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损害控制

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损害控制

一、定义

多发伤:美国学者1971年制定了简明损伤评分系统(AIS),将人体分成头颈、面、胸、腹与盆腔、四肢与骨盆、体表六部分,任何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损伤被称为多部位损伤或多发性损伤,又简称多发伤。

严重多发伤:有关严重多发伤的定义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AO认为严重

)≥17分。

多发伤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

90

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是指在严重多发性损伤中,骨与关节损≥16分。临床主要有二种形式,分别为:1.单纯多发骨与关节损伤,伤的ISS

90

不伴有颅脑或内脏伤。2. 骨与关节损伤并颅脑或胸腹内脏损伤。伤情特点1.伤情严重 2.伤情复杂3.并发症多,最常发生创伤性出血性休克,其次为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困难综合征(ARDS)及脂肪栓塞等并发症。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有学者发现,许多严重创伤病人在手术中表现出了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导致术中、术后特别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迫使人们在对严重创伤病人救治中,放弃传统的早期确定性手术观念,转向采取一些临时性、简单救命手术和ICU复苏,其结果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反而大大降低。为此,1993年美国腹部外科医生Rotondo首先提出损害控制理念,目的是打破失血性休克导致的死亡三角(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障碍),在不可逆级段发生前简化复苏手术,停止复杂手术,进入ICU恢复至生理状况允许后才作最终手术。由于这一理论有效地提高了严重损伤的救治率,从而迅速地被泌尿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和骨科等接受,使损害控制外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三,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

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急救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救治两个阶段,从内容上包括基本创伤生命支持(BTLS)、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及确定性处理(DC)三个过程。院内救治内容主要是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和确定性处理。创伤后1h的黄金时间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这也就是所谓的“黄金一小时”。有学者提出“新的黄金一小时”概念,指的是患者出现生理极限即体温不升、酸中毒、凝血障碍三联征之前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对严重多发伤进行阶段性修复:首先控制出血及简单外固定;其次在ICU以避免或进一步纠正三联征;最后再进行确定性处理。

第一个优先要做的就是复苏,确保所有生命器官都有充足的灌注和供氧。复苏后如果有使最终手术不可能马上做的特殊情况,就适用损害控制的概念。控

制出血和污染、冲洗、包扎、暂时关闭创口或腹腔,以及在重症监护病房(1CU)稳定生理系统,6~12小时后再进行最终手术。

最终固定需要等待,比较好的选择是暂时用外固定器固定,在损伤后第5和第10天之间,有一个免疫观察期,也可以比较安全地按计划进行长骨骨干和关节骨折的最终手术;过度炎症期之后进入免疫抑制期,历时大约2周,因此,二期重建手术就能安排在损伤后的第3个星期进行。

四,特殊情况下骨折的处理

(1)骨盆环挤压或断裂引起的大出血除了积极恢复液体容量以外,这些病人还需要立即复位,并用外固定器或骨盆加压钳(C钳)固定骨盆环。如血液动力学反应良好,即可完成诊断性检查,分期手术做骨盆重建。但是,如果病人的情况仍然不稳定,须行急诊剖腹止血。

(2)严重脑外伤病人骨折的早期固定骨折做早期固定便于护理,减少疼痛刺激,减少对镇静和止痛剂的需求。但是复杂、费时的骨折重建手术应当推迟到第5至第7天,那时候正处在损伤之后的免疫观察期。

(3) 骨关节严重多发伤合并胸部损伤胸部没有明显损伤、ISS分别少于25分的患者,推荐做股骨一期髓内钉固定。如果ISS超过40分,应当使用外固定器。当ISS值在这些界限之内,尤其是软组织需要清创、筋膜切开,或积极控制出血时,接骨板固定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办法。

(4)保肢与截肢在多发性损伤,保肢措施大多没有指征,因为手术性质本身增加了全身的炎症负荷。如有指征做保肢尝试,要有分期手术的概念,早期清创、重建血运、筋膜切开、固定骨折,然后在“观察期间”重复清创和早期软组织重建手术。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总之,由于严重多发伤涉及到多个系统和组织器官,是全身性疾病,最佳处理对策就是采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及时救治。实践证明设立创伤中心和建立创伤急救体系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创伤综合救治的条件,使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设备和人才资源,按有秩序的方式进行创伤救治或复苏,保证了救治医疗质量。损害控制外科理念在我国也开始被接受,并不断有成功救治病例报告。但是如何选择病人、损害控制的时机和方法、确定性手术的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等一些列问题上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发表时间:2008-10-23 发表者:赵森 (访问人次:1232)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多发伤是可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在损伤程度、抢救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都有其特殊性。随着全球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局部战争的增多,对于多发伤的救治和处理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目前急救创伤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多发伤的概念 多发伤(Multiple injury)是单一创伤因素造成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且至少1个部位威胁生命,多发伤不是各部位创伤的简单叠加,而是伤情彼此掩盖、有互相作用的症候群。多发伤是与单发伤(Isolated injury)相对而言,单一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不应称作为“多发伤”。多发伤还应与复合伤区别,复合伤(Combined injury)是指由于2种或2种以上致伤因素所造成的损伤。如核爆炸所致的放射性复合伤、烧冲复合伤等。 多发伤的临床特征 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当机体损伤后,由于局部坏死组织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会使机体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IL-1、IL-6、IL-4、PGE2、IL-10和TNFa等),而这些炎症介质引发的机体免疫反应会加重机体组织的进一步损伤[1]。Moore等[2]报道指出早期给予多发伤病人大剂量地输血也可能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另外,已有报道指出[3,4],多发伤病人早期行髓内钉固定引起的肺部并发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ARDS),会加剧炎症反应,增加机体组织损伤的可能。根据多发伤病人这种失控性的全身炎症反应,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 t Physicians , 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SCCM)提出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对于SIRS的诊断必须要在各种严重创伤、烧伤、缺氧及再灌注损伤等非感染与感染因素中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才能成立[5]。SIRS的诊断标准为[6, 7]:体温> 3 8 °C或< 36 °C时,心率> 90次/ min ,呼吸急促(室温下,呼吸频率> 20呼吸/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4.3 kPa),白细胞计数> 12 000/mm3或< 4000/mm5或>10%中性粒细胞。在全身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s , PMNL)发挥着重要作用。体内循环中的PMNL可在局部诱导炎症介质聚集,释放蛋白酶和产生活性氧物种,并能杀死病原体。而老化的PMNL可

骨科创伤急救处理及原则

创伤骨科急救处理及原则 创伤患者的现场及急诊检查 呼吸状况——恢复通气道 血压及脉搏——心肺复苏及休克处理 神志及瞳孔状况——颅脑损伤的处理 颈部活动及胸腰部状况——截瘫与四瘫 骨盆状况——失血性休克 神经系统检查——瘫痪与神经损伤 肢体血运状况——血运障碍 创伤骨科的现场急救原则 包扎——可利用包扎材料 止血——严格止血原则 固定——非治疗性固定 转运——保证病情平稳 一、多发伤 临床特征 1、伤情重 多系统、多器官;早期低氧血症>90%;呼吸困难型 隐蔽型 2、休克多:>50% 严重创伤刺激;急性大出血;心泵效率;胸、腹→ 67% ;休克后1h内救治——死亡率0%;>8h内救治——死亡率>75%

3、易漏诊 损伤部位多;明显、隐蔽同在;开放、闭合并存;伤员不能如实诉述伤情;检查者思维定势,检查不细 4、处理顺序矛盾 多发伤动态过程、多科损伤、约50%需手术;局部整体、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矛盾;抓住危及生命要害;先急后缓,先重后轻;胸→腹→颅→四肢 二、四肢骨折 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病因。1、直接暴力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收缩使肢体远处发生骨折;3、积累性劳损骨折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骨折急救。1、抢救休克;2、包扎伤口;3、妥善固定; 4、迅速转运; 5、院内诊治 急救处置。抢救生命、保护患肢、防止组织再损伤和再污染。首先应抢救伤员的生命,对疑有骨折的伤员均应按骨折急救处置,一切动作要求谨慎、稳妥和轻柔。 骨折伤员的伤情判断 根据:伤员的外伤史、生命体征变化、受伤部位,简单而迅速地做出伤情判断 初步复苏措施 根据伤员的重要体征变化采取相应的复苏措施。 伤员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就地实施心肺复苏术。 伤员休克,抗休克进行液体复苏。

三基 外科各论 五、骨科疾病+自测题+答案

五、骨科疾病 1.试述骨折的定义及局部表现。 骨折即骨的完整性被破坏或连续性中断。 骨折的局部表现可分为两类: (1)骨折的特有体征:①畸形。②异常活动。③骨擦音或骨擦感。 (2)骨折的其他表现:①局部疼痛与压痛。②局部肿胀与淤斑。③功能障碍。 2.骨折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骨折的急救措施主要有: (1)一般处理:首先抢救生命,抢救休克。 (2)包扎创口:用绷带压迫包扎止血或止血带止血。 (3)妥善固定:就是用妥善方法将骨折的肢体固定,常用各种夹板,或牵引。固定伤肢时注意防止造成压迫。 (4)迅速转运:尽快地送往最近的医院。 3.骨折急救固定的目的是什么? (1)避免骨折端在搬运时移动而更多地损伤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同时防止骨折继续移位。 (2)骨折固定后即可止痛,有利于防止休克及减轻肿胀。 (3)便于转运。 4.治疗骨折的原则有哪些? 1、复位:是指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2、固定: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3、功能锻炼:是指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并促进骨折愈合。 5.开放性关节创伤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开放性关节创伤的处理原则与开放性骨折基本相同,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关节感染和恢复关节功能。一般损伤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和效果也不一样。可分为三度处理: 第一度:锐器刺破关节囊,伤口较少,关节软骨和骨骼无损伤时无需切开关节。伤口行清创缝合后,在关节腔内注人抗生素,并固定伤肢。 第二度:软组织损伤较广泛,关节软骨及骨骼部分破坏,伤口内有异物。应扩大关节囊切口,充分冲洗,彻底清创。大骨折片应复位及固定。关节囊和韧带保留,并修复。必要时关节腔内置放引流管持续灌洗引流,24小时后拆除。 第三度:软组织损伤广泛,韧带断裂,关节软骨、骨骼严重损伤,异物存留,或合并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等。经彻底清创后,可敞开伤口,用灭菌敷料湿敷,3—5天后可行延期缝合。如有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亦可行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关节损伤破坏严重,关节功能无恢复可能时,可行关节一期融合术。 6.骨折的并发症有哪些? (1)早期并发症:①休克。②脂肪栓塞综合征。③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cialCompartmentSyndrome)。④重要内脏器官如肝、脾、肺、膀胱、尿道、直肠等损伤。⑤重要血管如动、静脉,胫后动、静脉,肱动、静脉等损伤。⑥重要周围神经如腓总神经、桡神经等损伤。⑦脊髓损伤。 (2)晚期并发症:①坠积性肺炎。②压疮。③深静脉血栓形成。④感染。⑤损伤性骨化。⑥创伤性关节炎。⑦关节僵硬。⑧急性骨萎缩(acute boneatrophy,Sudeck'satrophy)。⑨缺血性骨坏死。⑩缺血性肌挛缩。 7.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至晚期,感觉消失,可无疼痛。

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损害控制

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损害控制 一、定义 多发伤:美国学者1971年制定了简明损伤评分系统(AIS),将人体分成头颈、面、胸、腹与盆腔、四肢与骨盆、体表六部分,任何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损伤被称为多部位损伤或多发性损伤,又简称多发伤。 严重多发伤:有关严重多发伤的定义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AO认为严重 )≥17分。 多发伤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 90 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是指在严重多发性损伤中,骨与关节损≥16分。临床主要有二种形式,分别为:1.单纯多发骨与关节损伤,伤的ISS 90 不伴有颅脑或内脏伤。2. 骨与关节损伤并颅脑或胸腹内脏损伤。伤情特点1.伤情严重 2.伤情复杂3.并发症多,最常发生创伤性出血性休克,其次为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困难综合征(ARDS)及脂肪栓塞等并发症。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有学者发现,许多严重创伤病人在手术中表现出了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导致术中、术后特别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迫使人们在对严重创伤病人救治中,放弃传统的早期确定性手术观念,转向采取一些临时性、简单救命手术和ICU复苏,其结果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反而大大降低。为此,1993年美国腹部外科医生Rotondo首先提出损害控制理念,目的是打破失血性休克导致的死亡三角(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障碍),在不可逆级段发生前简化复苏手术,停止复杂手术,进入ICU恢复至生理状况允许后才作最终手术。由于这一理论有效地提高了严重损伤的救治率,从而迅速地被泌尿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和骨科等接受,使损害控制外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三,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 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急救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救治两个阶段,从内容上包括基本创伤生命支持(BTLS)、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及确定性处理(DC)三个过程。院内救治内容主要是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和确定性处理。创伤后1h的黄金时间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这也就是所谓的“黄金一小时”。有学者提出“新的黄金一小时”概念,指的是患者出现生理极限即体温不升、酸中毒、凝血障碍三联征之前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对严重多发伤进行阶段性修复:首先控制出血及简单外固定;其次在ICU以避免或进一步纠正三联征;最后再进行确定性处理。 第一个优先要做的就是复苏,确保所有生命器官都有充足的灌注和供氧。复苏后如果有使最终手术不可能马上做的特殊情况,就适用损害控制的概念。控

开放性骨折诊治指南【最新版】

开放性骨折诊治指南【最新版】 开放性骨折急诊处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应尽快进行。首先要进行伤情评估,包括创面大小、软组织损伤程度、污染程度及骨折类型等方面。对于严重伤情的患者,应进行损伤控制,如止血、骨折复位等。同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稳定血压,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在急诊处理中,应避免使用过多的消毒剂,以免对组织造成伤害。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抗生素使用 抗生素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根据创面大小、污染程度、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一般情况下,应在创伤发生后1小时内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应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清创原则

清创是开放性骨折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清创的原则是彻底清除创面污染物,保持创面的湿润和温暖,促进创面愈合。清创时应注意避免对组织造成二次伤害,如避免使用过多的消毒剂和过度清洗等。对于创面较大的患者,应进行创面缝合或皮瓣移植等手术,以促进创面愈合。 骨折稳定技术 骨折稳定技术是开放性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应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骨折稳定技术,如内固定、外固定等。内固定适用于骨折稳定,软组织损伤较轻的患者,外固定适用于骨折不稳定,软组织损伤较重的患者。在使用骨折稳定技术时,应注意避免对组织造成二次伤害,如避免过度牵拉和压迫等。 软组织重建 软组织重建是开放性骨折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应根据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重建方法,如皮瓣移植、游离组织移植等。在软组织重建中,应注意保护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避免对组织造成二次损伤。

骨科损伤控制

一、损伤控制的历史 全身严重多发损伤多发生于机动车事故、高处坠落、机器碾压损伤、严重暴力伤害、枪弹伤、战伤等。目前,创伤呈现为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严重化的趋势,以往传统严重创伤病人的救治强调“完全化”治疗,也就是一期采取决定性治疗措施,以及强调损伤脏器的一期修复,但往往忽略了病人的全身生理情况,这势必会造成病人机体更为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损伤控制学作为一种旨在控制损伤发展的进程,而不是早期针对于损伤采取决定性治疗的理念应运而生。损伤控制学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海军的术语,原义为船舶承受损伤而顺利完成使命的能力。损伤控制学的概念应用于医学最初开始于腹部外科领域,其目的是为了保全病人的生命。损伤控制学的理念适用于处于进展性酸中毒、低体温、低血容量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的病人,目的在于恢复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纠正缺氧、凝血功能紊乱、体温过低、酸中毒等。损伤控制学理念强调快速有效的止血,关闭所有空腔脏器的损伤或仅行肠道修补,暂缓其他传统或标准的重建手术直至病人病情稳定所有生理参数基本正常。 二、骨科损伤控制(DCO) 从历史上看,严重骨折损伤的治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早期完全治疗阶段(ETC),强调早期(<24小时)的决定性手术治疗, 二、"过渡阶段(INT),手术方法从早期决定性手术阶段逐渐过渡到使用外支架临时固定的阶段, 三、"骨科损伤控制阶段(DCO),强调早期(<24小时)临时固定,病情稳定后再行二期治疗。过长的手术时间容易引起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紊乱的死亡三联征,进而发生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免疫级联反应。因此,减少手术引起的二次打击,使患者从免疫打击中尽快恢复就显得十分重要。骨科损伤控制学(DCO)的概念提出于1993年,损伤控制学的理念应用于骨科的报道大致开始于7年前。

严重创伤的损伤控制手术

严重创伤的损伤控制手术 损伤控制手术是通过初始简化手术、用最简单的方法控制出血和减少污染;重症监护室纠正低温,凝血障碍和酸中毒,呼吸支持;当患者条件允许时实施腹部确定性手术。 标签:损伤控制外科;病理生理指征;死亡率 1 损伤控制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发展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或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tation,DCO)的初步概念是由Stone,Strom与Mullins于1983年提出。1983年Strom等总结了31例剖腹手术中出现凝血障碍的创伤患者,按常规行确定性手术的14例患者中仅1例能够存活,而以简单快捷的方法控制出血和消化道破裂,积极纠正凝血障碍后再行确定性手术的17例中,11例得以存活。1993年Rotondo等提出来DCS的理念,认为创伤早期施行简单快捷的外科手术进行损伤控制,可以挽救原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并提出了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选择DCS仅限于控制大出血或破裂脏器的处理,避免长时间的复杂手术超出患者生理潜能极限,以最大限度的保存机体的生理机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提高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2 DCS的病理生理基础 严重多发伤患者送到急诊时其生理功能几乎耗竭,由于存在严重的内环境紊乱,易合并体温低、凝血功能障碍和酸碱失衡,即”死亡三联征”。包括:①低体温:开腹手术时热量的散失是低体温的重要原因,失血、失液,加之机体产热功能损害,严重创伤患者中心体温明显降低。低体温会导致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氧释放量减少;心律失常、心搏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并且抑制凝血酶活性导致凝血障碍;②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引起凝血酶、血小板量功能障碍;创伤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粘稠度、血细胞比容增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大量输血、补液引起的血液稀释又进一步加重了凝血障碍;③代谢性酸中毒:大出血、大量失液等导致低血容量休克,引起组织持续性低灌注,组织缺氧造成乳酸堆积,导致酸中毒。低温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而酸中毒又导致凝血障碍,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甚至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使生理潜能严重受损。 3 实施DCS的指征 大多数多发伤可按常规手术方式处理,并不需要采取DCS-复苏-计划再手术模式处理。只有少数伤员生理潜能临近或已达到极限,必须采取DCS处理模式。准确掌握DCS的指征十分重要,但也很困难,一般认为应在术前或手术开始15min内就决定是否实施DCS。通常的判断标准是以创伤类型和创伤程度为主,并以生理参数为辅,如胰十二指肠损伤、严重肝外伤等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腹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外科文献中出现了一新的名词即“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损伤控制外科主要是指针对那些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在一开始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 一、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 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Ⅱ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其实这就是损伤控制理念的雏形。但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I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多数学者主张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10多年过去了,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惊奇地发现,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 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纠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Stone提出“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1993年Rotondo等和Brenneman等分别报告了应用DCS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成功经验,合DCS理论基础初步形成。随着更多学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使DCS理论不断成熟完善。DCS是指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旨在避免由于严重创伤病人生理潜能的耗竭、避免“死亡三联征(体温不升、酸中毒和凝血障碍)the deadly triad of hypothermia, acidosis, and coagulopathy” 出现,损伤的因素相互促进,而成为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其目的在于有效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二、 DCS的理论基础 严重多发伤对全身各系统功能产生严重损害,特别对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当病人送到急诊时其生理功能几乎耗竭,由于存在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多表现为“死亡三联征”(the deadly triad of hypothermia, metabolic acidosis and coagulopathy)包括:(1)体温不升:由于失血、大量液体复苏,体腔暴露使热量丢失增加,加之产热功能损害,严重创伤患者中心温度明显降低。低体温会导致心律失常、心搏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并且抑制凝血激活途径导致凝血障碍;低温还可抑制免疫监视系统功能。(2)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引起凝血酶、血小板量减少和功能损害,凝血因子V、Ⅷ 合成减少;纤溶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大量增加;大量液体复苏引起的血液稀释又进一步加重了凝血障碍。(3)代谢性酸中毒:持续低灌注状态下细胞能量代谢由需氧代谢转换为乏氧代谢,导致体内乳酸堆积;升压药物及低温所致心功能不全进一步加重酸中毒;而酸中毒又进而损害凝血功能。因此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而长时闻的复

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早期救治

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早期救治 张旭鸣;邱美光;林世水;柯铁;庄颖峰;何武兵;施爱平 【期刊名称】《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年(卷),期】2013(001)001 【摘要】目的探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早期救治策略.方法对70例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液体复苏及确定性手术快速止血等抢救措施.结果经早期积极救治,1例因急救时间较长,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1例因ARDS死于术后24小时;2例于伤后第3、6天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66例存活(94.3%),死亡4例(5.7%).结论在严重骨关节型多发伤合并休克救治中应用损害控制液体复苏及确定性快速止血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张旭鸣;邱美光;林世水;柯铁;庄颖峰;何武兵;施爱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350001;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350001;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350001;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350001;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350001;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350001;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腹部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 [J], 丘革新;周日光;杨湘江 2.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早期救治 [J], 张旭鸣;邱美光;林世水;庄颖峰;何武兵;陈曙光;施爱平 3.早期ICU监护治疗严重下肢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J], 罗薇;陈丽

丽 4.损害控制外科在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救治中的应用 [J], 马民;翟春霞; 5.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徐信业;尚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

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 作者:杨映雄 来源:《中外医疗》 2014年第2期 杨映雄 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同时并骨折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抢救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接收的严重多发伤并骨折患者60例,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抢救技术 治疗,对照组采用骨科传统方式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和不良情况。结果研究组抢救后显效率50.0%,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显效率26.6%,总有效率63.3%。研究组死亡率3.3%,并发 症发生率6.7%;对照组死亡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3.3%。研究组效果明显更理想(P< 0.05)。结论严重多发伤同时并骨折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抢救技术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效果,降低临床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多发伤;骨折;损伤控制骨;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83-02 [作者简介] 杨映雄(1975-),男,云南大理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骨外科 和普外科,现在主要从事急诊科方面工作。 严重多发伤伴骨折症状在骨科临床相对比较少见,但目前随着交通事故伤等发生率的增加,该种伤症的发生率也出现增加趋势。严重多发伤同时并骨折的患者因情况危重,一旦抢救不及 时或抢救策略不当,容易造成患者死亡。损伤控制骨科是当前骨科临床抢救严重伤者应用效果 明显的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同时并骨折患者中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该研究就损伤控制骨科 在严重多发伤并骨折患者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探析,现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间该 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并骨折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严重多发伤并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有30例患者。研究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在23~64岁,平均(37.8±4.5)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7例;年龄在21~63岁,平均(37.4±4.2)岁。所有患者致伤原因:42例为交通事故伤,8例为高空坠落伤,6例为重物砸伤,其他原因致伤者4例。创伤部位:32例胸腹部创伤,27例四肢创 伤,12例颅脑创伤,7例软组织挫伤。骨折类型:30例股骨骨折。 1.2 临床治疗 1.2.1 对照组按照传统骨科救治方式救治。

创伤骨科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损伤控制

创伤骨科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5-08-16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唐佩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道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高暴力损伤日益增多,严重威胁各行业工作者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截至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94亿),以高龄、多病、全身耐受差为特点的低暴力骨折亦逐年增多。由工业化和老龄化带来的创伤疾病谱改变,不仅冲击了医疗卫生资源原有的配置和服务方向,也给我国的创伤骨科医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而近3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整体的进步,现代创伤骨科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损伤控制骨科(DCO)、微创骨科、计算机辅助骨科、加速康复外科等新理念的提出与引入,使得创伤骨科学发生了巨大的革新和进展。本文就国际创伤骨科领域临床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作归总分析,旨在跟踪学科前沿,不断汲取国际最先进的创伤骨科治疗理念和先进技术,以期提升我国创伤骨科的救治水平。 损伤控制理念逐步深入创伤骨科领域 损伤控制最早由美国海军提出,其主要思想是舰艇受到攻击后如何把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并保持战斗力。损伤控制最初被急诊医学用来指导救治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随后,Rotondo等报道了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段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认为严重创伤早期采用简单外科手术进行损伤控制可以挽救原本认为无法挽救的危重患者,从而提出了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随着DCO理念进一步推广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DCO理念迅速发展并兴起,其目的是早期行简单、快速、有效的骨折临时固定,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Ⅱ期确定性处理,尽量避免及减少因手

严重多发伤院内急救救治标准(张连阳)

重视严重创伤院内救治质量控制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quality control of in-hospital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 张连阳(40004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 家重点实验室) Zhang Lian-yang Trauma Center of PL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uma, Burns and Combined Injury,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gery/Daping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2, PR China. E-mail: hpzhangly@https://www.360docs.net/doc/e219057727.html, 摘要:严重创伤的救治理念有了显著变化,发达国家创伤死亡模式已从3峰曲线转变为单峰曲线,由多学科医师组成的团队全程负责其全程救治成为多发伤救治的标准模式,涉及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救命手术本身成为复苏的组成。院内伤情评估应根据不同阶段区分重点,做到“既快又好”。救治中应注意控制院内术前时间、手术时间和到达复苏终点的时间,实施主动、有计划、分期的损害控制策略,遵循通气(ventilation)、手术(operation)、控制出血(control bleeding)、灌注(infusion)和搏动(pulsation)的救治顺序。 关键词创伤;院内救治;质量 Abstract:The treatment concept for severe trauma h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rauma mortality pattern has shifted into singlet curve from three-peak curve, resulting in standard pattern in which multidisciplinary surgeons take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treatment course. Life-saving operations referring to airway,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function also belong to resuscitation. Focus on in-hospital traumatic evaluation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different stages,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faster the better”.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surgeons should control the pre-operation time, surgery time and time to achieve resuscitation endpoints, take planned and staged damage control strategy actively and follow the treatment order of ventilation, operation, bleeding control, infusion and pulsation. Keywords: trauma; in-hospital treatment; quality 全球范围内每天1.6万人死于创伤,据WHO预计到2020年创伤将成为第二大常见致残和影响年损失生命数的原因[1]。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广泛普及和基础建设方兴未艾等 都使严重创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严重创伤是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或导致明显的全身反应。院前救治水平受救治体系、交通状况、现场救援等因素限制,就现阶段而言,加强院内紧急救治是改善严重创伤救治状况的低成本、快速度和高效率的途径。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创伤专科医院经验和国内外进展,阐述严重创伤救治的新理念和院内紧急救治质量控制要点。 1 严重创伤救治理念转变 1.1 创伤死亡高峰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txt 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 以请不要流泪。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保持 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 种生活。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上世纪 90 年代 ,国外的外科文献中出现了一新的名词即“损伤控制外科 (damagecontrolsurgery,DCS)〞,损伤控制外科主要是指针对那些严重创伤病人 ,改变以往在一开始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 ;而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 ,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 ,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时机 ,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 一、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 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Ⅱ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开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其实这就是损伤控制理念的雏形。但上世纪 50~70 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开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 伤I 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行一时,多数学者主张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 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 复所有创伤。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 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 10 多年过去了,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惊奇地 发现,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 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 引发病人术后的 MOF 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983 年 Stone 等回忆总结了 31 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假设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 可挽救的危重患者。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 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纠 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死亡率可达 90%以上。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骨外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60)_真题-无答案49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骨外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 模拟题2021年(60) (总分93.XX01,考试时间120分钟) X题型 1. 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有 A. 血管机制 B. 电解质改变 C. 自由基产生 D. 脊髓水肿 E. 能量代谢障碍 2.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表现 A. 踝关节抽屉试验阳性 B. 踝关节内翻试验阳性 C. Cotton试验阳性 D. 足外旋试验阴性 E. 小腿横向挤压试验阳性 3. 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 A. 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B. 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C. 软组织损伤程度 D. 软组织嵌入 E. 感染 4. 骨盆骨折的主要并发症是 A. 腹膜后巨大血肿 B. 膀胱尿道损伤 C. 直肠损伤 D. 腰骶神经丛损伤 E. 性功能障碍 5. 下述论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在小儿,供应股骨头的小凹动脉在骺板不与其他血供交通 B. 儿童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比例明显低于青壮年 C. 股骨转子骨折好发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 D. 儿童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壮年 E. 儿童股骨颈骨折以低位经颈骨折为主 6. 桡骨头置换的指征是

A. Mason Ⅲ型骨折 B. Essex-Lopresti损伤,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无法进行坚强内固定治疗 C. 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无法进行坚强内固定治疗且合并肘关节脱位或不稳 D. 青壮年患者,Mason Ⅲ型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 E. Mason Ⅱ型骨折 7. 有关桡骨头半脱位的论述,正确的是 A. 也称牵拉肘 B. 多发于2岁以下小儿 C. 患儿有前臂被牵拉史 D. 肘关节常呈半屈曲位固定 E. 桡骨头有压痛,前臂旋转时加剧 8. 患者男,27岁,跳远运动员,训练时突感足跟部疼痛,活动受限9 d,查体:跟腱局部轻度肿胀,压痛明显,左跟骨结节较对侧延长1.5 cm。该患者应采取的治疗方法是 A. 短腿石膏固定4周 B. 长腿石膏固定3周,短腿石膏再固定3周 C. 手术切除跟腱马尾状断端,缝合跟腱,术后长腿石膏固定3周,短腿石膏再固定3周 D. 手术断端缝合跟腱,石膏固定8周 E. 手术直接缝合断端,腓肠肌肌腱瓣翻转加固 9. 下列哪些骨折脱位有可能出现缺血性坏死 A. 距骨颈骨折 B. 股骨颈骨折 C. 舟骨腰部骨折 D. 月骨骨折脱位 E. 股骨粗隆间骨折 10. 下列属于稳定性骨折的有 A. 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 B. 尺骨青枝骨折 C. 胫骨裂纹骨折 D. 椎体压缩骨折,压缩程度不及椎体高度的1/4 E. 肱骨发生投弹骨折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骨骺骨折是最常见的骨骺损伤,但并不是骨骺损伤的全部 B. 儿童骨骺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桡骨远端 C. Salter-Harris 骨骺损伤分型不包括开放损伤造成的骨骺、骺板、干骺端部分缺损,Peterson 分型中包括这种损伤 D. 骨骺损伤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解剖复位 E. 骨骺损伤后最常见与灾难性的结果是骨纵向生长的紊乱 12. 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取决于 A. 关节面平整 B. 受伤机制 C. 足够的桡骨长度 D. 合适的掌倾角 E. 稳定的下尺桡关节 13. 髌腱腱围炎的常见病因有

骨盆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

作者:胡波,涂洪波,吴思宇,孙红振,杜全印,王爱民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在以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0 例以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病例的救治,研究骨科损害控制的方法和经验。结果 50 例患者均得到成功救治,远期随访无严重的腰背部疼痛以及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结论对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采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救治,能明显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骨科损害控制;外支架固定术 以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是指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不小于17分的严重多发伤中,骨盆骨折的iss不小于16分且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损伤,如骨盆tile c型骨折伴腹膜后血肿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损伤。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主要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压砸伤等,其伤情凶险、出血量大、合并伤多、死亡和伤残率高[1,2]。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救治以骨盆骨折为主的50 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0 例患者,男38 例,女12 例;年龄8~62 岁,平均39 岁。车祸伤26 例,高处坠落伤15 例,重物砸伤9 例。闭合性损伤38 例,开放性损伤12 例。tile 分型,b型9 例,c型41 例。iss评分17~41分,平均29分。合并休克者41 例,颅脑损伤18 例,肋骨骨折21 例,血气胸15 例,肺挫伤10 例,泌尿道损伤8 例,腹内脏器损伤2 例,直肠及肛门损伤4 例,腹内脏器挫伤血肿12 例,脊柱骨折8 例,其他部位骨折28 例。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尽快建立有效的输血、输液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创面包扎止血,尽快完成x线片、ct及相关辅助检查;早期封闭开放创面,对失血多、休克不能控制者行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对危及生命或需急诊处理的合并损伤进行处治,其中11 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2 例开放损伤行清创术,6 例行腹腔内脏、直肠及肛门损伤修补术,2 例行剖腹探查术,4 例行尿道吻合术,2 例行尿道会师术,2 例行膀胱腹壁造瘘术,1 例行髂内动脉栓塞术,41 例行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术,18 例行肢体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10 例行石膏托固定术;全部病例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治疗。伤后5~26 d有33 例骨盆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同时行肢体骨折内固定术15 例,椎体骨折内固定术3 例,尿道吻合术2 例。 1.3 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41 例合并休克的患者在当天休克得到纠正;开放性及危及生命的损伤得到早期手术治疗;伤后5~26 d骨折得到确定性的复位及固定。其中有2 例出现凝血功能障碍,5 例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 例出现肺部感染,2 例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1 例出现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恢复。有36 例患者得到6个月~7年的随访,平均随访3.2年,无严重的腰背部疼痛及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 2 讨论 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临床资料统计骨盆骨折仅占全身骨折的3%~8%,每年发病率为20/10万~35.2/10万,严重骨盆骨折后失血性休克发生率高达19%~50%,死亡率达5%~20%。因其损伤重、合并损伤多、出血量大,救治结果往往不理想。1993年美国腹部外科医师rotondo等首先提出损害控制理念,目的是打破失血性休克导致的死亡三角(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功能障碍),在不可逆阶段发生前简化复苏手术,停止复杂手术,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恢复至生理状况允许后才做最终手术[3]。根据损害控制理念,骨科医师提出了“骨科损害控制”的观点[4],即全面评价其外伤程度,危重患者仅予止血、临时固定、控制进一步污染,监测各项生理指标,限期在各项生理指标稳定时施行骨折内固定术。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伤情重,易引发脂肪栓塞综合征、凝血障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及血栓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临床治疗上很难一步完成其全部治疗,近年来多采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分步救治,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不断改善。

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研究专题报告

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研 究专题报告 【摘要】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病患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摘选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严重多发伤病患,先随机抽取出30例作为参照组,治疗以常规方案开展,其余30例则作为研究组,开展骨科损伤控制治疗,对2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对比2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示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对比2组的ISS评分,显示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对比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病患者以骨科损伤控制治疗方案开展治病临床救治效果更为理想,可更快缓解病患的临床症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建议推广。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骨科损伤控制;创伤程度;并发症 正文 多发伤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伤,主要指的是在同一个伤因影响下,导致病患者同一时间或者是相继发生2个或者是2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者是脏器损伤,多数病患者均会伴随组织或者是脏器损伤,发生感染、休克以及死亡的风险均非常高[1]。在以往的临床中,针对严重多发伤病患,治疗所遵循的原则主要“先进行处理后进行诊断”或者是“一边处理一边进行诊断”,目的是为了避免错过最佳的救治时间,由于严重创伤存在必须要进行手术处理的外科症状,所以,作为严重多发伤和创伤治疗的新型策略,损伤控制理念逐步应用于临床,该理念的出现,使得严重创伤在首次手术时必须进行确定性手术这一概念,更强调的是在创伤后之后,病患生命的临时救护,大大提升了严重多发创伤病患的救治水平,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得到了临床症证实[2]。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严重多发伤病患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内容作如下报告: 1.对象和方法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18)_真题-无答案13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专业资格 (正高副高)模拟题2021年(18) (总分93.XX01,考试时间120分钟) 多项选择题 1. 急性骨髓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说明( ) A. 有骨脓肿形成 B. 产生迁延性脓肿 C. 已转为慢性 D. 有败血症存在 E. 致病菌对所有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 骨肉瘤可见到的骨膜反应有 A. Codman三角 B. 骨膜增厚 C. “日光射线”现象 D. 葱皮样变 E. 肥皂泡样变 3. 脊索瘤的特征是 A. 骶骨尾部肿瘤疼痛亦是夜间疼痛剧烈 B. 起源于主轴骨骼发育残留的脊索恶性肿瘤 C. 脊髓造影可显示椎管内硬膜扩张 D. 组织学特点:细胞内外有黏液存在,有印戒细胞 E. 治疗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相结合 4. 桡神经损伤出现 A. 拇指背侧及手桡侧感觉障碍 B. “猿手”畸形 C. 三角肌瘫痪 D. 爪形手 E. 垂腕畸形 5. 下列哪些骨折脱位有可能出现缺血性坏死 A. 股骨粗隆间骨折 B. 距骨颈骨折 C. 股骨颈骨折 D. 月骨骨折脱位 E. 舟骨腰部骨折 6. 胫骨干一度开放性骨折可作下列何种手术

A. 动力加压钢板 B. 不扩髓髓内针 C. 扩髓髓内针 D. 外固定支架 E. 交叉克氏针 7. 恶性骨肿瘤异体骨伴关节移植术的手术并发症是 A. 不愈合 B. 延缓愈合 C. 感染 D. 骨折 E. 迟发窦道 8. 平足症患者的体征有 A. 前足外展,跟骨、舟骨结节突出 B. 足跟变宽,限底外翻 C. 跟腱止点外移。 D. 内踝突出加大,外踝突出变小 E. 足弓下陷消失,足内缘不直 9. 1岁以内的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方法 A. 手法按摩矫正 B. 每10天左右重复一次按摩矫正,胶布固定 C. 胶布固定于矫正位 D. 三关节固定术 E. 石膏固定于矫正位 10. 下述哪项是大脑瘫痪常见的下肢畸形 A. 膝屈曲挛缩 B. 股直肌挛缩 C. 马蹄足 D. 髋内收屈曲挛缩 E. 髋屈曲内收 11. 骨与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中有以下哪几种情况( ) A. 常伴发肌肉萎缩、痉挛,关节活动受限 B. 夜啼的原因为翻身或关节活动时引起疼痛 C. 多为多发,很少单发 D. 早期症状轻微,病程发展缓慢 E. 脓肿常发生于关节附近,一般没有红热 12.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点 A. 病损以溶骨为主,呈偏位性、多囊性膨胀 B. 多见于青少年,疼痛和囊肿逐步加剧 C. 治疗以手术为主 D. 动脉瘤性骨囊肿内细胞可能是恶性 E. 孤立性、膨胀性、出血性、多房性囊肿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术治疗前应完成哪些术前准备 A. 骨质疏松的病人,应先进行健骨治疗 B. 对于肌肉萎缩的患者,应给予物理治疗、按摩及自主功能锻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