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的山水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色兼美百代诗宗
——谢灵运的山水诗
陕西咸阳刘思凡
摘要: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而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他在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
特征。

关键词:
谢灵运山水诗意境玄言
(一)
谢灵运——南朝著名诗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

东晋末,他历任名将刘毅的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相国从事中郎。

刘裕█晋建立宋朝,谢灵运被降爵,出为永嘉太守,他心怀不满,常游山玩水。

宋文帝时,曾被召任秘书监、侍中、临
川内史。

后因兴兵叛宋而被捕,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是大士族,生活奢侈豪华,常常随从数百人出游,写了许多山水诗常流露出享乐颓废的思想感情,缺乏积极的思想内容,但他能够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写得新颖细致,这和当时没有一味的“玄言诗”比较而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

它在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早在《诗经》中,有些作品就描写了山水景物,但它们只是以山水起兴,山水描写只是其中的片段,而不是作品的主体。

屈原的山水仍然没有成为主要的描写对象。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观沧海》,生动地描绘了碣石山和渤海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但是,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和艺术形式,还是产生在晋宋时期。

那时,由于社会的动乱,政治的黑暗,一些士大夫处于对现实的不满而隐逸山林和田园,他们把优美的山水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而形成一种以隐逸为亮的风气。

同时,有些士大夫为了享受生活的需要,建筑了大量的园林别墅,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

如石崇在他的金谷园,就曾邀请了导师所有著名的诗人前去游玩。

此外,老庄思想盛行,讲究清净自然养生之道,也促使一些士大夫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

最后,从文学本身的发展进程来看,文学要注意形象的刻画和讲究形式美的特点在当时逐步为人民所认识。

因此,人民逐渐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描绘山水,山水诗就是在这种
情况下产生的。

谢灵运是第一个山水诗人,他由于政治上不得意而寻幽探奇,并写下许多描绘山水的诗篇。

他在这些诗中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有时也流露出消极享乐的思想。

他的山水诗刻画细致,有不少传诵人口的名句。

谢灵运学问博大,在文学中的许多领域都作出贡献,而在开辟山水文学这一新领域的过程中,成绩尤为卓著。

可以看出,这里既有继承前代文学遗产的地方,也有创新,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写作山水诗时所受的许多方面的影响,以及他在开辟文学
新领域时取得成功的各种原因。

(二)
谢灵运的山水诗其核心便是——赏心说。

谢灵运是我国古典山水诗派的奠基人,在他那充满奇致逸韵的山水诗中,写景、叙事、说理常融为一体,相映生辉。

其《山居赋》即云:“研精静虑,贞观厥美。

怀秋成章,含笑奏理。

”所是指自然景物之美;而“奏理”意谓在山水审美时悟得人生至理。

“赏心”一词曾数次出现在他的诗里,而且它的运用已经超越了具体的语义内涵,体现出谢灵运山水诗的某些本质意蕴,其间的景色至理皆以此为中心有序地展开,所以,可以说“赏心”是理解谢氏山水诗的关键词。

古今学人于诗人拟在前贤时哲的基础上,集合谢灵运的山水名篇,对它的含义再略作辨析,█有助于谢诗的
理解。

将“赏”“心”连缀成一词的是谢客首创,古今学者对此含义解
说不一:《文选》李善注“心”;五臣注则为“识我心者”;近人黄节先生在《谢康乐诗》中取折中态度,疏释时兼引小尾郊一教授《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里以“鉴赏自然之心”来训释。

这些训释表达了诗人的原意,对此应作具体分析。

谢氏诗文中的“赏心”一词██,细▉各篇旨意,大致是指以心相赏(交)的朋友,特别是在感悟山水方面志趣相投的知音,如“含情尚劳爱”,二是表示诗人对自然的欣赏,“赏心不可忘,妙善▉能同”,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谢氏有时因“心赏”来表达对自然的欣赏(诗集中出现两次),但不管哪种用法,“赏心”都是以山
水美的感悟与鉴赏为基础的。

赏者,玩也。

《管子.霸言》有云:“其所赏者明圣也”,█之章注:“赏谓乐玩也”,是欣赏主体的内心感受。

《晋书.纪瞻传》谓:“立宅于鸟衣卷,馆宇崇丽,园池竹术”。

谢客诗文中“赏”字用例二十余处,大都于此相同。

如:“妙物莫为赏,芳醑淮为伐”(《石门岩上宿》)及“寻█波不辍手,玩景岂不停目”(《初发入南城》)等,其中的“赏”“玩”的意义与“赏心”之“赏”相同,表现的都是诗人从自然山水中得到审美享受。

其实,以自然为对象是魏晋以来“文的自觉”的标志之一。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


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文学》)。

由此可见,当时名士们已经具有了深入自然并欣赏自然的态度,这是山水诗的主观原因。

时际的谢灵运,继往开来,在欣赏自然
美景的基础上大量写作山水诗,建立了山水诗创作的某些具体的自然山水“赏心”说,虽然没有严密的理论论述,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理解“赏心”的具体《谢公亭》为例:
时竟乡橙█,方归日西驰。

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

久█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彩。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重。

药饵情所止,衰疾息在斯。

逝将候秋水,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该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初夏,这时诗人出任永嘉太守不到一年,诗歌通过描绘傍晚美景来抒发人生感受。

全诗分为写景和抒情两部分,首句点明了取景赏物的时间是在雨后初晴描绘寓目之景。

“云归日西驰”勾勒出一幅彩云舒卷、红日西沉的壮丽画卷。

雨后的丛林苍翠新爽澄净的气息,一轮夕阳渐渐隐没在群山背后。

“半规”似拙实巧,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夕阳西沉。

着诗人的描述沉浸在黄昏美景时,下文却笔锋陡转,加入了叙述的成分,交代自己游南亭远景转向近景的描写:丰润的兰花,已经长满路径,池塘里也露出了菏叶的尖尖嫩芽。

“渐”表达出大自然不可阻遏的勃勃生机。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是过渡句,既是对上文有春到夏的总结,有隐含着青春易逝,好景不长的慨叹。

“戚戚感物叹”至“息景偃旧崖”六句描写由此而转受:时序推迁,生命消逝,自己又衰疾缠身,为什么不离职归隐,安心养病呢?翻检这一时期谢灵运的诗文,也曾多次提到自己身体患病:“卧病同淮阳,█邑旷武城”(《命学士讲诗》),可见疾病缠身是
原因之一。

不过,综而论之,诗人下定决心要弃官隐居,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希望能在自然山水中得到慰藉。

本诗五、六句是在近和远景的描绘中间插入的叙述之语,表面上破坏了诗意的连贯视角,其实诗人想说明通过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可以抚平心中的痛苦。

这里强调山水的娱人性作品也有所反映,如:“昏而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

自然美景中蕴涵着无限清晖,仿佛专为娱“我”心神而展现,使人沉浸于其中而流连往返,获得精神的慰藉。

诗的结尾用一设问句说:“我的归隐之志向谁表白呢?只有自然山水才是我的知己啊。

”这里指对自然的欣赏之心,并且在欣赏中获得精神满足。

这是谢氏“赏心”
说的第一层意义。

然而,“赏心”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此,《登江中孤屿》中所体现的赏心意蕴便是指在欣赏上而悟理:
江南倦百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适。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中相辉映,空山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这首诗同样作于景平元年(423)初夏,谢灵运因“出守既然不得志,遂肆意邀游”,故江南江北的风景名胜游览殆尽,但诗人他不满足,想再去江北学者新的景象,道路弥远,时光匆匆而流=逝。

突然在浪花飞溅,江水分流处,孤屿山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闯入江中,大方而略带羞涩地向着蓝天、白云、碧江绿水尽展其研丽之姿。

诗人着一“媚”字,形神兼备的无限灵性。

“媚”
是谢氏很喜欢用的一个动词,如“绿筱媚清涟”(《过始守墅》),“云日相映媚”(《初往新安于庐梧口》),它们与宗炳“山水似形媚道”的用法如同一般,便士诗人要从自然景色美的感悟中获得某种道理。

故诗中的后半部分写澈澄明净的画面,令人在惊喜之余忘怀了旅途的疾倦,不禁沉浸其中,想到孤屿山与周围自然界的灵秀之气却无人赏识,所含至理更无人传达。

言外之意是今日“我”作为知音而与之心其间的真理。

诗人进而把它想像成云雾缭绕、远离世俗尘缘的昆仑山仙境,若在这里修炼长生之道,颐养天年。

由此可见,本篇所述之理乃道家人生观,是诗人在现实中“不得志”。

另外,诗人也常在作品中表达佛家的人生观,如“望岭眷灵鹫,延心含净土”。

在妍媚动人的自然美鉴赏中悟出人生道理。

这是谢灵运“赏心”说的第二层含蕴所在。

通过以上几首诗的简单分析可知,谢灵运的山水诗一方面注重描绘传达自然山川的外在之悟中所蕴涵的精神理蕴,而“赏心”则完整体现了这一基本内容。

它指主体在自然山水追求审美愉悦,达到“虑█物身轻,意惬理无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的境界,这种愉快既包括在追求、领悟与欣赏,也包括在此基础上而悟及人生至理。

在谢诗中,对山水美的追求与欣赏有情欲的人生观。

谢灵运赏爱自然山水,有时代精神的感召与本性流露的因素,这使他在心理产生道追寻新奇幽峻的外物景观。

谢灵运对自然美的这种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对高权势位、锦衣玉食的追求有相通,即追求新奇的感官刺激和满足。

这种方式决定了他不可能完
全融入外境,把自然山水当作平日的对象来对待,儿时凌驾于山水之上,驱役它为我所用,表现在作品中,诗人总是最派与自然相对立的欣赏者而出现,诗文中也常有“贞观丘壑美”、“贞观厥美”之语。

所谓贞观,即指静观默察自然山水,途次才能发挥其美,从而悟得真理。

这里山水诗、山水之美不仅给人以美的精神
享受,更予观察者以哲理启迪。

(三)
谢灵运的诗歌有三段式的倾向,其标准结构是:开头提出游,中间描写景物,结尾涉及玄言或抒发感慨。

以《登江中孤屿》为例
说明:
江南倦百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适。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中相辉映,空山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开头一段,说明他出游的打算;中间一段,叙述江中孤屿的景色;末尾一段,发表人生理想。

三段文字若从细节方面来看,便可以
发现他的匠心独运之处。

“江南倦百览,江北旷周旋”二句,里面包容着多层周折。

江南、江北均已倦于历览,只是江北历览在前,江南历览在后,追念旧游,遂有久“旷”的感觉。

这个“空旷”字,表达了这次重游故地的意图,于此可见,谢灵运的游兴之浓。

而在这江南、江北的反复奔波中,终于发现了“江中”胜景。

开头两句,也就导出“江
中”二字
“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适”,紧承开头两句而来。

江南的景物,已经厌倦而不再感到新鲜;北江的景物。

久“旷”而欲追寻,希望发现新的胜景,而起神异之感。

这里的“怀新”、“寻异”,互为引起后文而发。

“道转迥”、“景不适”形容怀新、寻异的心情之迫切,于是反觉道路之长,时间紧迫。

上句以空间而言,下句以时间而言,对句甚为互整。

“乱流趋正绝”之“乱”字,用《尔雅.释水》“正绝流曰乱”之古训,全句乃承接“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适”两句而来的。

在这江南赴江北的急流中,终于发现了“孤屿媚中川”的美好景致的酝酿,在读者的心灵上也培养起一种期待情绪,江中孤屿的突出,给诗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奇特的景观,如此美丽,如此神妙,谢灵运运用“云中相辉映,空山共澄鲜”两句加以形容,是很高明的笔墨。

他在描摹景物时,常常追求形象的逼真,但在这首诗中,却是抛弃工笔写法,只描写灿烂景色。

这样的描写,看似空泛,实则能够激发读者无穷遐思,苍茫江中,隐隐约约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孤屿。

笔酣墨饱挥洒之下,一个玲珑剔透的小岛,如此空灵,途次飘渺,在波光粼粼
中涌现而出。

谢诗一些成功之处在于,前后呼应,看不出生硬拼凑的痕迹,读后只是觉得全诗层次井然,开合有致,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这样的山水诗,自然回博得人们的赞赏。

而江中孤岛屿,也就籍此而闻名遐迩,人们游览永嘉山水时,无不先睹为快了。

(四)
谢诗的另一大艺术特色是善于运用色彩词,描绘了自然界的色彩
之美。

例如;
白云抱出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守墅》)
白华█阳林,紫█晔春流。

(《东山望海》)
白芷竞新苔,绿█齐初叶。

(《登上戍石鼓山》)
诗人在这几首诗中,分别以“白云”对“绿筱”,以“白华”对“紫█”,以“白芷”对“绿█”。

在电影学上,紫色是冷色,绿色是偏暖冷色,白色不算颜色,但是和冷色对比成了暖色,因此,谢客在这三首诗中分别用白色和绿紫两色相对,就形成了强烈的冷暖色对比,令人产生一种色彩鲜明的美感。

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

(《读书斋》)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行田登海口盘子山》)
初██绿筱,新蒲含紫茸。

(《从南山望北径湖中瞻眺》)原█繁绿枸杞,墟囿璨红桃。

(《入东道路》)铜陵映碧洞,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
以上几首诗基本上也是冷暖色对比的。

例如“碧沙渚”对“丹山峰”是冷碧对暖红;“绿筱”对“紫茸”是暖绿对冷紫,都形成了色彩的对比,令人产生明快之感。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人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实,谢灵运也擅长诗画,惜乎其画作不存于世,无法判断他的绘画是否具有“画
中有诗”的意境,但他也有援用画法入诗,因此才会这么注重色
彩的对比,堪称“诗中有画”。

刻意追求声律美是谢诗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具体表现为“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以下试举数例以见其一斑:
仰仪前修,绸缪儒史。

(《答中书》)
缅邈岁月,▇▇平生。

(《赠安成》)
契阔群从,▇▇游娱。

(《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罗▇▇阕词,窈窕究天人。

(《魏太子》)
殷勤诉危柱,慷慨命促管。

(《道路忆山中》)
变改苟催促,客色鸟盘▇。

(《长歌行》)
缅邈荆巫,李▇江湍。

(《赠从弟弘元》)
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登江中孤屿》)
照灼烂宵汉,遥裔起长津。

(《魏太子》)
朔流融惊急,临沂阻参错。

(《富有春天渚》)
荒林汾沃若,哀禽相叫啸。

(《七里赖》)
▇▇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登永嘉绿嶂山》)
双声叠韵虽然是文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并为后代诗人所继承,但是像谢客这样的大量运用,而且用得好的,并不太多。

南宋吴子书《观林诗话》誉之:谢灵运有“萍空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上句双声叠韵,下句叠韵双声。

后人如杜少陵“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杜苟鹤“胡卢▇酌春浓酒,酿▇舟流夜涨滩”,温庭筠“废砌▇▇荔,枯湖无菰蒲”,“老媪宝稿草,愚夫▇▇
租”,皆出于叠韵,不若灵运之工也,给予很高但也很恰如其分
的评价。

“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谢灵运虽然是山水诗的“不▇之祖”,但他的山水诗比起后世的山水诗显得艰涩难懂。

正如张伯伟师所指出的“度过谢灵运山水诗的人也许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谢诗写的是自然美景但却显得艰涩难解,很难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佛教自然观对于自然不是采取与之合一的态度,而是观想静察……谢灵运接受了这种自然界,无论是《山居赋》中的“研精静虑,贞观厥美”,还是《述祖德》诗中的“忘情舍尘物,一悟得所遗”,表达的都是同样的对自然的静观默察。

谢灵运山水诗的这种特色,看来与佛教自然观不是没有影响的。

如他的《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渊深。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病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骞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望。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阳。

池塘生春草,园林变鸣禽。

祈祈伤▇歌,萎▇感楚岭。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诗人在此诗的前六句,援引《易经》卦义,递进地表达了自己被贬永嘉时的矛盾心情,层层深入,按方东树的说法,是“起二句,横空突写,兼比兴。

三四句即借引入己。

五六又中所以愧作。

凡六句,三层承递,为第一段。

何甘细!”到了七八两句,诗人以“卧病对空林”来交待了自己身心俱损的生理状况。

接着,就进
入了写景,因“骞开暂窥临”而有机会“举目眺望”,感受到了“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阳”的新春气氛,进而体会到了“池塘生春草,园林变鸣禽”的蓬勃生机。

这种生趣昂然的新春气息,使诗人的郁闷得以抒解,痛苦得以消除,但也触动了谢客的思乡之情,思友之情,引发了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悲绪。

最后,诗人只能以“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来自我解嘲,聊以自慰。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写诗人的心境由仕途失宜的苦闷逐渐达到化解的过程,而消解的媒介就是初春时节的自然景物。

这里可以看出,诗中的景物并非单纯的景物,也不只是诗人对某一景物感受印象,而是谢客对自然景物“静观默察”后,内心状态的某种象
征。

(五)
需要指出的是,谢灵运的思想充满矛盾,作为高门望族子弟他希望能够平流进取仕途,又处于刘宋时期皇权加强,士族势力被不断削弱的社会现实中;而且,个性猖狂的诗人从骨子里鄙视低卑、靠武力取得天下的刘氏皇族,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又需要依仗这群人才能实现政治抱负。

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继续光大祖业,但内心深处又认为自然清旷之域高于世俗名利场。

一直在进退之际徘徊。

于是,当他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便会愤而归隐,一旦形势好转,又会出世;这样的心态决定他总是带者某种情绪出游山水,山水之美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往往是暂时的赏心
的境界。

事实上谢氏既未能使精神与心灵统一,达到忘我的境界,对于哲理的追求,也未能使之与生活结合,做到修养的实践。

因此他的山水的形貌,又重复申述哲理的空言,便正因为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他在烦乱寂寞之心情中。

前面分析的种种缺陷是存在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谢灵运山水诗的首创之功。

况且自谢灵运山水倡导“赏心”,使齐梁诗人谢眺、沈约,何逊等接踵其后在山水诗中运用它,而且意义与此完全相同。

因此“赏心”说对后世山水诗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谢灵运的诗艺成就是杰出的,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确如沈约《谢灵运传论》所言,他是个“方轨前秀,
垂范后昆”的大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