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在教学与研究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在教学与研究中的问题-音乐论文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在教学与研究中的问题
夏侯玲玲[1]
[内容提要]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理解和理解途径问题进行探讨;第二部分从教学与研究的角度,笔者提出了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尝试和面临的问题,并建议搭建学习与合作的平台,为戏曲音乐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 2015)04-0014-3
[1] :夏侯玲玲(1975~),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教学与研究是一个专题性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和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
文本尝试从实际的教学和研究的过程来探究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理解和理解途径,并提出戏曲音乐“唱腔分析”教学与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理解与理解途径的问题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内涵中包含着对“唱腔”和“唱腔分析”和理解,下面笔者将从“唱腔”的解释入手,对“唱腔分析”的理解及其理解的途径问题进行思考。
1“. 唱腔”的解释与“唱腔分析”的理解
笔者在《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文献研究现状及“唱腔分析”含义引发的思考》[2]中曾提出对“唱腔”和“唱腔分析”的问题和思考。
《中国音乐词
典》第41 页对“唱腔”是这样解释的:“唱腔是指中国戏曲、曲艺念(说)白之外的人声歌唱部分。
”按照以上说法,“唱腔分析”是否就是指对中国戏曲、曲艺中人声歌唱的分析呢?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唱腔分析只包含人声歌唱部分,那么戏曲音乐中的过门、锣鼓音乐和器乐伴奏部分就不应该在研究的范围之内。
但在实际的表演中,戏曲音乐中唱腔、过门、锣鼓音乐和器乐伴奏是密不可分的。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从来没有离开结构分析、板式分析、唱法分析、过门音乐分析以及器乐伴奏分析等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常情况下是由戏曲音乐唱腔、过门、锣鼓音乐和器乐伴奏等等因素共同完成的。
由此看来,这种情况下的“唱腔分析”已经超出字面上的含义。
2“. 唱腔分析”的理解途径
《京剧贵妃醉酒唱腔分析》[3] 、《昆曲牡丹亭游园唱腔结构分析》[4]和《谈昆曲唱腔的推陈出新——十五贯唱腔分析》[5] 等文章,从题目可以看出所要分析的剧目唱段,并且题目直接传达出“唱腔分析”的信息。
此处“唱腔分析”主要是对某部作品或某唱段的“唱腔分析”。
《昆曲曲牌[梁州第七]形态分析》[6]与《昆曲牡丹亭·游园的戏曲艺术分析》[7]等文章没有直接出现“唱腔分析”的题目,却都是围绕“唱腔”,从作品的背景、剧情、板式、结构、旋法、唱词的吐字、唱法、创作手法、艺术特征等要素展开分析,实际上也属于“唱腔分析”。
以上两种类型“唱腔分析”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唱腔”(演唱)这一部分的分析,还包括对整部作品剧情及出处、词曲分析、音韵分析、表演特色、段落结构、唱腔风格、演唱特色、伴奏和过门等在内的诸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思考和判断可以看出,“唱腔分析”不一定是研究的终点,它有可能是达成最终研究目的
的一种途径。
笔者在《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文献研究现状及“唱腔分析”含义引发的思考》[1] 一文中阐述了“唱腔分析”含义引发的思考,并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包含着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唱腔分析”是指围绕某部戏曲音乐作品某个唱段展开的分析,广义的“唱腔分析”是指为了达成最终的研究目的,而成为写作论证过程中的一个论证手段。
由此推导出,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可能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含义,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在教学与研究中的尝试与问题
笔者在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做了一点尝试,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将从教学与研究中的尝试、面临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与研究中对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尝试
笔者从2009 年开始关注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相关内容,在2010 年撰写了题目为《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教学视角——以梅兰芳《霸王别姬》【南梆子】唱段分析为例》[2]的文章,尝试从教学的角度对戏曲音乐进行“唱腔分析”,并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提出了“近层分析”和“远层分析”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
考虑到音乐系学生的需要,笔者编写了《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文献导读》作为补充资料。
补充资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笔者选取的关于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文献,第二部分是笔者对每一篇文献撰写的文献导读和相关文献的推荐。
2.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在教学与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属于一个专题性研究。
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会出现关
于教学方法、分析方法和文献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是笔者个人无法解决的,需要研究者共同去面对和解决。
(1)教学方法的问题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是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方向的师生们在音乐学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写作领域。
音乐学系教师在音乐学写作中如何传授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是本研究方向的教师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戏曲音乐的教学和研究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展开抽象的理论概括与分析。
实际上,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师自身如何能最大范围的提高对戏曲的感性认识来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二,如何培养学生最大范围的积累戏曲的感性认识和体验?第三,如何面对不同的学生感性认识不同步的情况?第四,如何培养学生对戏曲音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2)分析方法的问题
关于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分析方法,前辈学者们做出了许多这方面的贡献,如董维松老师在《民族音乐结构形态中的程式性与非程式性》[3] 、《戏曲声腔的程式分析及方法》[4]和《京剧二黄腔腔句的基本句型与变格句型——戏曲唱腔程式结构分析法实证》[5]等文章中提出了“程式形态分析方法”。
袁环在《董维松程式性与非程式性分析方法》[6]一文中也明确提出董维松对戏曲音乐研究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板腔体音乐和曲牌体音乐的分析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程式性与非程式性分析方法”,并对这种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个案研究。
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完成了戏曲音乐“唱腔分析”方面的论著,如于会泳著的《腔词关系研究》[7]对唱腔或唱词之间运动的规律和关系进
行了全面和细致的研究,却没有从“唱腔分析”方法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提升。
在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音乐学写作中,会遇到一些分析方法方面的问题,教师该如何选取、寻找或创造适合于一部作品的分析方法?真正掌握前辈们的研究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功夫,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这些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如何将前辈们的分析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接收并接受呢?如何激发学生开拓性的运用分析方法和写作思路?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方法直接关系到一篇论文的构思和框架,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文献选择的问题
《综录》[1] 将20 世纪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分为上半叶与下半叶两个时期,以及1949 年至1966 年、1966 年至1976 年与1976 年至2000 年三个阶段。
戏曲音乐理论著述(包括出版时间、地点不详的论著)共431 本,各种理论文章(包括不明出处的文章)共2109 篇。
关于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文献59 篇。
笔者针对《综录》中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研读、梳理和分析,总结出戏曲音乐的形态、戏曲音乐的历史渊源与传播和戏曲音乐表演技术(演唱与伴奏)三种类型的“唱腔分析”文献。
中国知网关于“戏曲”研究最早的文献是在1937 年,从1937 年到2014 年共94553 篇文献。
从1961 年到2014 年,关于“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文献共128 篇文献。
[2]
在戏曲音乐“唱腔分析”教学中如何为学生选取研读文献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会遇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选取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研读文献的标准和要求是什么?第二,研读戏曲音乐“唱腔分析”文献的要求有哪些?第三,
如何看待同一部戏曲音乐作品进行不同分析的文献?
3.两点建议
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是以戏曲音乐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理性研究,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笔者建议以研讨会为契机搭建学习平台和相互交流合作的桥梁。
(1)搭建学习平台
戏曲音乐地方剧种非常丰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和学科建设研讨会是否可以搭建一个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平台,阶段性或以地区划分为依据展开不同剧种的学习和培训,是否可以在不同的区域设立教师学习培训点。
戏曲音乐教学和研究需要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各个地方的剧种音乐,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为教师和学者搭建学习戏曲音乐的平台,教师和学者将会提高对戏曲音乐的感性认识和认知程度,从而对音乐学院戏曲音乐的教学和研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相互交流合作
音乐院校都有各自所处的地缘优势和音乐文化特色,如星海音乐学院的岭南音乐展览馆将富有地方特点的潮剧、粤剧等地方剧种请进校园,增强了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感知和认识。
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建设和研讨会是否可以在九大音乐院校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使彼此之间能够有互相学习、观摩和借取经验的机会。
结语:戏曲音乐“唱腔分析”是需要以戏曲音乐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理性研究,属于专题性研究。
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教学和研究处在一个相对零散的状态,每一个教师和学者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认知。
文本尝试对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理解和理解途径进行思考,提出了戏曲音乐“唱腔分析”在教学
与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以研讨会为契机建设性的提出两点建议,希望中国戏曲音乐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学者能够从中受益,更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分析戏曲音乐。
(责任编辑朱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