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神经变性疾病脑神经环路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提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神经变性疾病脑神经环路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评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要求。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目前无异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商慧芳教授牵头的项目组多年来致力于帕金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等神经变性疾病的大脑结构及功能磁共振影像学改变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不同神经变性疾病脑结构和功能为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新靶点。主要成果包括:(一)首次通过整合海量影像学信息明确AD大脑灰质和白质结构受损相关脑区,对阐明AD患者记忆受损、行为异常等临床症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二)首次明确PD大脑灰质结构受损相关脑区,并采用fMRI技术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初诊未服药早期PD大脑静息态功能脑网络变化模式,为PD患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指导。(三)采用fMRI技术的ALFF分析方法,首次提出“左侧额中回静息态脑功能活动变化是ALS疾病进展的特异性影像学标志物”的学术观点。同时也证实AL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发表的8篇代表论文均影响因子4.7,他引总次数350次,SCI他引次数214次,单篇最高他引74次。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参与制定指南11项,共识1项,参编教材4部和专著1部,推动了学科的发展。综上,商慧芳教授带领的项目组领跑国际神经变性疾病的神经结构与功能影像研究。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项目简介: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组由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所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帕金森病(PD)、阿尔茨海默病(AD)和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其中最常见的三种神经变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神经变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以PD为例,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6-1.7%,据估算我国已有两百余万患者。神经变性疾病病因不明,常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由于致残性和致死性极高,这类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了极大社会经济负担。因此,深入阐明此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发有效治疗药物十分迫切而重要。
作为一类严重致残性和致死性的人类重大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的诊治是多年来困扰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传统和新兴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该类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提高了该类疾病诊断的精准性,促进了我们对这一类疾病的认知。脑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无损伤、无放射性和高分辨率等优点,且能够在大体脑结构改变前,呈现包括微细结构改变、局部神经元活动、神经网络功能连接等在内的多模态信息,这为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本项目组历时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厅支撑项目的资助下,围绕PD、AD、ALS等神经变性疾病大脑的结构及功能磁共振影像学改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为不同神经变性疾病脑结构和功能改变机制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进而为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新靶点。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一)首次通过整合海量影像学信息明确AD大脑灰质和白质结构受损相关脑区,对阐明AD患者记忆受损、行为异常等临床症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二)首次明确PD大脑灰质结构受损相关脑区,并采用fMRI技术从
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初诊未服药早期PD大脑静息态功能脑网络变化模式,为PD患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指导。(三)采用fMRI技术的ALFF分析方法,首次提出“左侧额中回静息态脑功能活动变化是ALS疾病进展的特异性影像学标志物”的学术观点。同时也证实AL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发表的8篇代表论文均影响因子4.7,他引总次数350次,SCI他引次数214次,单篇最高他引74次。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参与制定指南11项,共识1项,参编教材4部和专著1部。
客观评价:
2、查新报告结论
在本次检索范围内,“采用ALE的分析方法,基于VBM的Meta分析,发现阿尔兹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脑灰质结构的萎缩均主要位于颞叶内侧(包括内嗅区皮质、海马、海马旁回和杏仁核)、扣带回后部/楔前叶和丘脑,其中颞叶内侧脑区灰质结构受累最严重;与MCI患者相比,AD患者脑灰质结构的改变更广泛”等,除本委托项目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涉及内容外,未检索到其他和本委托项目查新点1-8内容完全相同的文献报道。
3、同行评议/他人评价
本项目8篇代表论文经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检索,共被他引350次,其中SCI他引214次,单篇最高他引74次。引用者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学术出版社、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的Berislav V. Zlokovic教授、《Lancet Neurology》杂志编委Giovanni B. Frisoni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医学中心的Vriend, C.教授、以及意大利都灵大学神经科的Adriano Chio教授。
2016年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会主编、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EXECUTIVE FUNCTIONING-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Clinical Practice》一书中的第11章《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引用代表论文1的研究成果,认可“颞叶内侧(包括海马)和第三级大脑皮质是AD疾病发生发展的初级靶点”这一学术观点。
2017年《Acta Neuropathology》(IF:12.213)杂志上发表的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 医学院的Berislav V. Zlokovic教授一篇论文(Acta Neuropathol. 2016 May ; 131(5): 687–707)引用代表论文2的研究结果,以论证“AD患者会出现脑白质异常,且在胼胝体和下丘脑室旁核区域尤其常见”的观点,文中强调“AD与颞叶白质、胼胝体后部萎缩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