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3期内蒙古气象
气候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文章编号:1005-8656(2008)03-0041-02
何嘉
一些学者研究表明,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对文明起源、王朝盛衰、民族关系、人口分布与迁移,还是对历史上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恒星爆炸、气候变迁与人类进化。据天文学家估算,银河系内每隔100年左右,就会有1 ̄3颗类似的超新星在它们最后的大爆炸中消失。而太阳系周边发生超新星爆炸的平均时间,则大约在10~100万年之间。据推测,当年在距地球约30~300光年远的地方,一颗超新星发生了爆炸。这颗超新星爆炸发生后,引起了宇宙射线的大幅度增加,突然来到地球上的大量宇宙射线,使地球上的云层加厚、全球气温下降。在地质学的记录中正好可以得到这一时期全球气温下降的记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上述论断提供了证据。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由此认为,在这一特定时期内地球上气候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促使早期人类祖先们必须积极作出适应,该时期的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与之相应的便是人口大规模迁徙,纷纷从干旱的非洲地区陆续迁移到更适合居住的湿润区生存发展。今天人类遍布全球各地,在其漫漫进化发展的进程中,很大程度上是适应地球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变迁的结果。
气候变迁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据有关资料记载,4万年前,欧亚大陆上次冰期起始,尼安德特人大量死亡,被克鲁马农人(现代人)所取代。1万3千年前,冰河时代末期,积冰消融导致猛犸灭绝,同样使人类濒临全球人口灾难,当时地球上有90%的居民饿死,南部草原活下来的人从事农耕和畜牧业。4千年前,全球变暖阶段,连年干旱促使人类去掌握农业灌溉和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器时代开始,青铜铸剑取代石斧。地中海和两河流域出现第一批古国和文字。公元前13世纪,欧洲变冷,被称为“海上民族”的印欧民族从北方来到地中海沿岸一带。他们的入侵导致赫梯王国消亡,古埃及的不少城市遭到破坏。腓尼基人开始迁居北非。公元前6—10世纪,变暖,亚洲特别干旱的气候使不少民族为求生存而联合起来,底格里斯河河谷建立了亚述王国,大卫王联合以色列和犹太国,在亚美尼亚高原南部建立乌扎尔图王国。公元前3世纪,变冷,克尔特人为躲开雪暴,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围攻和抢掠罗马帝国。公元1世纪,变暖,干旱促使古代罗马到盛产粮食的近东和北非去占领殖民地,由于战事频繁共和国变成帝国。公元4—5世纪,变冷,森林移到南方,毁掉了伏尔加河中下游东岸的干旱草原,匈奴人来到欧洲。他们的到来促使其他民族也流动起来,于是开始民族大迁徙,最后导致罗马帝国灭亡。公元8—12世纪,最适宜生活的小气候,温和的气候时代。海盗占领了荷兰,打开“从瓦兰人到希腊人”的北方河道。伏尔加河的水量迅速猛涨,河水淹没了哈萨尔汗国。公元14—19世纪末,小冰期,冰川摧毁荷兰所有的海盗居民点,欧洲的饥寒引发若干地区战争,促使当地居民大量向美洲、亚洲和非洲移民。俄罗斯发生骚乱。公元19—21世纪,全球变暖时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结果是科技迅猛发展。
由UCL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克・马斯林所主持的研究证实,在人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远古东非的气候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气候的改变不但影响着海陆的形成,更从食物与水源等休戚相关的方面对人类早期形成产生不断的动力与影响。正是气候的变迁一次又一次淘汰了那些没有足够能力适应的物种,并最终对现代人类的形成起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在该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先确定了人类出现早期的数次气候剧烈变化时期。其中最为强烈的三次分别发生于250万年前,150万年前与100万年前。这些时间段恰好与最早出现的人类鼻祖“东非猿人”出现与演变的时间段相吻合。该项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对东非著名的远古湖泊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研究发现,在300万年前,气候的巨变令300m深的巨型湖最终消失。这些水源的巨变与干旱气候的来临对包括远古人类在内的诸多物种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研究者指出,“如果将物种的数量与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80%或者13/15的物种都在气候剧烈变化的时期产生或消亡。进一步地说,现代人类的演化也受到气候变化的选择。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到底是潮湿时期还是干旱时期最终决定了现代人类的产生,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气候剧烈变化时,所有的物种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的选择”。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关系。文明史以前的古人类还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基本依赖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源,而生物源的扩展和退缩受制于气候的变化。即使人类到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史的前夕),有了农业,这种
41
2008年第3期内蒙古气象
依赖也没有多大变化,大部分生活资料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狩猎和采集仍是重要的经济活动。总之,文明史以前的人类受生态学规律的控制。中原古代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与古代气候的变迁息息相关。陆巍、吴宝鲁先生将中原的新石器文化分为几个时期:前仰韶文化期,仰韶文化期,龙山文化期。在冰进气候之后,进入大暖期气候段,年平均气温比现今高2℃,形成了以关中地区的老官台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河北南部的磁山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它们是中原古文明的前身,有了农业和纺织业,有了磨制的石器和手制的陶器,有了原始文字。
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上战乱的关系。东汉三国处于历史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阶段。东汉恒、灵以后,随着气象灾害等各种生态突变现象的频繁发生,瘟疫流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给本就盛行徽纬迷信的东汉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心理恐慌。黄巾农民暴动恰好利用自然灾害与社会恐慌乘机起事;其中瘟疫流行肆虐是导致黄巾民乱的导火线。瘟疫为流行性强、社会危害性大的传染性疾病,被认为是人地关系中生态失衡所致,与气候、水灾、早灾等生态变异背景有密切联系。汉末人们对此已有所认识。曹植《说疫气》即明确说流疫发生是因为“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正是在这疾疫异常流行、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大背景下,张角等长期借治病驱魔为名在民间秘密组织结众,最后终于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帜,于公元184年,36万人,同日起事,酿成了黄巾起义这场席卷全国的民众暴动风暴,从而也敲响了东汉王朝覆灭的丧钟。
历史地理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动乱与气候寒热波动有一定函数对应关系,也即历史上寒冷期易发生民族战争、疫病流行与社会动荡。而军事战争的发生和成败与气候因素无疑也有很大的关系,这在秦末陈胜、吴广农民暴动、明末陕北李自成农民起义等历史战例中都是一再被印证了的。三国时期气候处于中国气候学史上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而且向来较为温暖的江南地区也常常出现严寒天气。黄初六年(225年)十月,魏文帝曹丕南下广陵(扬州)视察水军演习,因淮河结冰受阻而返。《三国志・魏志》卷二《文帝纪》云:“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族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人江,乃引还”。此乃有史以来淮河历史第一次结冰的记录。《三国志・吴志》卷二载:孙权赤乌四年(241年)春正月,江南地区“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孙吴太平二年(257年)二月,建康一带也出现降雪“大寒”天气,致使孙亮下诏“大赦”(《三国志・吴志》卷三)。甚至在孙权嘉禾三年(234年),出现“九月朔,陨霜杀谷”的奇寒低温。南方如此,北方的寒冷自不待言。但三国时期的气候特征却并非完全干冷,是以寒湿交替状态出现的。在中国西南地区,寒冷期中降雨量并未减少而有增多趋势。三国时期寒冷多雨的气候对魏、蜀、吴间的战争成败也具有典型的影响。如曹操死后,曹魏继续发动对蜀汉进攻,建兴八年(230年),“司马懿由西城,张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在丞相亮于城固赤阪严阵以待下,加之“大雨道绝”,结果“真等皆还”(《三国志・蜀志》卷三《后主》),蜀汉的国家危机暂时得以解除。多年以后,曹魏方面还有人提及这次因阴雨导致的军事行动的失败:“昔子午之役,兵行数百里而值霖雨,桥阁破坏,后粮腐败,前军县(悬)乏”,因而被迫退师。此外在赤壁之战、钟亭之战中,曹操、刘备的失利均与气候不适有关。
国际学术界关注气候变迁对人类进化产生的影响。2004年美国地质学会在西雅图举行的年会,主要议题是探讨影响人类进化的诸因素。专家们提供的证据显示,在上新世(约600万年前)时期,不稳定的气候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数万年前气候变迁至今的厄尔尼诺现象,受宇宙天体运行控制的地球环境气候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和不可预测的影响,它最终造就了最适于这类气候环境、具有高度智慧、能使用语言及具有创造力的人类的出现。对人类进化研究的传统方法大多关注考古发掘和人骨化石的年代测定方面,今天这类研究扩大到DNA研究和对全球气候环境的认识上。考古学、地质学和古地质学的综合研究使科学家们提出了“气候变化是怎样影响着人类大脑的发育、工具进步和全球性迁徙?”、“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冰河时代怎样影响着人类进化?”等课题。美国拉特格斯大学(Rutgers)地质学系阿施里教授说:“上述问题的答案并非全能从化石中找到答案,许多要从我们正在研究的环境课题中去找。”阿施里和他的搭档拉特格斯大学的费伯邀请了包括地质人类学、考古学、古环境学等相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一个跨学科研究小组,在美国地质学大会上举办题为“人类进化中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环境框架”的学术探讨。
综上所述,气候变迁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低估。深入研究气候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和认识历史演变的规律。
参考文献:
[1]竺可桢.中国近5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3(2):60-81.
[2]柏松,王翠萍,黄成敏.岷江上游地区晚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与民族迁移[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81-12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