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承诺的结构_形成和影响研究评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国内进一步开展对组织承诺结构的研究? 从概 念内容上看, 首先似乎应该对这个“舶来品”和中国企业管 理中传统上的一些提法进行概念辨析。例如, 情感承诺和 “主人翁精神”有什么样的差异? 此外, 我国台湾和香港的 一些学者近来从传统文化的背景出发, 重点研究了上司承 诺和组织承诺的异同, 发现组织承诺在西方人的眼中很容 易和抽象的组织联系起来, 而中国人则更多地加入了人情 因素, 往往通过对上司的局部承诺来建立对组织的承诺[14]。 简单地说, 对组织的忠诚是建立在“私忠”之上的。刘小平 和郭玉锦也就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概念和组成 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15][16] 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 假说, 迫切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检验。
之所以不支持规范承诺的存在, 是因为这个概念强调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产生顺从一种规范的倾向, 即忠 诚于组织是好的、恰当的、应该的。但是, 一方面这种规范 是否产生, 更多地受个体的个性、成长过程以及进入组织 之前社会、家庭、学校的规范影响; 另一方面, 组织对于个 体的社会化过程, 也往往和情感承诺的产生交织在一起。 此外, 规范本身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影响个体行为重要性的 观点已经获得很多传统文献的支持[17]。已有的很多跨文化 研究在应用量表时也发现, 规范承诺的测量项目难以找到
一、组织承诺的结构 由于对组织承诺内涵的理解不同, 学者们对组织承诺
的结构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早期的学者倾向于把组织承诺 作为单维度的概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Mowday 等的观 点。他们认为, 组织承诺就是“个体对组织的投入与认同程 度”, 主要表现为员工对组织在感情上的依赖[5]。比较传统 的学者们赞同这一内涵较窄的定义, 如 Price 认为它就是 “对组织忠诚的程度”[6]。其他的一些学者则扩展了这一定 义, 最具代表性的是 Meyer 和 Allen 的观点。他们认为, 组 织承诺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约束力, 并对个体行为起指导 作用”[7]。他们在 Becker 和 Weiner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组 织承诺的三因素理论, 即组织承诺由情感承诺、连续承诺 和规范承诺构成[8]。简单地说, 人们之所以留在组织中是因 为他们愿意( 情感) , 有需要( 连续) , 或是感到应该如此( 规 范化) 。Meyer 等非常强调这个扩展后的概念和其他激励 变量( 如工作投入) 和态度变量( 如工作满意感) 的差异[7]。
源自文库
传统上最重要的态度变量是工作满意感, 学者们试图 用其来解释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 如工作绩效、离职、 旷工等个体行为) , 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 工作满意感和个 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1]。因此, 学者们长期以来在 努力寻找联系员工对外界感知和行为之间的其他关键变 量, 组织承诺(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这一概念便在这个 背景下被提出, 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得到了深入研究。 大量的研究发现, 它比工作满意感能更好地预测个体在组 织中的行为。而且, 在组织层面的研究中, 已有的研究证据 也支持组织承诺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例如, Becker 和 Huselid 的研究发现,“高承诺”的人 力 资 源 管 理方式能显著地提升组织绩效[2]。在 Meyer 和 Allen 以及 Mowday 对组织承诺的经典评述中, 都认为它可能是连接 员工个体变量和组织绩效之间关键的一个中间变量[3][4]。
二、组织承诺的形成 Mowday 认为, 目前已经发现了非常多的变量和组织 承诺存在相关, 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深入探讨不同承诺因素 的形成过程[4]。笔者认为,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新动向值得同 行们注意。 1. 不稳定环境下的组织承诺 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创新和全球化的竞争使 得现代组织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为了应对不 稳定的环境变化, 会采用重组、外包、兼并和裁员来获得竞 争力。例如, IBM 在上世纪 90 年代不得不打破坚持了几十 年的终身雇佣制, 而就在最近, 整个 IBM 的 PC 部门又被 联想公司收购。这种组织变化的速度使得人们不得不想, 当员工不知道他们明天将为谁工作时, 他们还会有组织承 诺吗? 或者说, 组织承诺的价值还存在吗?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 组织承诺的回报是有一定时滞的, 那些采用高 承诺管理实践, 注重培养员工情感承诺的公司长远地看会 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这一观点在西方文献中, 无论是在 理 论 研 究 上[2]还 是 在 管 理 实 务[19]上 都 已 经 被 证 实 。 遗 憾 的 是, 国内一些企业( 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 在和员工心理契 约的建立上, 采用的基本上是急功近利的短期眼光, 把凝 聚力过于建立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很少使用高承诺的管 理实践。今后国内的研究, 如果能选择不同承诺( 高、低) 管 理实践的企业作为样本, 进行组织层面上的纵向对比研 究, 应该能产生更有说服力的结果。 其次, Meyer 等还从一个更广的承诺范畴分析了这个 问题。他们认为, 在高度不稳定的环境中, 组织可能无法对 它最忠诚或最有效的员工提供雇员保障, 因此, 期望员工 像 20 世纪 70 年代那样对组织建立承诺是不合理的。但 是, 假如使员工明白, 组织目标和他们其它承诺的目标( 如 职业或个人事业) 紧密相关, 那么员工也会为组织目标努 力工作[7]。例如, 有的员工对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承诺, 如
笔者强烈支持重点考察组织承诺的两个维度: 情感承 诺和连续承诺( 其中的个人损失部分) , 而不太支持连续承 诺的缺少机会成分和规范承诺的存在。从概念内容上讲, 前两个维度比较好区分: 情感承诺主要是由于对组织有深 厚的感情, 而不是受物质利益驱动, 属于一个情感性的维 度; 而连续承诺则明显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 具有浓厚的 交易色彩, 属于一个工具性的维度。之所以不支持连续承 诺包括缺少机会的成分, 主要是由于 Becker 原始的研究 强调的是一个“累计”的维度, 而机会并不会因为员工仅仅 在组织中时间呆的更长而更多。
当然, 还有其他一些多维度观点。如果不考虑方法论 方面的问题, 组织承诺到底由哪几个维度构成, 主要取决 于研究者从何种角度来看待它, 以及对内涵的看法是宽还 是窄。例如, O'Reilly 和 Chatman 主要从人和组织价值观契 合的角度来认识组织承诺, 认为组织承诺有三种契合程度 递进的形式: 服从、认同和内化[9]; 我国学者凌文铨等把组 织承诺操作化定义为“员工留在组织中的原因”, 进一步扩 展了组织承诺的内涵, 并发现中国企业职工的组织承诺由 感 情 承 诺 、规 范 承 诺 、理 想 承 诺 、经 济 承 诺 和 机 会 承 诺 等 五 个因素组成[10]。
企业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组织承诺的结构、形成和影响研究评述
张 勉 1, 李 海 2 ( 1.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2.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5)
摘要: 支持多因素的组织承诺观点, 尤其是将组织承诺分成情感承诺和连续承诺的观点。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要求重视一 些非工作因素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建议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来研究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 并注意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 用。提出了组织承诺影响个体行为的中介过程, 对情感承诺和连续承诺之间可能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组织承诺; 情感承诺; 连续承诺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41(2007)05- 0122- 06
收稿日期: 2006- 12- 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6CJY024) 第一作者简介: 张勉( 1972- ) , 男, 陕西西安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 员工离职、组织承诺、组织文化。
122 2007.05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企业管理
总的来看, 目前的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三因素模型, 但是在应用具体的测量量表来验证该模型时还存在一些 争论。例如: 有的研究发现, 连续承诺可以分成缺少机会和 个人损失, 而且大多数的研究发现, 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的 相关性比较高, 暗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概念 重叠[11]。近年来, 已经有多项应用 Meyer 和 Allen 的三因素 测量量表在国内企业中进行取样的实证研究。然而, 这些研 究的结论却存在差异: 有的发现三因素模型是合适的[12], 有 的则认为应该做修正[13]。
2007.05 123
企业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果给他们安排能够增加他们职业技能的工作, 不管组织承 诺如何, 他们都会努力工作。对于某些职业群体, 是不是职 业承诺比组织承诺能更好地预测个体的行为? 管理者该如 何通过满足职业承诺来建立组织承诺? 都是值得进一步研 究的问题。
2. 非工作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现代组织中的雇员越来越开始重视工作、家庭和社区 等方面的平衡。这种新的变化也为组织管理员工的组织承 诺提出了新的要求。影响组织承诺的决定性因素正在发生 变化。例如, 当前美国社会中, 双职业( Dual- Career) 家庭, 即夫妻双方都有自己长期职业的家庭越来越普遍, 单亲家 庭的数目也逐渐增多, 因此, 在那些能够考虑到雇员工 作— ——家庭冲突的企业中, 员工对企业的承诺更高。英特 尔公司在旧金山海湾地区周围开设了卫星办公室, 用来安 置那些不想到总部办公室的员工。Adobe 公司已经引进了 远程办公系统。3Com 公司给员工提供门房服务, 帮助员工 处理干洗、买电影票、买礼物等琐事。总部位于美国北卡罗 来纳州的 SAS 软件公司采取了弹性工作时间制, 甚至在 工作场所设立了托儿所等设施, 从 1999 年 6 月到 2000 年 6 月, 员工离职率低于 3%, 远远低于美国同行业公司 20% ~30%的离职率水平[20]。 有 的 学 者 从 工 作— — — 家 庭 冲 突 的 角 度 来 研 究 非 工 作 因素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也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构想 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例如, Price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亲属责任响应( Kinship Responsive) ”的概念, 定义 为“组织向员工提供支持亲属责任机会的程度”, 如提供托 儿所、足够的产假, 等等[21]。亲属责任是社会学既有的一个 概念, 而亲属责任响应则是新的概念。Price 建议研究者可 以深入研究这个概念的内容和测量[21]。 三、组织承诺形成的机制 连续承诺的形成比较直观: 员工在组织中的服务期可 能是最明显的一个指标。随着员工在一个组织中的时间加 长, 会因为薪酬的增加、职位的提高、同事关系的融洽等沉 积的成本而难以做出离开的选择。相对而言, 情感承诺的形 成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但是, 学者们有多种不同的看 法。刘小平曾经对其中常见观点做过非常详尽的评述[15]。整 体上看, 尽管发现了大量的前因变量, 但是到底哪些变量 的作用更为显著, 并能从理论上把它们整合为一个过程模 型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对不同模型之间的比较, 笔者支 持刘小平提出的基于社会交换的组织承诺形成模型[15]。该
准确的本土化翻译, 而且研究结果发现, 情感承诺和规范 承诺的相关度很高, 难以区分[11]。
在测量工具方面, 由于国内已经有一些研究修订或构 建 了 组 织 承 诺 的 多 因 素 问 卷[10, 14, 18], 因 此 , 笔 者 强 烈 地 建 议: 今后国内的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 应该采用他们的工 作成果。如果新的研究还是采用双向翻译的方法, 直接采 用 Meyer 和 Allen 的三因素量表, 会减少研究的积累性, 也 给将来研究之间的综合( 如元分析) 、比较带来困难。
尽管组织承诺的重要性在学术界已经得到确认, 但还 是有许多问题困扰着研究者们, 甚至阻碍了研究的进展。 其中, 在对组织承诺这个概念结构的认识、组织承诺形成 的过程以及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面都存在一些争议。同 时, 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组织承诺的研究也大有可 以探讨的空间。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几个方面, 进行简要的 评述, 并结合作者本人对组织承诺的研究经验和思考, 指 出一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之所以不支持规范承诺的存在, 是因为这个概念强调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产生顺从一种规范的倾向, 即忠 诚于组织是好的、恰当的、应该的。但是, 一方面这种规范 是否产生, 更多地受个体的个性、成长过程以及进入组织 之前社会、家庭、学校的规范影响; 另一方面, 组织对于个 体的社会化过程, 也往往和情感承诺的产生交织在一起。 此外, 规范本身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影响个体行为重要性的 观点已经获得很多传统文献的支持[17]。已有的很多跨文化 研究在应用量表时也发现, 规范承诺的测量项目难以找到
一、组织承诺的结构 由于对组织承诺内涵的理解不同, 学者们对组织承诺
的结构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早期的学者倾向于把组织承诺 作为单维度的概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Mowday 等的观 点。他们认为, 组织承诺就是“个体对组织的投入与认同程 度”, 主要表现为员工对组织在感情上的依赖[5]。比较传统 的学者们赞同这一内涵较窄的定义, 如 Price 认为它就是 “对组织忠诚的程度”[6]。其他的一些学者则扩展了这一定 义, 最具代表性的是 Meyer 和 Allen 的观点。他们认为, 组 织承诺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约束力, 并对个体行为起指导 作用”[7]。他们在 Becker 和 Weiner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组 织承诺的三因素理论, 即组织承诺由情感承诺、连续承诺 和规范承诺构成[8]。简单地说, 人们之所以留在组织中是因 为他们愿意( 情感) , 有需要( 连续) , 或是感到应该如此( 规 范化) 。Meyer 等非常强调这个扩展后的概念和其他激励 变量( 如工作投入) 和态度变量( 如工作满意感) 的差异[7]。
源自文库
传统上最重要的态度变量是工作满意感, 学者们试图 用其来解释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 如工作绩效、离职、 旷工等个体行为) , 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 工作满意感和个 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1]。因此, 学者们长期以来在 努力寻找联系员工对外界感知和行为之间的其他关键变 量, 组织承诺(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这一概念便在这个 背景下被提出, 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得到了深入研究。 大量的研究发现, 它比工作满意感能更好地预测个体在组 织中的行为。而且, 在组织层面的研究中, 已有的研究证据 也支持组织承诺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例如, Becker 和 Huselid 的研究发现,“高承诺”的人 力 资 源 管 理方式能显著地提升组织绩效[2]。在 Meyer 和 Allen 以及 Mowday 对组织承诺的经典评述中, 都认为它可能是连接 员工个体变量和组织绩效之间关键的一个中间变量[3][4]。
二、组织承诺的形成 Mowday 认为, 目前已经发现了非常多的变量和组织 承诺存在相关, 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深入探讨不同承诺因素 的形成过程[4]。笔者认为,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新动向值得同 行们注意。 1. 不稳定环境下的组织承诺 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创新和全球化的竞争使 得现代组织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为了应对不 稳定的环境变化, 会采用重组、外包、兼并和裁员来获得竞 争力。例如, IBM 在上世纪 90 年代不得不打破坚持了几十 年的终身雇佣制, 而就在最近, 整个 IBM 的 PC 部门又被 联想公司收购。这种组织变化的速度使得人们不得不想, 当员工不知道他们明天将为谁工作时, 他们还会有组织承 诺吗? 或者说, 组织承诺的价值还存在吗?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 组织承诺的回报是有一定时滞的, 那些采用高 承诺管理实践, 注重培养员工情感承诺的公司长远地看会 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这一观点在西方文献中, 无论是在 理 论 研 究 上[2]还 是 在 管 理 实 务[19]上 都 已 经 被 证 实 。 遗 憾 的 是, 国内一些企业( 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 在和员工心理契 约的建立上, 采用的基本上是急功近利的短期眼光, 把凝 聚力过于建立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很少使用高承诺的管 理实践。今后国内的研究, 如果能选择不同承诺( 高、低) 管 理实践的企业作为样本, 进行组织层面上的纵向对比研 究, 应该能产生更有说服力的结果。 其次, Meyer 等还从一个更广的承诺范畴分析了这个 问题。他们认为, 在高度不稳定的环境中, 组织可能无法对 它最忠诚或最有效的员工提供雇员保障, 因此, 期望员工 像 20 世纪 70 年代那样对组织建立承诺是不合理的。但 是, 假如使员工明白, 组织目标和他们其它承诺的目标( 如 职业或个人事业) 紧密相关, 那么员工也会为组织目标努 力工作[7]。例如, 有的员工对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承诺, 如
笔者强烈支持重点考察组织承诺的两个维度: 情感承 诺和连续承诺( 其中的个人损失部分) , 而不太支持连续承 诺的缺少机会成分和规范承诺的存在。从概念内容上讲, 前两个维度比较好区分: 情感承诺主要是由于对组织有深 厚的感情, 而不是受物质利益驱动, 属于一个情感性的维 度; 而连续承诺则明显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 具有浓厚的 交易色彩, 属于一个工具性的维度。之所以不支持连续承 诺包括缺少机会的成分, 主要是由于 Becker 原始的研究 强调的是一个“累计”的维度, 而机会并不会因为员工仅仅 在组织中时间呆的更长而更多。
当然, 还有其他一些多维度观点。如果不考虑方法论 方面的问题, 组织承诺到底由哪几个维度构成, 主要取决 于研究者从何种角度来看待它, 以及对内涵的看法是宽还 是窄。例如, O'Reilly 和 Chatman 主要从人和组织价值观契 合的角度来认识组织承诺, 认为组织承诺有三种契合程度 递进的形式: 服从、认同和内化[9]; 我国学者凌文铨等把组 织承诺操作化定义为“员工留在组织中的原因”, 进一步扩 展了组织承诺的内涵, 并发现中国企业职工的组织承诺由 感 情 承 诺 、规 范 承 诺 、理 想 承 诺 、经 济 承 诺 和 机 会 承 诺 等 五 个因素组成[10]。
企业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组织承诺的结构、形成和影响研究评述
张 勉 1, 李 海 2 ( 1.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2.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5)
摘要: 支持多因素的组织承诺观点, 尤其是将组织承诺分成情感承诺和连续承诺的观点。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要求重视一 些非工作因素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建议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来研究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 并注意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 用。提出了组织承诺影响个体行为的中介过程, 对情感承诺和连续承诺之间可能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组织承诺; 情感承诺; 连续承诺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41(2007)05- 0122- 06
收稿日期: 2006- 12- 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6CJY024) 第一作者简介: 张勉( 1972- ) , 男, 陕西西安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 员工离职、组织承诺、组织文化。
122 2007.05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企业管理
总的来看, 目前的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三因素模型, 但是在应用具体的测量量表来验证该模型时还存在一些 争论。例如: 有的研究发现, 连续承诺可以分成缺少机会和 个人损失, 而且大多数的研究发现, 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的 相关性比较高, 暗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概念 重叠[11]。近年来, 已经有多项应用 Meyer 和 Allen 的三因素 测量量表在国内企业中进行取样的实证研究。然而, 这些研 究的结论却存在差异: 有的发现三因素模型是合适的[12], 有 的则认为应该做修正[13]。
2007.05 123
企业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果给他们安排能够增加他们职业技能的工作, 不管组织承 诺如何, 他们都会努力工作。对于某些职业群体, 是不是职 业承诺比组织承诺能更好地预测个体的行为? 管理者该如 何通过满足职业承诺来建立组织承诺? 都是值得进一步研 究的问题。
2. 非工作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现代组织中的雇员越来越开始重视工作、家庭和社区 等方面的平衡。这种新的变化也为组织管理员工的组织承 诺提出了新的要求。影响组织承诺的决定性因素正在发生 变化。例如, 当前美国社会中, 双职业( Dual- Career) 家庭, 即夫妻双方都有自己长期职业的家庭越来越普遍, 单亲家 庭的数目也逐渐增多, 因此, 在那些能够考虑到雇员工 作— ——家庭冲突的企业中, 员工对企业的承诺更高。英特 尔公司在旧金山海湾地区周围开设了卫星办公室, 用来安 置那些不想到总部办公室的员工。Adobe 公司已经引进了 远程办公系统。3Com 公司给员工提供门房服务, 帮助员工 处理干洗、买电影票、买礼物等琐事。总部位于美国北卡罗 来纳州的 SAS 软件公司采取了弹性工作时间制, 甚至在 工作场所设立了托儿所等设施, 从 1999 年 6 月到 2000 年 6 月, 员工离职率低于 3%, 远远低于美国同行业公司 20% ~30%的离职率水平[20]。 有 的 学 者 从 工 作— — — 家 庭 冲 突 的 角 度 来 研 究 非 工 作 因素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也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构想 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例如, Price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亲属责任响应( Kinship Responsive) ”的概念, 定义 为“组织向员工提供支持亲属责任机会的程度”, 如提供托 儿所、足够的产假, 等等[21]。亲属责任是社会学既有的一个 概念, 而亲属责任响应则是新的概念。Price 建议研究者可 以深入研究这个概念的内容和测量[21]。 三、组织承诺形成的机制 连续承诺的形成比较直观: 员工在组织中的服务期可 能是最明显的一个指标。随着员工在一个组织中的时间加 长, 会因为薪酬的增加、职位的提高、同事关系的融洽等沉 积的成本而难以做出离开的选择。相对而言, 情感承诺的形 成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但是, 学者们有多种不同的看 法。刘小平曾经对其中常见观点做过非常详尽的评述[15]。整 体上看, 尽管发现了大量的前因变量, 但是到底哪些变量 的作用更为显著, 并能从理论上把它们整合为一个过程模 型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对不同模型之间的比较, 笔者支 持刘小平提出的基于社会交换的组织承诺形成模型[15]。该
准确的本土化翻译, 而且研究结果发现, 情感承诺和规范 承诺的相关度很高, 难以区分[11]。
在测量工具方面, 由于国内已经有一些研究修订或构 建 了 组 织 承 诺 的 多 因 素 问 卷[10, 14, 18], 因 此 , 笔 者 强 烈 地 建 议: 今后国内的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 应该采用他们的工 作成果。如果新的研究还是采用双向翻译的方法, 直接采 用 Meyer 和 Allen 的三因素量表, 会减少研究的积累性, 也 给将来研究之间的综合( 如元分析) 、比较带来困难。
尽管组织承诺的重要性在学术界已经得到确认, 但还 是有许多问题困扰着研究者们, 甚至阻碍了研究的进展。 其中, 在对组织承诺这个概念结构的认识、组织承诺形成 的过程以及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面都存在一些争议。同 时, 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组织承诺的研究也大有可 以探讨的空间。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几个方面, 进行简要的 评述, 并结合作者本人对组织承诺的研究经验和思考, 指 出一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