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运行效率测试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系统运行效率的测试与分析
摘要: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信息化治理和管控则是信息化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保障。文章从信息系统实际运行环境出发,结合用户体验调研,聚焦系统运行链路的主要环节,通过开展系统运行效率测试和数据分析,提出信息系统实用化推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信息系统完善优化的整改思路。
关键词:信息系统;运行效率;测试;终端;网络;后台
中图分类号:th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24-0054-02
由“企业信息化”升级到”信息化企业”的过程中,信息化能否发挥好贯通、协同、支撑的作用,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提升。因此,通过开展信息系统运行效率测试,定位系统问题出现的环节,以解决企业用户使用过程与系统响应速度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信息管控和治理水平。以下结合佛山供电局信息系统运行问题整治工作为例,阐述信息系统运行效率的测试和分析方法。
1 信息系统用户调研
信息系统范围涉及应用系统、网络结构、综合布线、安全策略、终端应用等,总体而言,常见问题可以分为三类:终端、网络和系统后台。
从2011年6月29日至2012年2月6日的用户调研和故障统计发现62.8%的报障为终端操作系统响应慢和应用系统响应慢问题。
用户不满度最高的是主要访问方式基于c/s架构的系统,基于b/s 架构的系统总体反映良好,各地区中处于整个网络边缘地区的用户对各系统不满度最高。
2 系统运行效率测试
为了更好地定位影响系统效率的关键环节,将系统运行链路分为用户终端环节、网络环节、系统后台环节三段进行测试分析,典型测试点选择主要办公点及反映问题较多的用户节点,通过部署网络及应用性能分析工具和流量探针到测试区域,开展主要应用系统典型操作测试,分段获取网络和应用的相关运行数据。通过采集获取的数据,综合分析终端cpu、内存、网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等性能问题,逐级分析信息系统,确定造成系统缓慢的环节,从而找出系统性能的根本症结。测试工作采用旁路镜像接入测试工具的方式,不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行使用。测试拓扑见图1。
图1 测试组网示意图
2.1 整体网络带宽满足应用系统需求
图2 数据中心流量图
如图2,通过监测发现,全网流量呈现有规律波动,在工作日上班期间,数据中心网络平均流量维持在150mbps至200mbps之间,网络流量稳定,负载远低于数据网承载能力。所关注的主要应用系统在工作日的平均流量为15mbps至20mbps之间,占全网的1/5,这些应用系统流量没有对网络流量带来太大的负担,属于正常状态。
2.2 b/s架构与c/s架构系统的终端表现
在使用b/s架构的系统应用时,不同的终端配置整体耗时和使用感受没有太大的差异,主流终端配置能较好的满足b/s架构系统的运行要求。
而在进行基于c/s架构为主的配网gis系统使用时,终端配置越低则系统延时越长。低端配置的终端对于c/s架构或混合架构的系统则显得性能不足,速度较慢。可见,终端配置是影响使用c/s架构系统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之一。
系统名称典型操作高档配置标准配置中档
配置低档配置
安全生产系统数据查询 7.16 7.78 8.89 10.2
配网生产系统数据查询 7.78 8.33 9.78 10.22
计量自动化系统数据查询 3.42 3.78 4.4 4.9
配网gis系统数据查询 30.22 30.54 45.33 57.98
配网gis系统系统登录 21.11 23.46 39.56 49.11
表1 主要系统应用终端耗时(单位:秒)
2.3 系统后台环节耗时明显
通过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分析得出,除了终端的耗时影响外,业务的主要耗时在系统后台环节,网络耗时占比较小。各环节耗时占比见下表:
系统名称典型操作终端
耗时网络
耗时系统后台耗时
安全生产系统数据查询 33% 2% 64%
配网生产系统数据查询 45% 3% 51%
计量自动化系统数据查询 21% 4% 75%
配网gis系统数据查询 42% 6% 52%
配网gis系统系统登录 45% 12% 43%
表2 各环节耗时占比
2.4 基于c/s架构为主的配网gis系统总体响应时间较长
在本次所有测试的应用系统中,配网gis系统响应最慢,主要原因在于应用系统的架构问题以及传输数据量远高于其它系统。gis 系统本身是主要基于c/s访问方式的系统,又采用了零维护的客户端部署方式,导致系统应用时数据传输的网络耗时较多;后台应用数据服务器的性能、各服务器之间大量数据交换导致后台系统耗时增加;终端需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也增加了终端环节的耗时。
系统客户端部署在远端服务器,用户每次使用都需要加载客户端,根据流量监测显示每次需要通过文件共享cifs协议到服务器获取300mb左右的数据才能完成系统加载和登录操作,大量重复数据的传输将影响客户端及服务器的性能。用户一般都需要20秒左右才能完成客户端加载,加载完成后,用户平均还需要53.59秒完成登录,如果大量的用户并发访问,对网络及服务器性能将产生较大影响。
这种部署模式,加载的数据零散、数据包小、数据量大,导致其
网络耗时较其他应用系统长。其典型特性引发的问题在个别窄带链路(2m接入)的办公点上表现尤为明显。系统登录的网络耗时约为全局平均值的50倍(全局平均值为6.48秒,窄带宽办公点测得304.1秒),数据查询的网络耗时约为全局平均值的14倍(全局平均值为5秒,窄带宽办公点测得68.72秒)。
由于有大量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地理位置及周边站点分布的原因影响了个别区域在网络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结果表明,距数据中心的路由跳数越多的办公点,网络耗时越大。
2.5 个别服务器存在不稳定的现象
下面以本次测试的一个实例,介绍对服务器的监测情况分析。
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个别时段进行计量自动化系统典型查询操作,数据的网络传输时间比全局测试平均值高出一倍多,系统的典型查询在系统后台环节耗时比平时响应时间13.65秒多了58秒。分析整个计量自动化系统,发现系统的响应时间主要是服务器
tcp/8080端口的web服务耗时过长引起。
根据这个情况开展服务重点监测,某日监控数据发现web服务在早上流量不高的情况下(低于200kbit/s),平均响应时间一直超过2000ms。通过系统检查确认,早上登陆人数一直超过100人,web 服务器的java.exe内存消耗一直维持在1.4g水平(平时极少超过1g),系统查询缓慢。中午对web服务器进行重启后响应时间恢复到400毫秒以下,系统查询恢复正常。而到下午,流量也开始上升,在14:00左右超过了800kbit/s,系统响应时间一直处于较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