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沧浪诗话》教案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教案

试讲者:周楠指导老师:滕福海教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能弄清这篇文章的字词大意,从语言上突破障碍;

2、能从文章中找到关键语句,抓住重点词语;

3、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所提出的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重要

观点,并能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教学重点:

1、对重要术语“诗话”的解释说明;

2、对课文重点词语“以识为主”、“妙悟”、“别材”、“别趣”的解释说明;

并指出“识——悟——趣”三者之间的联系

3、对文章内容大意的解释说明;

4、启发学生对文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工具:

教材课本《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史略》(滕福海著)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张少康主编)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2、结合时代背景来讲解“诗话”。

时代背景:北宋诗坛上,复古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其历史原因为:北宋初,晚唐五代诗风余波尚存,形成“西昆体”,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文学上的复古思潮,就是针对形式主义文风而兴起的。随着石介、曾巩、欧阳修等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的产生,诗歌也出现了复古的倾向。影响最大的就是苏(苏轼)、黄(黄庭坚)。

针对那种内容空洞,片面追求形式华美的西昆诗弊,苏轼的诗重内容,重抒情言志,甚至喜欢在诗中发议论,卖弄学问。至黄庭坚,则进一步提倡复古,提倡规模古人,企图用多读书,多用事的办法去纠正西昆体之弊,要求写诗要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

这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所称的“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苏、黄诗风,在反对晚唐五代至宋初的形式主义诗风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到江西诗派,则又走向另一极端,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摹拟抄袭,堆砌典故,讲究法度规模。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弊端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忽视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征,违反了诗歌的艺术规律。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反对和批评。而宋代诗论的特色,就是同诗歌创作,特别是同流派风格的盛衰消长紧密呼应。宋代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是苏、黄诗派。

所以诗论的焦点,就是围绕江西诗派的诗论而展开。宋代诗论还开辟出文学批评的新形式——诗话。严羽的诗歌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诗话”的定义——参见《中国文学批评史略》(滕福海著)p169页

诗话,是一种笔记体/随笔性的诗论著作。诗话的内容主要包括记轶事、评作品、论作法、探源流(记事、评诗、论诗)等。诗

话一般不做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而常常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对具体创作问题以至艺术规律发表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

“诗话”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诗话是北宋中叶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评论形式,宋代早期的诗话以记事为主,近乎“轶事小说”。至南宋初诗话内容的学术性已经增强。后来艺术批判理论性更强的是南宋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它们是宋代最有名的三部诗话。而《沧浪诗话》是宋诗话中最有系统之作,其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歌艺术理论进入了更自觉的阶段。此外,诗话还有一种形式,是把散见于各种书籍里的诗文评论和掌故搜罗在一起的诗话汇编。如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

4、严羽的生平简介及《沧浪诗话》的简单介绍,参见课本《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p322,主要让学生自己看。

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生当宋末,隐居不仕,生卒年及其事迹无法确考。严羽自恃才高,性格豪放,一生际遇不佳,流浪江湖,现存诗中颇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之作。严羽诗集《沧浪先生吟卷》(一名《沧浪吟卷》)两卷,121题,146首。《沧浪诗话》附于诗卷后,宋末魏庆之编辑《诗人玉屑》,几乎全部收入。

《沧浪诗话》是宋诗话中最有系统之作。其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势探讨诗歌艺术理论进入了更自觉的阶段。“有系统”一方面是指结构系统: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

和《考证》五门。《诗体》主要论述中国古代诗歌风格体制演进变化的历史。《诗法》着重阐明做法和技巧方面的要求。《诗评》举例评析汉魏以来诗歌,阐明了汉魏盛唐诗为第一义的理由。《考证》是对某些诗篇的作者、分段、异文等的考辨;另一方面是指理论体系,它集中体现于其总纲《诗辨》,提出了一个贯穿全篇的主线:一个口号“以盛唐为法”,提出三个关键词:“识”——“悟”——“趣”,而构成其理论之网。

二、引导学生对课文文本进行阅读理解

1、让学生通读课文(可以朗读或者默读),弄清楚文章大意;

2、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难字、词、句;

3、在弄懂文章基本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你认为文章中重要的词语

和句子,并做上记号。

4、检查阅读结果,老师作出回应

三、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大意进行分析讲解。

师:《沧浪诗话》包括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个部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它的第一部分《诗辨》。《诗辨》是《沧浪诗话》的首篇。也是它的总纲和理论精华所在,也是严羽诗学思想的主要部分。这篇文章脉络清晰,一共有五个自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里严羽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诗歌理论思想。请你们说一说自己都找到了哪些重点字词句?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机发表意见。

文章中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妙悟”说

师: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开宗明义提出了“妙悟”的问题。这

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核心问题。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妙悟”到底是什么意思。关于“妙悟”,文章中主要是在第四段中阐释这一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第四段。

第四段:

1、先快速阅读,结合后面的解释,在弄清文本的字词句的大意的

基础上,找出这一段中的关键字词句。

2、检查阅读的结果,并作出反馈。

关键句:“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为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关键词:妙悟(板书)

关键字:悟(板书)

提问:找一找,这段中共提到几次“悟”?回答:(10次)严羽把“妙悟”看作是“诗道”的最根本的东西。从字面解释,“悟”者,觉也(见《说文》);心解也(见《声类》)。可见,“悟”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一种精深的认识和领悟。佛家就喜欢谈参禅悟道,《涅磐·无名论》曰:“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这里说的是佛家对于“道”的一种超越寻常的觉悟,即真就是对本质的认识。严羽借用“妙悟”二字,是想用来说明对“诗道”即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的精深认识和领悟。只有真正认识了诗歌的特征,掌握其特殊规律,才算得是“本色”“当行”。照严羽来看,学诗到了“妙悟”之境,掌握了诗歌的特殊规律,才可以写出好诗。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大妙悟非他,即儒家所谓左右逢源也;佛家所谓头头是道也。诗不到此,虽博极

群书,终非自得之境,其能有句皆活乎?其能无机不灵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不仅是对诗歌艺术规律的认识领悟,而且还包括对这一规律的熟练的掌握。只有“至精”才能达到“至妙”

之境。

师:严羽把“妙悟”说得很神秘,好象是“天才论”,其实,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妙悟”看作是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天生的才能。严羽借用“妙悟”二字,是要用佛家的修炼道行的道理来比喻学诗的功夫。严羽主要是借用其勤学苦练之义,来说明诗人学诗,也必须长期钻研和学习,到了一定的功夫,就可以豁然贯通,领悟诗道,掌握诗歌的艺术规律,一吟一咏,俱可成诗。胡应麟《诗薮》说:“严氏以禅喻诗,旨哉!禅则一悟之后,万法皆空,捧喝怒呵,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触天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

学道学诗,非悟不进。”这都是说,“妙悟”之“悟”,是在“学”

的基础上达到的,“学”不一定能“悟”,但是“悟”离不开“学”,所以严羽主张学诗要广,参诗要熟。那么这里就提到了学的问题。

学什么?

回答:从文中找答案,即“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终不悟也。”

师:“妙悟”的真义在于只有经过勤学苦练,才可能掌握诗歌的艺术规律;而只有掌握了诗歌的艺术规律,才可能在创作上获得成就。那么,我们来进一步看看严羽所谓的“第一义之悟”与“透彻之悟”。师:先谈谈“第一义之悟”。严羽认为必须向第一流的作家作品,

也就是所谓“上乘”的作家作品去学习,从这些作家作品那里所得之悟,才算是第一义之悟。如果选错了学习的对象,向第二第三流作家作品学习,那么,即使有悟,也只算是“第二义”的,如果等而下之,则会陷入“野狐外道”。因此,他说:“禅家者流,……曹洞下也。”严羽的意思是借大小乘禅来比喻诗有高下之别。学者应该识别高下,向“大乘”学习,方能获得第一义之悟。第一义的标准就是汉魏盛唐之诗,汉魏盛唐之中又特别标榜古诗、乐府、苏、李、李、杜。由于第一义之悟,是由学习“上乘”作家作品得来的,因此,入门就须要正。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一开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段。

第一段:

1、关键字词句。

关键句:“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关键词:以识为主(板书)

关键字:识(板书)

提问:这里的“识”是什么意思?

回答:“识”本是佛教用语,指认识、直觉和判断等精神活动的总体。

《诗辨》所谓“学诗者以识为主”的“识”是指“真识”,指能够帮助学诗者选择合适的学习对象的一种对诗的鉴别能力,这种鉴别能力要通过广鉴熟参各类诗歌而获得。

a)它是对诗的认识、判断、辨别能力,诗识。是从艺术境界、

风格上识别诗作的邪正、高下、浅深的能力;

b)识从广见熟参来,从对历代各类诗歌及其体制的比较、细

心辨识而来;

c)识得正确门径。识的结果和目的,是识别诗作的邪正、高

下、选择合适的学习对象。具体体现为识得“以汉魏晋盛

唐为师”“以盛唐为法”的学诗门径。

严羽认为:有了“真识”,就可以沿着这条正路入门而取法乎

上,就可以进而认识诗歌艺术的奥秘。

师:怎么“识”?

回答:从文本中找答案,即“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

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籍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

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之。

师:这里严羽就把“识”与“悟”的联系明确的提出来了。

师:我们再来看透彻之悟,严羽说:“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显然,这里讲的是“悟”的程度问题,也就说学诗者经过勤学苦练之后,对于诗歌的艺术规律认识和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在严羽眼中,谢灵运至盛唐诸公达到了“透彻之悟”,他说汉魏之诗“不假悟”,是对汉魏诗歌的高度推崇,在他看来,汉魏诗歌气象混沌,浑然天成,直抒胸臆,出口成诗,这些诗自然发出,不再借助于对前人作品的“妙悟”,根本不存在悟与不悟的问题,所以说“不假悟”。

总结:对文中“悟”的含义的解释说明:

总而言之,文中的“悟”是指直感式创造性的诗歌审美活动。悟是以欣赏品味好诗为基础的升华,是能够直接领会把握

诗歌艺术审美特性的一种艺术直感活动和艺术直感能力;而且

优秀的诗人还能将他对诗歌艺术特性的把握贯彻到创作实践

之中,而行成区别于一般学问家的某种“别才”(别于“以文

字、以才学为诗”“误把抄书当作诗”的书材诗料,和别于理

性的有意安排的思问之学的才学)。

1)以识(真识)辨为前提,首先分清各类诗作之真是非,然后以读具体的好诗为“悟”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悟”

也可以说是一种“识”,但这是针对好诗而拾其真味的一

种“识”——“久之自然悟之”

2)悟不等于死读书或多背书,它也不等于理性分析,它更强调熟参、讽咏、酝酿。悟不是思考、分析和研究,而是

直接的感觉和艺术的欣赏活动,是对作品特殊韵味的体会

领略

3)从结果看,悟是认识,是对诗歌艺术审美特性的直接把握同时,悟也是实践,诗人一味妙悟就可以创作出运用别

才表现别趣的佳作。

第二段:

简单概括,是讲诗之法。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体会。

第三段:

跟第二段的讲法一样,讲清大意即可。(从这段的开头就可以看出这段讲的是诗之品。)

第二课时

二、“别材”、“别趣”说

师:和“妙悟”的理论紧密联系着的就是“别材”、“别趣”之说。学诗之所以要“妙悟”,就是因为诗歌具有自己的艺术特征,写诗就要具有认识和掌握这些特征的独特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别材”、“别趣”;只有深解别材别趣之旨,才可能达到“妙悟”之境,关于“别材”、“别趣”说的问题,严羽在文中的第五段中有详细地论述,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段中,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师:如何理解“别材”、“别趣”之说呢?

别材,别趣——“别材”亦作“别才”,从字面解释,是指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才力。所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就是说学写诗要具有一种特殊的才力,这种才力,并不决定于多读些书,多有些学识。所谓“别趣”,就是说诗歌有一种特殊的趣味,这种特别的趣味,并不是来自于抽象说理。这里的“材”是对“书”(或学)而言的,“趣”是对“理”而言的。从后面他的一系列论述来看,“别材”“别趣”,和形象思维的特征有关。也就是说,“别材”是指诗歌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别趣”是指对诗歌艺术形象的一种审美感受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严羽已经朦胧的意识到诗歌的艺术特色——即形象思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艺术趣味,并且意识到这些特征和在诗歌中多用事、发议论格格不入。但是他又无法加以说明,所以只好归之于“”别材“别趣”

提问:那这里的“非关书”“非关理”是不是就表明严羽排斥“书”

和“理”呢?

回答:不是的,正相反,在严羽看来,只有多读书,多穷理,才能使“别材”“别趣”达到“极其致”的境地,如果在诗歌

中一味以学问为师,以议论说理,那是不符合诗歌的艺术

规律的,但是在不违反诗歌的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只有多

读书才能使别材获得发展,多穷理才能使别趣更加深刻,

这就进一步接触到诗歌中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问

题。表明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代替。

三、“兴趣”说

师:在第五段中,严羽除了提出了“别材”、“别趣”之说,还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论题即“兴趣”说。他虽然对“兴趣”一词未作专门的解释,但是从它的整个理论看来,“兴趣”说正是严羽美学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两次用了“兴趣”这个词,找一找,哪两处?

(回答:一次是“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

曰音节。”;另一次是谈到别材别趣时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

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

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师:①什么是“兴趣”?

回答:兴趣是指文艺作品给人们的美感,是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师:②“兴趣”从何而来?即什么样的诗才能使人产生美感?

回答:严羽对于这个问题有一段很重要的论述:“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这里,严羽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用《传灯录》中关于“羚

羊挂角”的故事,比喻诗歌意境的完美。“无迹可求”就是

要求作品有完美的意境。一首好诗,应该具有生动完整的形

象,应该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形成天衣无缝的意境。所

以在前文提到“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第二、“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所谓“透彻玲珑”,就是指

艺术境界摆脱了理障事障,能直抒胸臆,即景生情,情景交

融,不假雕琢,真实而自然。简言之,也就是要情景逼真,形象鲜明。所谓“不可凑泊”,说的是艺术真实问题。艺术

境界要反映真景物真感情,但是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

实的反映,而是经过典型化了的属于观念形态的意境。严羽

用镜花水月作比喻,就是想说明艺术境界和现实生活的这种

若即若离的关系。只有这样的艺术境界,才能唤起读者的无

限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一步丰富艺术境界的内

容,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的感受。

总结:

总之,“兴趣”说强调的是把外物形象直接触发的情致融铸于艺术形象整体之中,而产生无穷余味的诗歌艺术美学特点。

1)诗的内容:表现的是“情性”、“性致”,而非“关理”“涉

理路”“以议论为师”

2)情的来由:触物起情:诗表现的是由外物自然触发(而非理性的人为有意的安排)情思意兴;

3)情的表现:情思意兴通过比兴寄托于形象而委婉含蓄的表现得“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无穷。

三、围绕“识——悟——趣”三者的关系来探讨这篇文章的在文学理论上的影响。

提问:那么从文章中看,这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是相互割裂开来,还是紧密联系的呢?

回答:从文章中来看,严羽是把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中多处体现了这一点。如在第一段中“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

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

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籍观之,如今人之治

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之。”这里就

提到,只有在识的基础上,才能悟。再如后面的谈到如何才能

悟时,他又提到首先要“熟参”,这里又把识与悟联系了起来。

对于趣,在识的基础上通过悟,才能体会到趣,才能有别材,

别趣。由此可见,由识到悟到趣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他们

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识”,不能“真识”,就不能“悟”,那

就更谈不上“趣”了。

四、在第五段中,还有一个关键句——“以盛唐为法”

解释说明:为什么要“以盛唐为法”?

作者前面讲了这么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要“以盛唐为法”,可见严羽对盛唐诗人的推崇。从文章中找一找严羽推崇

盛唐诗歌的语句。

第一段:“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第三段:“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

第四段:“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结合文中的诗句来进行原因分析:

在“以识为主”中,提出要以盛唐为师。严羽评价诗歌的最高标准是“入神”,汉、魏、晋与盛唐诗歌都有这种特

点。从文中来看,他最推崇的是李、杜二人的诗,从“妙悟”

来看,汉、魏、晋与盛唐都是第一悟,但汉、魏、晋的不假

悟无迹可求,即无法学习,而盛唐之透彻之悟是可以学习的,

所以,要能“识”,要能“悟”,要体会“趣”,就要“以盛

唐为法”。

高考语文阅读 《沧浪诗话·诗辨》(节选)严羽 阅读理解及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沧浪诗话·诗辨》(节选)严羽阅读理解及答案 七)、阅读下文,回答1—4题。(11分) 沧浪诗话·诗辨(节选) 严羽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

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语,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①,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兹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中喻为旁门左道。 1.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2分) 2.本文批评了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现象,认为诗 歌创作应该像盛唐诗歌那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力求做到(3分) 3.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不解和困惑。 B.宋代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有所改变,使

严羽《沧浪诗话》

严羽《沧浪诗话》 严羽《沧浪诗话》一诗辨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词,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王文辉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 王文辉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 450046) 摘要:严羽的诗学思想主要见于《沧浪诗话》等,《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它改变了北宋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以记述诗人创作轶事为主要内容和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独创的批评观点,其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同时它也是历代诗话中最富有理论性和体系性的论诗著作之一。 钱钟书《谈艺录》评价严羽的诗学成就说“沧浪别开生面,如骊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独觉,在学诗时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诗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韵,不仅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并以诗成有神,言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他人不过较诗于禅。沧浪遂欲通禅于诗。” 关键字: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妙悟说;别材;别趣 Introduction to Yan Yu "zhen blue waves" Wang Wenhui (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 450046) Abstract: Instrument qing, yanyu, word and word Dan hill, is the author of poems "song blue waves roll" and poetics "zhen blue waves". Yanyu's poetics thoughts mainly in the surging wave zhen, etc., the surging wave zhen zhen song dynast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oetics, it change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ince ouyang xiu "June 1 zhen zhen works on

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 一、严羽的生平 严羽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字仪卿,一字丹邱,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未详,约活动于宋宁宗(公元1195—1224)、理宗(1225—1264)统治期间。他一生未曾应举入仕,长年隐居乡里,养成了清高自许、不喜随俗的性格。在他生活的后期,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出游。两次出游中间,在家乡结识了老诗人戴复古,成为忘年之交,有过一段朋辈三五相聚一起诗酒酬唱、切磋学艺的快活日子,传为诗坛佳话。其他行踪,则难以考定。所作诗篇,留存下来的共一百四十六首,另词二首,编为《沧浪先生吟卷》二卷行世,有明清多种刻本,以近人张钧衡辑刊的《适园丛书》本收录较为齐备。 二、《沧浪诗话》 严羽的诗歌理论,集中在他所撰写的《沧浪诗话》里。他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以“以禅喻诗”而闻名,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涉及到诗歌美学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曾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绘画等艺术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沧浪诗话》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诗辨”是全书的理论核心,系统展现了严羽诗论的基本观点;“诗体”讲述历代诗歌体制、流派;“诗法”谈诗歌创作技巧和注意事项;“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与风格,也涉及一些诗论内容;“考证”是对诗人行迹或作品的考

证与辨析。五大部兼顾到了诗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相辅相成,节否紧凑,故其体系性在宋代诸多诗话中是最为完善的。此外书尾还附有《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一文,对《沧浪诗话》的主旨作了扼要的说明和补充,一般视为作者自序。 1.“别材”、“别趣”说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歎之音,有所歉焉。”——《诗辨之五》所謂“別材”,是從創作主體上講的,而這種詩人的特別才能主要地便體現在“妙悟”上,因而,他以韓愈、孟浩然相較以說明妙悟不同于學力,事實上便是“詩有別材,非關書也”的一個注腳。 所謂“別趣”,是就詩歌的審美特徵而講的,這種特別的“趣”便是“興趣”,便是“尚意興而理在其中”、“興致”,而不是有些宋詩裏充斥著的道理、性理。 首先,“别材、别趣”强调的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色的艺术规律。在诗歌创作上,严羽反对过分依赖书本、才学,反对一味说理,这是针对宋代“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当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是对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思想的发展。

严羽《沧浪诗话》原文和译文片段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片段 原文: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参考译文: 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达不到的。可是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 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对这个问题作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哪里是不下工夫,却终究不如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们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旨何在。他们的末流更严重,叫噪怒张,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一次厄运,可说是诗的不幸了。 那么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吗? 回答说,有可取的,我取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罢了。本朝初期的诗还在沿袭唐人:王禹偁学白居易,杨亿、刘筠学李商隐,盛度学韦应物,欧阳修学韩愈古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诗风。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变了。黄庭坚在字句上更下了很深的工夫,他那套诗法后来很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等人,唯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又稍稍接近清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大多仿效这

高考模拟作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稍有知识则自知浅陋,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严羽所说的“节”,就是学诗的“阶段”,三节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识好恶”是指不懂得作诗之法,不能区分诗歌的好与坏、优与劣;“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是指作诗多而泛滥。因为无法度、无规矩,故而无所顾忌,不知敬畏,作品虽多,却大都是粗制滥造。第二阶段,“识羞愧”可以理解为“懂得敬畏”“明白了作诗之法”;“生畏缩”即不敢随意作诗,“成之极难”意思是写出符合标准的好诗很难。学诗者已认识到以前的仓促与鲁莽,对诗歌产生“敬畏之心”,于是“始生畏缩”,逐渐懂得原来诗歌并不是这么简单,但因为心中畏惧,反而写不出好诗。第三阶段,“透彻”是指对事情、情况、道理等理解或表达得详尽而深入,本阶段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就

不会滥写乱写,能在慎重之下追求诗歌创作的质量,最终信手拈来,也能创作高品质的诗歌。总而言之,严羽的评论可以概括为:第一阶段只求数量,佳作甚少;第二阶段,因顾及到作品的质量,很少创作;第三个阶段的诗人,在经过不断地积累学识,磨砺自己的写作技能之后,对诗歌的体悟会逐渐达到“透彻”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境”,此阶段创作出来的诗歌都透着诗法、诗味、诗趣。题目要求根据严羽《沧浪诗话》“三节”这一“本事”能够拓展开去,思考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启示”,譬如由学诗联想到做人、交友、处事、为学、治国等。写作时,首先应该“就事论事”。结合历代诗人诗作谈严羽诗论所展示的三个阶段,也可以由诗歌(或者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的层进式特点,作深入思考,分析探讨特定的文学现象。能确切对“本事”作证明与推演。然后,再“由此及彼”地进行多方面思考,如谈人生成长、人(国)际交往、处理事务的阶段性等,体现严羽诗论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带来的启示。如谈自己的学习,可谈我们在初期需要不断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不要让自己腹中空空。但是,当我们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有能力独立学习或创作时,就不能满足于模仿,而是要开始转变思路,积极思考。若我们思考多了,相信终有一天,自会领悟学习的窍门。 立意: (1)做足积累才有创新的资本; (2)起于模仿,立于原创,终于顿悟; (3)独立自主才是民族富强复兴之路。

近二十年《沧浪诗话》研究综述(3)

近二十年《沧浪诗话》研究综述 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典籍,格局庞大而具有体系性,坐落于诗歌艺术美学之上,侧重于讨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性,并提出了行之有效、具体全面的作诗方法。严羽构建起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并把诗歌的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最终走向“诗而入神”最高审美境界。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辩》中谈及创作论,指出了诗歌创作的原则与要领。《沧浪诗话》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经典,不少学者都针对其开展过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理论。 一、著作意义及影响方面 朱志荣(2009) 指出《沧浪诗话》的问世,带来了中国诗歌理论的历史性转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彭立勋(2015)认为要了解中国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特色,需要对《沧浪诗话》的审美心理学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和辨析。 占青青(2017)指出与诗论《沧浪诗话》比较,严羽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与理论的脱节饱受人们诟病,受学术界关注度较低。但作为创作实践,这些诗作可以让后人更全面了解严羽及《沧浪诗话》的创作内涵,特别是对“兴趣说”与严羽审美的矛盾、过度依赖模仿型创作及《沧浪诗话》的写作意图三个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伟(2018)指出严羽的《沧浪诗话》通常被视为宋代诗学批评的代表性著作,但此书亦可被视为诗歌教育的教材。严羽具有为学诗者写作的主观意识。此书核心观点集中于《诗辨》篇,但严羽花了更多细致的工夫来写作看起来更像是技法手册的条目,很可能是为了给学诗者提供具体实用的作诗技巧。宋元时期《沧浪诗话》首先在通俗诗学领域 (如杨载《诗法家数》) 中得以接受和流行,客观上说明其创作确有为学诗者考量的成分。严羽诗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沧浪诗话》扭转晚宋诗坛的不良风气,且树立新风。 (2018)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般的悟、禅宗之悟和妙悟的分析,对妙悟的基本概念做出阐释,接着对兴趣说做分析,从而揭示出“妙悟”“诗而入神”的审美境界,以及其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宋代诗学著作的代表,提出了诸如如“妙悟”、“熟参”“取法乎上”等理论术语,对古代诗话、词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萌发了分体、辨体的意识,尊体、破体、辨体是《沧浪诗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本色”及“以盛唐为范”等内容,本文试对其进行一番探析。 关键词:《沧浪诗话》;文体;辨体;诗辨 作者简介:孟开元(1991.5-),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人,四川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宋人论辨文体,渊源已久,自梁任�P的《文章缘起》始,溯古诗之源流,辨别各类文体,并通过辨别诗体来推崇其诗学主张,这种做法,一直是诗坛上的常见现象。 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辨别先秦以来各类诗体十二体。粗浅的概括了各类文体之别,严羽也不例外,在《沧浪诗话》中专列《诗体》一章分为以时而论、以人而论、以有韵无韵而论、以风尚而论的标准将文体分为,建安体、正始体、太康体、谢体、徐庾体,王杨卢骆体少陵体,有全篇双声叠韵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等各类文体。其后又说:“今人作诗;差人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市嫌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这里所说的“家数”正是各种文体,他认为“家数”之分而后才知知优劣之别。以上这些辨体的方式和做法体现了严羽清晰的辨体观念与辨体意识。 一、“辨体”的含义 在宋代一直就有“文章以体制为先”[1]的说法,至于何谓“辨体”,《文体明辨》徐师曾认为,“辨体”是随着文章学的发展,而发生的:“盖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故类愈增。(《文体明辨自序》)”[2]明人徐师曾认为,辨体即“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作品的辨析,溯清各类文体、风格、体貌的分别。如果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来观照《沧浪诗话》中《诗辨》、《诗体》两篇,我们会发现严羽的辨体观念如下: (一)以诗为“本色” 《诗经》作为五经之冠,六艺之首,诗体是最经典的文体,论及“诗”体,严羽从最重要、经典的文体入手,他提到,“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须是本色,须是当行。”那如何才算是本色当行呢?在《诗辨》中,严羽写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认为,诗是有“别材”、“别趣”,的,诗的功能是“吟咏性情”,所以诗歌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好的诗歌不留下人为雕琢的痕迹,这点是严羽对于“诗”体创作的特别要求。在“诗”与其他类文体的区别上,严羽认为中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古诗”风格是“雄浑悲壮”与“古文”风格是“雄深雅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体它们各有各的艺术风格,虽有一字之差,但却谬以千里。严羽从“古诗”体裁和“古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沧浪诗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破,攻三百年诗病;一是立,提出诗的宗旨、诗的作法等,这一点是作者的主要贡献。全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其核心在《诗辩》,它包含了严羽的诗歌理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答吴景仙书》),而其余部分则基本上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具体运用。 严羽主要通过他的“妙悟说”和“兴趣说”,展开了他对诗歌刨作中的作者和作品两大部分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 一 《沧浪诗话》开篇以论诗如论禅而引出其“妙悟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诗辩》之四) 此段话之核心,在于指出诗歌之道在于“妙悟”,严羽的“悟”是一种自然的审美直觉思维,而“妙悟”就是这一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严羽认为诗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悟”,它与个人学历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可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但要是没有“悟”,他永远也当不了一个诗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当一个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他要摆脱现实世界的形象束缚,摆脱抽象思维的羁绊,来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情感切入对象,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在瞬间融合为一体,直接去体悟、把握对象,从而洞见世界、人生的意义。因为这种创作主体感情的表达很难以用日常的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严羽借用了禅家语言“妙悟”来笼统概述之。 但是“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思维,虽然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要进入“妙悟”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严羽在讲了“妙悟”之后,紧接着讲“学诗者以识为主”(《诗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诗评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二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四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五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六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七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 八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十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十一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二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三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十四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十五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十六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十八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薛逄最浅俗。 十九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二一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二二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沈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二三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师。 二四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於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二五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学者於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二六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二七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 二八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二九玉川之恠,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三十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三一《楚词》,惟屈、宋诸篇当读之外,惟贾谊《怀长沙》、淮南王《招隐》、严夫子《哀时命》宜熟读,此外亦不必也。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之一,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严羽在其晚年整理自己的文论经验和心得得出的一部关于诗歌创作的探讨和指导性文艺理论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诗歌创作的规律有重大的影响。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给予了对于古诗体裁的细致分类,分类的标准主要包括诗的音律韵脚等特征,使得诗的形态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习和创作。 一、绝句 绝句是一种四行、每行五七言的古典诗歌形式,其行数较少,长度较短,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紧凑有力。绝句通常以字数和字调划分,可以分为平水韵绝句和四声调绝句两大类。 其中,平水韵绝句的韵脚结构为aabb,其中a和b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韵母,使得诗歌韵脚清晰、明了。四声调绝句则是指每行各有九个字,每个字都有四声调的限制,使得诗歌的音律更加规范,统一。 二、律诗 律诗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是在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的基础上,加上了标准的音律和韵脚规则,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工整。律诗制度规定了诗歌的节奏、韵脚和平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 律诗的分类主要包括七绝、七律、五绝和五律四种形式。七绝即每行七个字,可以包括两种韵母;七律也是每行七个字,但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第五个字必须要押韵;五绝和五律则分别是每行五个字和每行五个字,押韵以a、b、a、b、a的模式为主。 三、古体诗 古体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征是在长度、音律和韵脚等方面具备严格的规范和限制,以求达到最高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 古体诗可以分为风、雅、赋、颂四大类别,其中风是指那些描写自然和社会风俗的诗歌形式,雅是指那些描写美好、优美的诗歌形式,赋是指那些赞颂或描述个人、事物或事件的诗歌形式,颂是指那些赞美皇帝以及各种事物褒扬人物的诗歌形式。 四、曲词

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

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 1.第一义说的含义 严羽认为对诗家三昧的领会,各人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有水平高下之区分,因而悟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的不同。诗家之悟是与学习前人作品有关系的,前人作品则又有第一义与第二义之别,第一义之作是指那些艺术水平最高、体现诗歌的美学特征最为突出的优秀作品,第二义之作是指那些总体水平不错,但有明显毛病,不堪为学者之榜样,故非学诗之正门大道。 由第一义之作悟入,称为第一义之悟;由第二义之作悟入,则称为第二义之悟。由第一义悟入,可以达到透彻之悟,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义之悟与透彻之悟是一致的。但是第一义之悟也可以是一知半解之悟,这是和学诗者本人的悟性有密切关系的。不过,由第一义悟入即使达不到透彻之悟,终究比第二义之悟要好,不会走入邪门歪道,“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如果从第二义悟入,则因为“路头一差”,就要“愈骛愈远”,不但达不到透彻之悟,甚至连一知半解之悟也不ー定能达到,可能会变成“野狐外道”。 2.第一义说的重要性 严羽的“第一义”是指优秀诗歌的客观标准,“悟”是艺术思维的领悟能力,“悟”的对象是“第一义”的诗歌。严羽强调第一义之悟的重要性,对诗歌艺术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要靠认真学习优秀诗人作品来培养,必须“熟参”第一义之作,方能有“真识”。 因此初学诗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不

从第一义悟入,就会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乃至“愈骛愈远”,如能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则“久之自然悟入”,这称为“直截根源”,也就是“顿门”。这样的悟才是“透彻之悟”,而不是“一知半解之悟”。所以,严羽的诗禅说比他以前各家之诗禅说,是大大地高出一头的,在理论上也都要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严羽是元代文学家,他所著的《沧浪诗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史上最重要的名 著之一。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评论,对诗歌的各 种体裁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探讨严羽对诗歌的体裁分类,以及《沧浪诗话》对于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研究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于诗歌体裁的分类。在他的分类体系中,严羽 将诗歌分为了四大类:古体诗、律体诗、绮体诗和词。古体诗是指古代五言诗和七言诗, 律体诗则是指律诗、律绝句和绝句,绮体诗则是指繁体诗或称肯定体诗。最后一类词则是 指词牌体诗。 在这四大类诗体中,古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包括了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它是指每句诗都由五个字组成的诗歌形式。而七言诗则是 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相比于五言诗,七言诗更显庄重和沉稳。在《沧浪诗话》中,严羽 对古体诗的结构、韵律、用词、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丰富了后人对 于古体诗的认识,成为中国古代古体诗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律体诗是另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律体诗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律诗、律绝句和绝句都是律体诗的具体形式,它们在结构和格律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严羽的《沧浪诗话》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律体诗的鉴赏 和研究资料,对于中国古代律体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绮体诗是较为独特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绮体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于绮体诗 的研究和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一类词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一种由音乐伴奏的诗歌,它能 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抒发诗人的心情。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词的历史渊源和 发展轨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词的研究与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沧浪诗话》中对于诗歌的体裁分类和研究都相当细致和全面,严羽的研究成果为后 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沧浪诗话》对于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研究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为后人提供了丰 富的诗歌分类和研究资料,为后人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在一定 程度上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承提供了范本和指导,对于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通过《沧浪诗话》对于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分类和研究,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 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兴趣说”、“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作者:吴昊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沧浪诗话》是宋代一部体系严密、思想深刻的诗歌理论著作。它强调诗歌的审美艺术性,“兴趣说”是《诗话》批评鉴赏论的核心,“妙悟说”则是诗歌创作论的基础。严羽以“兴趣”为本体、以“妙悟”为方法所构建的诗学体系,对中国古典诗学批判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兴趣;妙悟;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07-02 一、本体论:“兴趣说” 严羽从盛唐的诗坛气象总结出作诗的审美旨趣——兴趣。所谓兴,是指感情的兴发。 钟嵘指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①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兴寄”说。 叶嘉莹将“兴”概念概括为:“‘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感发兴起的意思,就是由外面的景物引起你内心之中的一种兴发感动。” 所谓趣,则是审美主体在外物中体会到的美感。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似乎是看到了盛唐诗基调昂扬而又快意自适的美感特征。兴趣就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自然、超功利、审美的艺术旨趣。②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③从严羽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他首先规定了诗歌的本质,即“吟咏情性”。“吟咏情性”并非是严羽首创,其最早见于《毛诗序》,但那时“吟咏情性”并未和诗歌发生联系。 直至严羽,将“吟咏情性”与诗歌境界“兴趣”结合在一起,“情性”可看作是“兴趣”达成的基础。诗歌中既有情感,又是真“情性”的表达,自然会充满“兴趣”,只是“兴趣”的体会,需读者反复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真味”。 其次,在“吟咏情性”的指导下,实现诗歌的“兴趣”。“羚羊挂角”本是佛家语,严羽借用佛家语,意指诗歌作成所达到的一种“无迹可求”的状态。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诗体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五言起於李陵、苏武(或云枚乘),七言起於汉武《柏梁》,四言起於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於汉司农谷永,三言起於晋夏侯湛,九言起於高贵乡公。 二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黄初体(魏年号,与建安相接,其体一也)、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之诗)、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南北朝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本朝体(通前后而言之)、元祐体(苏、黄、陈诸公)、江西宗派体(山谷为之宗)。 三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李陵、苏武也)、曹、刘体(子建、公干也)、陶体(渊明也)、谢体(灵运也)、徐、庾体(徐陵、庾信也),沈、宋体(佺期、之问也—)、陈拾遗体(陈子昂也)、王杨、卢、骆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张曲江体(始兴文献公九龄也)、少陵体、太白体、高达夫体(高常侍适也)、孟浩然体、岑嘉州体(岑参也)、王右丞体(王维也)、韦苏州体(韦应物也)、韩昌黎体、柳子厚体、韦、柳体(苏州与仪曹合言之)、李长吉体、李商隐体(即西昆体也)、卢仝体、白乐天体、元、白体(微之、乐天,其体一也)、杜牧之体、张藉、王建体(谓乐府之体同也)、贾浪仙体、孟东野体、杜荀鹤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后山本学杜,其语似之者但数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则本其自体耳)、王荆公体(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邵康节体、陈简齐体(陈去非与义也。亦江西之派而小异)、杨诚斋体(其初学半山、后山,最后亦学绝句於唐人。

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论点

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论点 一、严羽 字丹丘,一字仪卿,福建邵武人,自号沧浪逋客。他本是一个有雄心壮志、有理想抱负的人,也非常关心处在民族危亡之秋的南宋社会现实,只是在当时那种是非颠倒、腐朽黑暗的社会条件下,不愿和污浊同流,不得不避世隐居。 二、《沧浪诗话》的主要论点 1.论“别材”、”别趣” “别材”、“别趣”说,是针对宋诗的弊病而提出来的,是严羽整个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1)“别材”之“材”,与“才”通,即是“才能”之意,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2)“别趣”,是将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了成为诗歌的。 (3)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他最佩服的盛唐诗人之所以不可及,就在于他们“惟在兴趣”。对“兴趣”的确切解释,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三种说法: ①兴趣,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侧重趣; ②兴致,说“近代诸公”“多务使事,不问兴致”,侧每兴; ③意兴,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侧便意象(意)。 (4)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

意境。严羽对这种意境艺术特征的描绘即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2.论“妙悟” (1)诗歌是以“兴趣”为其特点的,而“兴趣”是不能靠知识学问来获得的,它要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而严羽则是“借禅以为喻”,以“定诗之宗旨”,其所谓“妙悟”是针对“兴趣”而说的。 (2)严羽认为对于诗家来说,妙悟是高于一切的,因为艺术家必须懂得艺术的特殊规律,诗人必须深谙诗家之三昧,所以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3)以禅喻诗,讲究悟入。严羽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相比,有明显的历史继承关系,但也有较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严羽的诗禅说是非常明确、非常自觉地从反对“江西诗病”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为了说明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他所说的悟与江西诗派的悟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他“妙悟”的对象是诗歌艺术特有的、和一般非文学文章不同的“兴趣”。 ②严羽诗禅说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分别阐述了“识”、“第一义”、“领门”、“透彻之悟”、“镜花水月”等五个互相联系、又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 3.论“以盛唐为法” (1)严羽重在兴趣,以妙悟言诗,其最终落脚点是在“以盛唐

《沧浪诗话》【宋】严羽著

《沧浪诗话》【宋】严羽著 一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二 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 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四 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五 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六 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七 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 八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 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十一 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二 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沖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三 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十四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十五 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十六 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 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十八 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薛逄最浅俗。 十九 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