设施住户百分比 X12=乡村住房无洗澡设施住户百分比 X13=城镇住房无厨房住户百分比 X14=乡村住房无厨房住百分比 X15=城镇主要炊事燃料为柴草住户百分比 X16=乡村主要炊事燃料为柴草住户百分比 (红色字体所代表的为用于因子分析)
中国政府卫生财政资源分配机制概况
我国,在卫生分权体制下,各级政府主要向本级所 属卫生机构提供资金,基层地方政府是卫生事业的支出 主体。 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地方政府 公共服务能力差距很大。 因此,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政府采取了一些转移支 出措施(例如,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过渡期转移支付、 专项补助和年终结算补助等),且以纵向转移支付的方 式为主。在分配专项补助或过渡期转移支付时,通常遵 循的是“基数法”,其它转移支付遵循的是来源地原则。
在新医改体制背景下,应逐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平等可及的转移支付机制。 各级政府应依据各地区的健康需求进行有差别的财政资源分配,即,支持剥 夺水平高的地区以促进地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中国剥夺水平高的地区(即健康需求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农业人口比重较大 的地区,政府在采取财政措施时应向农业人口较多的省份倾斜。应优先关注 公共卫生财政分配公平性缺口较大的地区,并积极寻找深层原因,采取措施 促进这些地区的财政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而实践中可借鉴公平性较好的地区 的经验。此外,在中国有必要开发基础的财政资源分配工具(例如借鉴许多 国家依据资源分配公式进行财政资源分配的经验),探索纵向和横向相结合 的转移支付制度等。
本研究发现中国公共卫生财政分配公平性有变好的趋势。首先,中国公 共卫生财政资源向低社会剥夺水平的地区集中的倾向有消弱的趋势。其 次,各年DPF%和Pop%之间均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系,中国政府非常 注重人均公共卫生投入均等化,且对其重视程度逐年提高。此外,2005 年和2006 年DPF%对EAS 总体上较弱的反应可能是由于在地区资源分配机 制中缺少对不同健康需求的关注造成的。但2007 年二者之间却存在统计 学意义的关系,这可能与中国政府采取了旨在缩小地区间公共卫生财政 支出能力差异的措施有关,或与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财政资源 人均投入均等化相关。
总体剥夺指数的计算应用以下公式:
其中,w 表示权重或因子得分系数;z 表示每个变量的Z 得分;i 表示从1 到所有所包含的变量数。
应用社会剥夺的视角对卫生资源公平性进行分析时要求社会剥夺 水平与健康需求之间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关性。 本研究应用中国各地区人口的死亡指标来代表当地的健康需求, 因为死亡指标具有相对准确和易获得性等特点而使其优于其它一些 测量健康需求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老龄人口标化死亡率(‰)和死均潜在减寿率(‰)(PYLL per death)。 结果显示,GID 与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512,P< 0.01;GID 与老龄人口标化死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458,P <0.01; GID 与PYLL 率的相关系数为0.446,P<0.05。这表明,中国各地区 人口的死亡指标与各地区的社会剥夺水平高度正相关,即,剥夺水 平高的地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也较高。
本研究中,公平性缺口被定义为按EAS 计算的各地区应该获得的公共卫生财政支 出(即公共卫生财政需求)数量与其实际获得的数量之间的差额。图1~3 表示 2005—2007 年中国各地区公共卫生财政分配公平性缺口(数据来源于2005—2007 年《中国统计年鉴》)。 横坐标表示按GID 从高到低依次排序的地区,纵坐标表示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金 额。虚线连接的点表示在假设当年中国总的公共卫生财政预算支出在全国各地区按 需求公平分配的前提下,按各地EAS 计算出来的各地公共卫生财政需求量。实线连 接的点表示当年各地区公共卫生财政实际支出金额。 总体而言,图1~3 所显示的公平性缺口图形相似,即,图形左侧多为公共卫生财 政实际支出少于按EAS 计算的需求,而图形右侧多为实际支出高于按EAS 计算的需 求。揭示了中国政府的公共卫生财政支出分配存在较严重的公平性问题,即大部分 东部剥夺水平较低的地区获得的公共卫生财政实际支出多于按EAS 计算的需求,而 大部分西部和中部剥夺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公平性缺口较大。2005—2007 年中国 存在较大卫生财政公平性缺口的地区主要是河南、安徽、山东和湖北,且公平性缺 口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公共卫生财政分配广泛地欠公平的 同时,一,一些地区几年来却保持了很好的公平性,例如西藏、青海、云南、宁夏、 海南和河北等地区。
回归分析结果
将GID、EAS 和Pop%作为自变量,而DPF%作为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 4)。结果显示,各年DPF%与GID 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系,未标化系 数均为负值且R2 逐年减小;2005 年,DPF%变异的32.3%可由GID 所解释, 而2007 年该比例降至25.6%。各年DPF%与Pop%之间也均具有显著意义的 关系,但未标化系数均为正值且R2 逐年增大,即,DPF%变异从32.2% (2005年)提高到54.6%(2007 年)可以由Pop%所解释。2005 和2006 年 EAS 与DPF%之间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系,而2007 年EAS 与DPF%之间 的关系具有显著性,且二者的R2 也逐年增大,从2005 年的0.077 提高到 2007 年的0.179。
基于以上环境,我们运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数据,数据来源于 2005 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社会统 计年鉴等,并使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线性 回归等统计分析。 本研究对中国公共卫生财政支出公平性的评估主要经历三个步骤: ( 1)应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会剥夺 水平进行分析,得到各地区的社会剥夺指标。 (2)应用社会剥夺指标和各地区人口数计算各地区公平调节构成 指数(EAS);应用线性回归分析2005—2007 年中国各地区公共卫生 财政的实际支出占当年全国公共卫生财政实际总支出的比重(DPF%) 与各地区社会剥夺指标、DPF%与EAS 及DPF%与各地人口占全国总人 口的比重(Pop%)的关系。 (3)对各年中国总的公共卫生财政支出应用EAS 重新进行分配 (即为各地区按EAS 计算的公共卫生财政需求),并比较各地公共卫 生财政需求和实际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差距,从而确定公共卫生财政 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