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家故事_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画家故事

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画家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画家故事篇一:齐白石晚年成名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当过木匠,后以民间画工为生。57岁时,齐白石到达北京,住在法源寺,以卖画度日。他的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的价码还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可见齐白石当时生意落寞得很,何等惨淡!

一天,在一个无人理睬的场合,梅兰芳跟他寒暄了几句,使他稍微挽回了一点面子。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画了一张《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并题句云:“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可见梅兰芳也并不能改变齐白石在画坛的地位。

齐白石认识了陈师曾后,齐白石的艺术生涯才得以转变。陈师曾虽然比齐白石小13岁,但其时已名满天下,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鼓励齐白石尽快自成一体,走艺术的之路。于是齐白石开始了“衰年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扫除凡格实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

从1920xx年到1920xx年,他“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他在美术史上可以自立门户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说的:“懂得我的画的,除陈师曾外,绝无仅有。”

陈师曾于1920xx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的齐白石遭到了同行们的口诛笔伐。北京画坛保守派们骂齐白石的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极尽攻击之能事。

但绝望中亦孕育着希望。齐白石在“十载关门”的最后一年----1920xx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鸿慧眼识珠,一眼就发现了“衰年变法”之后的齐白石。此时的齐白石年已66岁。在徐悲鸿看来,齐白石

绝对是大师级的画家。在反对派的鼓噪声中,徐悲鸿大声疾呼:齐白石“妙造自然”;齐白石的画“致广大,尽精微”……徐悲鸿在不仅在展览会上贴条预定齐白石的画以提升其地位,而且为齐白石编画集,亲自写序,送到上海出版。除此以外,徐悲鸿还请齐白石到自己任院长的北京艺术学院做教授,并亲自驾马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

齐白石曾在一封写给比自己小32岁的徐悲鸿的信里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齐白石的成名,主要得益于徐悲鸿的慧识与提携。

中国古代画家故事篇二:郑板桥帮助落魄画师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有一次,郑板桥在街上闲逛,因为本身好作画,所以他也非常乐意到画店里去参观一下。当他进入一家小画店时,竟发现店里挂着自己的一幅画正在出售,对此,他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自己的画从来都没在这家店里卖过。

很明显,这是一张假画,郑板桥最讨厌别人打着他的招牌四处骗人。但一想到开店的人也非常不容易,他并没有加以指责,而是把画买了下来,然后就走了。

临别时,店主顺便又提醒了一句:“先生,如果您喜欢郑板桥的画,过几天我还能够给你提供几幅。”几天过后,郑板桥又来到这个小店,发现这家店里又挂出了一幅自己的画。

这当然又是一幅假画。郑板桥故意问店主道:“怎么就这一幅?你不是说有几幅吗?”店主知道碰上了大买主,就欣喜地把郑板桥领进里屋选画。郑板桥看到墙上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对这个店主的摹画能力极为赞赏。

看了一会儿,郑板桥笑着说:“我些画虽好,只是可惜这些画都是假的。”说完,他从身上掏出了自己的印章,向店主说明自己才是

货真价实的郑板桥。店主一听,急忙跪下向郑板桥赔罪。

郑板桥问店主:“你画得很好,为什么不写上自己的名字呢?”

店主十分羞愧地说:“我不过是无名之辈,画得再好也不会有人买的,就是有人来买,也卖不上价呀。再说,我就是靠卖画来养活这一家人呀!”听了店主的话,郑板桥对他起了怜悯之心,决定好好帮助这位不知名的画家,因为他的画技并不比自己差,更为关键的是,这个人也是生活所迫才这么做的。

这一天,郑板桥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请来了许多社会上的名流人物。在席间,他把这位店主向大家隆重作了介绍,并很地称这位店主是自己小时候学画的启蒙老师。郑板桥还让这位店主当场作画,店主精彩熟练的画技赢得了众人的陈陈喝彩。从那之后,人们都争相抢着到这位店主的店里买画,这位店主的名气与日俱增,不仅出了名,而且还使他的家庭摆脱了贫困。

中国古代画家故事篇三:厉归真深山访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王冕的故事大全_历史故事

王冕的故事大全_历史故事 导语,王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诗人,在他身上有什么趣事发生呢?下面为品才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王冕的故事大全_历史故事 王冕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大画家,名叫王冕。他最擅长画荷花,许多人不辞辛苦从很远的地方来求他的荷花画。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贫困,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己学习。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雨来,雨过天晴后,湖里的荷花和荷叶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在太阳光下,荷叶上滚动的水滴一闪一闪,漂亮极了。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如果把它画下来,我就能天天见到这幅美景了,该多好啊!”于是,他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开始画荷花。 起初当然画得不怎么好,有人见了还讥讽他说,“不要浪费纸和笔了,你画得太糟糕!”可是王冕并不气馁,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好,就跟真的一样。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画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 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来买,他的家境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时他的名气也渐渐地大了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王冕勤学苦练 王冕自幼好学,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便给地主家放牛。他把牛牵到野外,让牛去吃草,自己便跑到学堂,偷偷站在窗外,听先生讲课,直到傍晚才回家,可却把牛落在野外。地主老爷为此痛打了他一顿。可他为了听课,依然天天如此,只不过,再也不敢把牛落在野外了。

王冕家贫,晚上点不起油灯,他就跑到附近的寺庙里,借着长明灯,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刻苦学习,直到天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他终于成长为一代大画家,大诗人。 王冕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成为博学多才之人。成功之路是从没路的地方踏出来的,是从荆棘丛生的荒芜处开辟出来的。 王冕智难财主 王冕是元朝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十岁时他到一个财主家放牛。财主和王冕订了一个合同,一年内,除了活儿要干好,还要回答一个问题,才能发给工资。 王冕智难财主一年期满,财主对王冕干活挑不出毛病,便出了一个问题,“从前,有一伙穷人,在锄地时挖到了价值连城的宝贝——一块玉璧。有人建议把玉璧砸碎,每个人分一块。他们根本不懂得这个宝贝一旦破碎就不值一分钱,结果他们还是很穷。”财主说到这里,很神气地接着说,“这是个故事谜,要你猜一个字,猜对了就给你工钱,猜错了就不给……”没等财主说完,王冕就猜出来了。财主只得给了王冕工钱。 王冕接到工钱后,对财主用故事谜侮辱穷人很气愤。他说,“东家,我也有个故事谜,也是一个字。你猜中了,我把工钱给你,猜错了,我不要工钱。怎么样?”贪心的财主满口答应。 王冕说,“有个财主,想要外出做生意发大财,于是找了个管理家事的长工,他答应赚了钱和长工七三分。一年后,财主发了大财,金银财宝装了一大箱子,驮在马背上运回了家。第二天,长工要求财主分钱财,财主却哭丧着脸说,‘咳!马在路上受了惊,把装钱的箱子踩扁啦!’第三天,财主找借口把长工辞退了,自己独吞了钱财。”王冕说到这里,挺了挺胸膛,问道,“东家,你能猜出来吗?”财主脸憋得通红,也没有猜出来。 王冕游历天下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汇集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汇集 中国古代有十大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他们有趣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汇集,希望对你有帮助。 1、羲之换鹅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 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 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 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2、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

中国古代画家故事_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画家故事 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画家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画家故事篇一:齐白石晚年成名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当过木匠,后以民间画工为生。57岁时,齐白石到达北京,住在法源寺,以卖画度日。他的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的价码还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可见齐白石当时生意落寞得很,何等惨淡! 一天,在一个无人理睬的场合,梅兰芳跟他寒暄了几句,使他稍微挽回了一点面子。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画了一张《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并题句云:“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可见梅兰芳也并不能改变齐白石在画坛的地位。 齐白石认识了陈师曾后,齐白石的艺术生涯才得以转变。陈师曾虽然比齐白石小13岁,但其时已名满天下,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鼓励齐白石尽快自成一体,走艺术的之路。于是齐白石开始了“衰年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扫除凡格实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 从1920xx年到1920xx年,他“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他在美术史上可以自立门户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说的:“懂得我的画的,除陈师曾外,绝无仅有。” 陈师曾于1920xx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的齐白石遭到了同行们的口诛笔伐。北京画坛保守派们骂齐白石的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极尽攻击之能事。 但绝望中亦孕育着希望。齐白石在“十载关门”的最后一年----1920xx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鸿慧眼识珠,一眼就发现了“衰年变法”之后的齐白石。此时的齐白石年已66岁。在徐悲鸿看来,齐白石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书法家及故事(精编版)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书法家及故事 1、王羲之:(303年一361年,一作321年一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成语“入木三分”就是王羲之的故2、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三天才离去。 3、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唐代书法家,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创立“颜体”。代表作:“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三岁丧父,一家十几口靠亲友接济。虽家道中落,但颜家仍礼孝传家。儿时,颜真卿用黄土掺水后,和成稀泥涂于墙,待黄泥稍干,他用一根短木棍,在墙面上写字。行人惊讶地问他:“何不以笔墨习字?”他答:“家贫,不忍母亲烦忧。” 4、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等。创立“柳

体”。 柳公权曾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文宗说:“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5、苏轼:(1037年—1101年),诗、词、散文、书、画等俱佳,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嘉佑二年,苏轼应试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试官欧阳修赞赏。论文中写道:“皋陶日杀之三,尧日有之三”,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6、黄庭坚(1045年——1105年),“宋四家”之一,代表作:《狄梁公碑》。 有一天,黄庭坚舅舅李常,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出一上联: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黄庭坚才思敏捷,以写字的毛笔,对出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7、米带(1051年-1107年),“宋四家”之一,代表作:《蜀素帖》。 米带有洁癖,只要用手拿过东西,马上就把手洗一遍。无论走到哪里,仆人都带着一壶水,随时准备着伺候。米洗手从不用盆,嫌盆里的水不干净。仆人用一把银壶倒水,米用手接着水洗,洗完后还不

中国历史故事-“痴绝”顾恺之是真的痴吗?顾恺之“痴绝”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痴绝”顾恺之是真的痴吗?顾恺之“痴绝”的故事 顾恺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画家,其代表作《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稀世珍宝。顾恺之人称“三绝”,分别是:才绝、画绝、痴绝。 前面两个都很好理解,毕竟顾恺之惊才绝艳,博学而有才气,特别是在绘画方面,技艺高超,艺术水平卓绝,是中国古代画家的典范,是为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做出奠基的人物。但是这第三个“痴绝”又是什么呢? 后世人称顾恺之“痴”,指他一根脑筋,没有心机。也有人说他专注于绘画,已经到了痴呆的程度。后世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都表明顾恺之与“痴”的确脱不开关系。 有一次顾恺之和才子谢瞻一起值夜班,不能睡觉又没事儿做,于是顾恺之就到院里溜达去了。那时月明星稀,皓月当空,当真是一番好景。见了这番景象,顾恺之不由诗兴大发,开口就大声吟起诗来。 另一边谢瞻听后,便隔着窗户称赞了顾恺之两句。顾恺之本来在那儿自娱自乐,现在有人理自己,而且还是称赞的话语,当即受到鼓舞,越发忘我起来。这诗歌是一首接着一首,不带喘口气儿的。 顾恺之吟完一首,谢瞻就跟着叫好,起先还行,但是顾恺之在这儿没完没了跟开演唱会似的,谢瞻这个唯一的观众还得给出回应,哪儿受的了啊。在陪了顾恺之个把小时之后,实在困得不行,又不好打断,一首就找了个仆人来代替自己。嘱咐顾恺之吟完一首,就要大声叫好。 谢瞻这儿吩咐完,自己拍拍屁股就睡觉去了。那边顾恺之完全没有听出人已经换了,还在称赞声中兴致高昂的吟诵诗歌,一直到天亮才停下来。 民间流传蝉虫躲藏的地方,因为有一片叶子遮挡,所以使得鸟雀看不见他。这片叶子被称为“蝉翳叶”,谁有了这样一片叶子就能隐身,谁都看不见他。 有一天恒玄拿了一片柳树叶过来送给顾恺之,对他说这片柳叶就是传说中的蝉翳叶,能够隐身。放在今天,咱们肯定会用薛之谦的口头禅回句“你神经病啊!”但是顾恺之多“痴”啊,他还真就信了。 顾恺之拿了叶子,就挡住了自己的眼睛。那边恒玄装作什么都看不到的样子,

古代画家的故事

古代画家的故事 在古代,有许多杰出的画家,他们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留 下了许多令人赞叹的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和推崇的对象。其中,有一位名叫顾恺之的画家,他是中国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被誉为“国画鼻祖”,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顾恺之自幼酷爱绘画,对艺术充满了热情和追求。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并没有 因此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在绘画上不断努力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他潜心修习书画,广泛涉猎古今名画,吸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以笔墨淋漓、构图严谨、形神兼备而著称,被后人誉为“传世之宝”。 顾恺之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坚守着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他曾历 经战乱,家破人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地创作,用画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顾恺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他 的画作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借鉴的对象。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精湛的绘画技艺,更在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一生成就了一代艺术巨匠,也成就了一幅幅永恒的艺术之作。 古代画家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展现出了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和 追求,展现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精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不断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让我们一起缅怀古代画家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艺术魅力,传承他们的艺术精神,让艺术之花在我们手中绽放。

中国古代文人与书画家的典型故事

中国古代文人与书画家的典型故事 中国古代文人与书画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文 化修养,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和典型故事。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独立精神的追求。 一、文人的墨香 古代文人,常以书法和诗词为媒介,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当 属唐代文人王羲之。他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字迹遒劲有力,气势磅礴。他的《兰亭集序》更是至今流传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除了王羲之,还有其他许多文人书法家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如宋代文人黄 庭坚的字体清秀,笔力雄浑,他的《寒食帖》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还有明代文人杨慎的字体秀丽俊逸,他的《临池赋》更是被誉为“一字千金”。 二、画家的意境 中国古代画家,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他们通过画笔, 将自然景物、动植物和人物形象,以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展现在纸上。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宋代画家米芾。他的画作以其奇特的构图和独特的笔法而闻名,他的《芙蓉图》更是被誉为“千古奇观”。 除了米芾,还有其他许多画家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如明代画家文征明的画作,笔触细腻,色彩鲜明,他的《富春山居图》更是被誉为“千古绝艳”。还有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画作,构图独特,笔墨深沉,他的《鹊桥仙》更是被誉为“一代绝艳”。 三、文人书画家的典型故事 在古代,文人书画家的生活常常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他们常常要面对生活的压 力和社会的束缚,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仰,追求着内心的自由。

有一位叫李白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他常常醉酒 作诗,挥洒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词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静夜思》更是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还有一位叫郑板桥的书画家,他在清朝时期,因为他的作品被视为“异端”,而 遭到了官府的迫害。他被贬为乡宦,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乡间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依然坚持画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坚持和执着,让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结语 中国古代文人与书画家的典型故事,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由独 立精神的追求。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文化修养,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和典型故事。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书画家的艰辛与坚持,也给我们带来了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度和人生的意义。

中国古代关于艺术的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艺术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艺术的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聂隐娘》 据传,宋朝时有一位名叫聂隐娘的女子,她因才情出众,通晓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一天,她在山间行走时,突然碰上山神,山神向她索要琴谱。聂隐娘十分不舍,但为了自己无法拒绝山神的美 丽命运,最终将自己的琴谱送给山神,并以此与山神结为夫妻。从此,聂隐娘被誉为传世之才女,并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的崇拜对象。 2. 《牡丹亭》 元朝文学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唐代故事为背景的悲剧。故事讲述了唐代一个贵族少年刘秀与花姑子李世民相遇并相恋的故事。然而,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神明的祝福,刘秀被贬为官员,李世民 被迫嫁给别人。最终,他们一同丧生,化为鬼魂后得以重新相聚。 3. 《宋画像册》

北宋时期,有一位日本使臣来到中国观光,并请求贵国赠送一些 名画回国。这引起了当时的画坛巨子梁楷的注意。梁楷认为,宋朝的 绘画传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不能轻易赠送给外国人。于是,梁楷亲 自制作了一部名为《宋画像册》的精美绘画册,虚构了一些已故名画 家的作品,并将其赠送给了日本使臣。这个故事表达了梁楷对自己民 族艺术的自信和对绘画传统的珍视。 4. 《唐伯虎点秋香》 《唐伯虎点秋香》是一部成龙主演的喜剧电影,在中国家喻户晓。故事讲述了明朝画家唐伯虎在绘画中收到神明的批评,并在其帮助下 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该电影通过喜剧元素讽刺了社会、表现了 个体的努力与幽默的故事。 5.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一部受到中国人喜爱的爱情传说,同时也是中国艺 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了白娘子为了拯救丈夫许仙,不惜用自 己留传千百年的法术帮助他。尽管最终白娘子背负了法术的后果,但 她的无私与爱才使得故事穿越了时代的变迁而延续下去。

古代画画的考题故事

古代画画的考题故事 众所周知,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这位出自帝王家的书画家虽然不是明君,但却对后世的国画传承立下不小的功劳。他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 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应试者们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有的将建筑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古寺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注:魁选,即第一名。)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出古寺。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 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崔新普四尺竖幅《山寺钟声》 作者充分的发挥了想象能力,用他的巧妙的构思,完成了作品。类似的典故还有“踏花归去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野度

无人舟自横”等等,这不仅是我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这也是中国画注重“写意”的妙处。 “踏花归去马蹄香”典故由来,北宋皇帝徽宗赵估喜欢绘画,是一个善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提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句的内容体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急速归来;有的画家用心良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蹦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看见“蝴蝶追逐

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及作品

中国古代闻名画家及作品 绘画是艺术的组成局部,它能够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在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画家,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的闻名画家及作品,感受下那个艺术珍宝的魅力。 一、魏晋时期 顾恺之,东晋画家,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绘画传世摹本有《少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少女仁智图》等,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妨碍极大。 《少女史箴图》:少女史是少女官名,是对知识妇少女的尊称;箴是奉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不务正业,国家大权为皇后贾氏独揽,贾氏善嫉妒,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少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少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 《洛神赋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这幅画依据曹植闻名的《洛神赋》而作,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恋

情故事。 二、隋朝时期 展子虔,隋朝画家,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三、唐朝时期 张萱,唐代宫廷画家。以善绘贵族仕少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少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代张萱、周昉的《唐宫仕少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少女众生像。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少女图》、《挥扇仕少女图》。 吴道子,唐代闻名画家,尊称画圣。幼年丧父,生活贫苦,非常早就开始当画工兼雕塑工。先学书法,成绩不大,后专攻绘画,由于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因此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擅长壁画

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的故事

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的故事 1.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的书法,在少年时已有了相当功力,后来又临池不辍,到了中年,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王羲之的书法如此美妙,自然受到淳于静女的青睐。她为得到“书圣”的墨宝想尽办法。当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常在住处附近的一口池塘中放养一群白鹅,常常在池塘边看鹅戏水。那白鹅舒展优雅的舞姿,轻盈敏捷的动作,以及那洁白如雪的羽毛,深深地吸引着王羲之。他每每鹅戏水时就在池边铺纸写鹅的姿态。日复一日竟习以为常乐此不疲。 时间一久那口池塘被写鹅的纸填满。有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来到王羲之家,说她女儿想要买下王羲之写鹅的纸。淳于静女说:“我送给你。”于是他命人将那满池的写鹅纸捞上来,叠好送给老婆婆。

老婆婆欣然离去。 几天后,又来了一个老婆婆,自称是第一位老婆婆的邻居。她对淳于静女说:“几天前,你卖给第一位老婆婆的写鹅纸中还有一池未写完的纸,现在就请你按半价卖给我吧。” 淳于静女半信半疑地让人去把纸捞上来。可是捞出后一数那数目正好是一半。淳于静女有些后悔不该贪心。他问客人那未写完的纸哪里去了?客人回答说:“被五只大白鹅吞到肚子里去了。” 淳于静女急忙说:“我愿意把全部的纸都还给你。”客人回答:“不好办了!他们已经把纸消化变成书法了!”淳于静女还给客人一大半的纸后。那位老婆婆带着五只大白鹅走了。从此淳于静女就成为王羲之书法的热心收藏者。 2.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是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

有关古画的传奇精彩故事

有关古画的传奇精彩故事 4.025亿元,最昂贵的古画 在刚结束不久的保利春季拍卖会上,元代画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拍出四亿元的天价,继黄庭坚的书法《砥柱铭》4.368亿元拍出之后,掀起又一轮古代书画的拍卖热潮。 一幅画,四个亿,对业外人士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对知道内情的人来说,却在预 料之中。 首先,元代书画的整体价格在拍卖市场上就很高。元代时间不到百年,却在中国绘画 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天地,还诞生了赵孟頫,以及被后 世统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书画大家。 古代书画的寿命只有一千年左右,而有近八百年历史的元代书画,尤其是名家书画, 显得弥足珍贵。今天元代书画已经非常稀少,而且大部分作为国宝,收藏于海内外各大博 物馆中,鲜有散落于民间者。即便有,也不肯轻易出手。这就使得元代书画极少露面于海 内外各拍卖场中,偶有露面,就显得“牛”气冲天。 其次,“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其书画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代表着元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2021年,他的《秋山萧寺图》以1364万元成交,《煮茶图》 更是以3136万元的高价成交,而《稚川移居图》四亿多元的成交价,毫无悬念地成为中 国拍卖史上最昂贵的古代画作。 独特的“繁线密点”绘画风格 《稚川移居图》为立轴,设色纸本,纵120厘米,横56.7厘米。描绘了东晋葛洪携 带家眷移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的故事。罗浮山位于今天广东省博罗县境内。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画中骑在牛背上的葛洪,身穿道袍,神情专注于 手中的书卷,边走边看,全然不顾随他同行的家人。 他身后,妻子和两个孩子同骑在牛背上,小的抱在怀里,大的坐在身后。随葛洪夫妇 一起移居的,还有他的仆人们,他们或提着鸡笼,或牵着牛羊,或挑担负重,把生活必备 之物搬运到山上。一路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几间茅草屋掩映在深山之中,屋前的庭院里,先行到达的仆人,在打扫庭院,迎候主人的到来。画面非常有感染力。 《稚川移居图》通幅运用焦墨,间浅赭色。峰峦叠嶂,楼阁参差,整个画面显得生动 细腻,笔墨沉酣,当是王蒙的成熟代表作。王蒙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外孙,从小跟 着外祖父学画,诗文书画皆有家传,绘画成就尤高。 他的山水画,早年受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开创出独 特的“繁线密点”绘画风格。他独创了牛毛皴法,这种皴法非常柔细,很像牛毛,特别适 合表现南方山水的温润秀美。

古代书画家名人故事

古代书画家名人故事 蔡邕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

中国历史故事-大书法米芾简介 米芾的洁癖症

中国历史故事-大书法米芾简介米芾的洁癖症 俗话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虽然并不都如此,但是有才的人稍微有些小癖好还是很正常的。 中国古代有一位文人,因其衣着行为以及迷恋书画珍石的态度皆被当世视为癫狂,所以有了“米癫”的称号。此人就是大书法家——米芾。 米芾著名书法家、鉴定家、画家、收藏家,自号鹿门居士。因为他为官不能与世俯仰,所以仕途不顺。 本文不讲米芾对书画珍石的迷恋,不讲他在仕途的困境,只讲他严重到骨子里的洁癖症。因为洁癖而来的小习惯,让人难以理解。 洁癖症患者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多次长时间洗手,米芾在这方面也不例外。据史料记载,米芾一天最少要洗手十几次。最奇葩但是,他洗完手之后从来不用毛巾擦,就等手自然风干。原因是他觉得毛巾不干净,洗手后用毛巾擦,又会将手弄脏。 米芾也从来都不吃煮的鸡蛋,因为他觉得不干净。鸡蛋说粗俗一些,是同鸡屎从一个地方被鸡拉出来的。米芾认为,煮的鸡蛋会将鸡屎味煮进鸡蛋里。本来没有什么,这么一说有些不能直视煮鸡蛋了怎么办? 洁癖不仅影响到了他自身的生活,还影响到了他女儿的终身大事。嫁女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应该都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大部分父亲为自己的女儿选择女婿,应该都是从人品才学家世以及自身能力来考虑。看这个男人条件好不好,自己女儿嫁过去能不能过上好日子。看这个人人品怎么样,以后会不会对自己的女儿好。 但是米芾不,他为女儿选择女婿,就看人干不干净。这个干净还不单只生活方面,甚至上升到了主观方面。 当时米芾的女婿人选不少,但是他最后偏偏选择了一位叫段拂尘的男子。米芾给出的说法是:“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观此名字,此洁人也。” 这个年轻男人不禁衣着整洁,并且连名字也是拂去尘埃,实在是个洁人,合该做我的女婿!于是就这样,米芾选定了自己的女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