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节 国防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国防概述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7大报告)下面讲第一节国防概述
什么是国家?我们常说的“国家”,是一种在相对固定的地域环境中维系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组织形式。
它与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
国家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地缘概念。
国家作为一个地缘概念,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考证:国字源于“或”,“或”者,“邦”也;“邦”者,“国”也。
“或”字结构中,“口”代表着人口,一横代表着土地,“戈”字代表着武力。
它寓意着:一邦或一国,有人口、有土地、还需要有武力保卫。
到春秋时期,在“或”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代表着一定疆域“□”,就形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國”字,于是战国时期便有了“诸候治疆域为国,大夫治疆域为家”的说法。
(1955年简化汉字,以“玉”代“或”
而形成现代的“国”字。
“玉”字既是吉祥美好的象征,也因“玉玺”,“玉玺”
代表着国家的权力。
)国防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融传”中。
这里的意思是维护国体严明礼仪而采取的防禁措施。
本节主要讲3个方面内容:(课件)
一、国防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一)国防的含义
国防: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国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国防就会存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防具有不同的特征。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防的职能是将各阶级维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资本主义社会,国防的职能是用军队保护和扩大商品产生与贸易,对外进行疯狂掠夺;人类历史上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防有了新的阶级内涵,其职能是确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不是唯一标准,还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
尤其是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大经济的基础上的,社会诸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国防只有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可能具有无穷的威力。
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大国防观念,将国防建设放入整个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规划。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
现代国防绝非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为主,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较量。
1.国防的主体: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
这就是说,国防是国家的事业,是国家的固有职能。
2.国防对象:指国防所要防备、抵抗和制止的行为.
国防的对象是指所要防备、抵抗和制止的行为。
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国防力量的重大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一是“侵略”;二是“武装颠覆”。
1)国防要防备和抵抗的是“侵略”
2)国防应把“武装颠覆”作为制止的对象
所谓颠覆是指推翻政府。
反颠覆是国家的大事,它不完全属于国防的范畴,但与国防又密切相关,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把“武装颠覆”作为国防的对象,把“制止武装颠覆”作为国防的一项重要职能写入《国防法》,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
第一,各种武装颠覆活动,包括分裂国家的“独立”、武装叛乱以及企图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武装暴乱,已构成对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第二,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看,武装颠覆并非纯粹来自内部,甚至只要不是来自内部,各种形式的“独立”、武装叛乱和暴乱,一般都有外国势力的职能,具有内外勾结危害祖国的特点。
对付这一类“武装颠覆”应该是国防的职能,也就是说,国防实际上是有对内职能的。
第三,从苏联分裂成联体各国及南斯拉夫分裂成民族间战争不断、人民生命涂炭、国民经济严重倒退的情况看,它的灾难甚至大于国家间的战争,理应将防止和制止这种现象作为我国国防的职能。
3.国防的目的: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A.捍卫国家的主权;国家和主权不可分割,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
B.保卫国家的统一
C.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D.维护国家的安全
4.国防的手段;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发》的规定,我国国防的手段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1)军事: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
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暴乱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莫过于采取军事手段。
军事手段是最具有威慑作用的手段,可以对各种可能的外来侵犯进行有效的阻止或遏止;军事手段是唯一能够有效的对付武装侵略的手段;第军事手段是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后手段;同时,军事手段还能够作为各种非军事手段的有力后盾,可以强化各种非军事手段的国防功能。
2)政治: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
3)经济:经济是国防的基础
4)外交: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开展的外交活动。
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
除上述因素外,与军事有关的科技、教育等,也是国防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国防,就是一个主权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所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总和。
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就会有国防。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
国防的性质是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政策所决定的。
因而,国防的类型也各不相同。
按社会形态,可以分为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防。
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目标,可分为防御型国防和扩张型国防。
按国防力量的构成方式,可分联盟型国防、自主型国防和中立型国防。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课件)
三、中国国防历史和启示
(一)中国国防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据史书记载,我国在公元前21世纪便进入了奴隶制阶级社会,建立起了夏王朝,由此便有了国防实践活动。
这里我们分古代(1840年以前)、近现代(1840--1949)两个阶段和大家一起对中国的国防历史做一个简要回顾。
(1)古代国防的兴衰
我国古代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建立开始,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止。
当时,还没有中国与外国的概念,只有“中央王朝与诸候国”、“华夏与四夷”等概念,所以这一时期所谓的国防,还不能说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国防。
但这一时期割据政权之间的互相兼并,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侵略与反侵略活动,对我们现在研究国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1、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中国古代的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
我国古代国防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国防思想反映着我国古代对国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辨。
1)是“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
2)是“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
3)是“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
4)是“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
具体的讲:
(1)“兵者,国之大事”:我国是一个兵学大国,兵书浩如烟海,最具代表性的是《武经七书》,既:《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文对》,统称《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古代将领必读之书,其中“兵者,国之大事”的战争观,作为共同的一个观点被推崇。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必须高度重视。
这之中就包含着既要“重战”又要“慎战”的国防思想。
他强调:在战争问题上,不可以草率从事,鲁莽兴兵。
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而“亡国不可以复有,死者不可以复生。
”
(2)“寓兵于农”:“寓兵于农”,既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军事制度,也是一个极有代表性的国防思想,在《汉书》、《六韬》、《兵制》等古代兵书中多有著述。
其基本思想是“有虞则起为战卒,无事则散为农夫”,意思是有战事时征集起来,成为战士,没有战士时则返回乡内,从事农耕作业,“由募还农,大费既省,守可以固,战可以克”。
“寓兵于农”作为一种国防思想,它强调把战争之伟力扎根于民众之中,依靠人民来进行战争,这是颇具战略眼光的。
今天,我们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实行“平战结合,寓兵于民”这一国防政策,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3)“足食足兵民信”:“足食,足兵,民信”是我国古代国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立论。
它出自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这句话涵盖了政治、经济、国防等重要方面的内容,用于国防就是要“富国强兵”,发展经济,加强军备建设。
同样比孔子早一个时期的齐相管仲在国防上提出相同的思想,“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
这里折射出了“富国与强兵相统一”。
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于我们改革开放时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
的指导作用。
(4)“以战止战”:“以仁为本,以战止战”,是我国古代较有代表性的国防观念,它出自我国古代军事家司马穰苴的《司马法》一书。
他认为:战争是“除暴安人”的手段,要“安人”、“爱民”、推行“仁政”,就必须通过战争来消灭战争。
在《仁本篇》中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土地革命时期,批判右倾投降主义,实行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装打败反革命的武装,解放人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主张我国的国防“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5)“屯垦戍边”:我国古代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边防建设,而“屯垦戍边”则是中国古代历朝加强边防建设的重要举措。
屯垦即屯田垦殖,戍边即保卫边疆。
(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组建的内蒙、新疆等建设兵团,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与苏联关系恶化后,维护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国古代的国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是:以天朝大国而自居,“重防非攻”、“重陆轻海”。
重防非攻。
我国国防思想主要来原于中原王朝的国防活动,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原王朝的经济是农耕经济,农耕经济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战争只能是对经济的破坏。
因为我们古代的人,认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土地贫瘠、民众与中原风化不同,所以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成为古代的一个共识。
所以,古代国防思想根深在其中的就是重防非攻,例如:“帥”字左边代表设防的城池,右边代表头包彩巾的首领,说明将帅的主要职能是指挥城池的防御作战。
重陆轻海。
一方面,中华文明是根植于土地的农业文明,“耕而食,织而衣”,以农立国、以农富国的思想比较突出,而对开发海洋则缺少原动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另一方面,当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进行的战争(包括分裂时期的内战)也主要是在陆上进行的。
因此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国防,历代统治者都把注意力放在陆上。
历史地看,重陆轻海在当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问题是到了后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已成为人类交往和贸易的主要通道,甚至成为主要战场的情况下,没能及时转变观念,提出面向海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
相反,面对来自海洋的挑战,却实行了300多年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期。
可以说,重陆轻海的农本思想,是中国未能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成为海上强国的重要原因。
到了清朝后期,落后的国防观念连同日益衰落的政治、经济、军事诸因素,最终使中国成为落伍者,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华民族蒙受百年屈辱的历史。
2、古代兵制建设
兵制主要指军事制度,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
我国古代兵制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夏王朝时期,奴隶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抵御外族侵扰或继续征服周边的氏族,已经出现了由少数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也就是夏朝最初形式的国家军队,也就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
那时的军队由夏王亲自率领。
到了商朝,据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看到,已经有“王作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国家军队已经有固定的编制--王师。
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不断扩大,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
在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已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的记载。
同时西周已有“宗周(今西安西南)六师”,“成周(今洛阳东北)八师”之说。
六师、八师的出现,说明西周已经出现常备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加,各国又出现了军的编制,多数编为左、中、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战车二百乘左右。
军事领导体制上也出现了将、相分职,在国王下边,文职称相,武职为将,相议政、将领军,并且出现以将为领帅组成的军事机构。
同时,随着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铁兵器已大量应用于战场,使军队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全国有了统一的军队,并形成了由京师兵、郡县兵、边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
秦朝以后,汉承秦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兵役制度进行了更改,根据作战空间又进行了陆、海、空军的分工,但武装力量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中央部队、地方部队、边防部队这三种基本类型。
3、古代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
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这里重点介绍边防、海防建设。
我国古代的边防和海防,到了明朝就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完整的边、海防体系。
(1)边防建设
著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当时中华民族内部纷争中分裂的各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修建起来的巨大的国防工程。
早在2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秦国开始各自修建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负责,征集大量人员,大力修建和扩展,把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以后,经各个朝代的多次修建,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千多公里(1.27万余华里)的长城。
历代还沿着长城一线设置重镇,驻守重兵,边防线上一旦有事,即可机动作战。
历史上著名的有“九镇”、“三关”。
“九镇”指的就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及甘肃镇。
“九镇”作为一个整体,前有外三卫,后有内、外三关。
外三卫指的是: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
外三卫为九镇中坚部的外围要地,防维边塞。
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内三关起着直接屏障京师的作用;外三关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固山西而联全陕,互为犄角,形成防卫整体,以卫京师。
(2)海防建设
我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
我国元朝末年时,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封建领主下面失意的武士、浪人、商人等形成了庞大的海盗队伍,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
到了明朝初期,倭寇的侵扰活动日益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置卫、所,建立水军,有效的防御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入侵和骚扰。
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
分为海岛要塞、海口要塞、海岸要塞和江防要塞。
海岛要塞有:长山、舟山、澎湖等。
海口要塞有:虎门、温州、镇海、吴淞、大沽等。
海岸要塞有:厦门、福州、乍浦、威海、烟台、山海关、旅顺、大连等。
江防要塞有:江阴、江宁(南京)、营口等。
除了建有这些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还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
在天津还建有满蒙八旗水师营(相当于海军基地)。
4、古代的国防的兴衰:古代国防的兴衰与个股朝代的政治、仅仅、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的。
(随着清朝政府的腐败,到清朝中期海防也日渐虚弱。
)(2)近代国防的屈辱(1840年—五四运动)
我国近代国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也就是清朝后期的国防。
这其间,随着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国防衰弱到极点,屡遭外敌的侵略欺侮。
1、清朝后期
清朝后期的国防,指1840年—1911年的国防。
这一时期,国防衰败,强敌入侵,中华民族受尽欺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开始落后于当时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从国防上看,还是巩固的。
18世纪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国防力量由盛到衰,在鸦片战争前夕,国防能力衰竭到了极点,将无斗志,兵不能战,军队装备仍然是古典式的大刀、长矛、弓箭以及少量的鸟枪、火绳枪和用黑色炸药发射的铁炮;作战方法仍采取以往方阵形的密集整体冲杀;作战指导仍以骑射为主的思想。
相反,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军队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作战方法上广泛运用“线式”散兵战术,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资产阶级在其强大国防力的支持下,向国外扩大市场,他们除了向中国输出一般商品外,还大量的向中国倾销鸦片,严重的损害了中国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的健康,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危机。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王朝被迫在英国的军舰上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至1860年,英国不满足它已获得的利益,联合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此时的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1884年至1885年中法交战。
清军取得了对法战争的胜利,但清政府却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将广西和云南两省的部分权益出卖给了法国,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1895年日本以清朝出兵朝鲜为由发动了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被进一步肢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以保护在华侨民“利益”为借口,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
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外国列强弱肉强食政策下,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中国五次战败,共赔款2700万元、白银7亿多两。
在国防上,当时1万8千多公里海防线上,竟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
在中华大地上,俄国在长城以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日本在台湾、福建,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
列强的入侵,不仅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使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丧失殆尽。
这一时期的中国国防史是一部国防虚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斗争史。
(3)、民国时期的国防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仍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帝国主义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他们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是张勋复辟,各派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割据称雄,混战不休。
直、皖、奉三大派系军阀先后窃取中央政权,贿选国会议员和总统,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
此时,中国已无国防可言。
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我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原是德国侵占);1915年日本又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此时,沙俄策划“外蒙自治”,英国也提出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由英国统治的主张,在阴谋没有得逞情况下,英国又在中印边境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1918年段祺瑞又签约,将我国东北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并由日本掌握中国军队的训练权和警察权等。
内忧外患,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的命运,激起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
2、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的入侵及中国人民的抗战)
自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在艰苦的环境中夙兴夜寐,苦苦寻找救国良策,然而四处碰壁。
最后,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识了与共产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
之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顺利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并进行了北伐,准备通过武力建立一个独立的、统一的民主的、富强的国家。
但就在革命形势处于高潮时期,蒋介石却叛变革命,于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反人民的“四一二”政变,致使革命失败,确立了以蒋介石为。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建立起来的军事独裁政权,注定其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在国防上也只能采取妥协退让。
所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吞并我国领土,奴役我国人民时,蒋介石所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的东北图谋以久,不断在我东北挑衅滋事,并把大量军队开进东北,但蒋介石置国家主权、领土,继续其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南昌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也不可”。
9月18夜晚,诬赖中国军炸毁沈阳郊区的一断铁路为由,攻击我沈阳驻军,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但蒋介石在事前就发出了严禁抵抗的命令,便使守军坐看大好河山的丧失,日军于次日晨轻易地占领了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