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制定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

——以高三普体生术科年度训练计划为例

训练计划是根据一定训练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训练教学工作的文件。它决定着训练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结构,它是依据运动训练规律,把参与者从起始状态逐渐培养成目标状态的训练工作规划。

一、制定训练计划有什么作用?

尽管体育训练效果的优劣最终取决于训练的具体操作实施,但训练计划毕竟是有效实施训练操作的前提保障。就一般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而言,较好的训练计划至少有如下一些作用:

1、计划能把训练过程的目标细化为若干独立且相互联系的训练任务,使训练目标更加具体化。

2、能通过对照计划所确立的训练模式,及时监控训练过程中目标实现的情况。有利于梳理训练过程各阶段环节、训练结构之间的关系,提高训练整体效益。

3、能提高带训教师对训练过程的掌控能力,有助于带训教师对训练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4、有助于积累训练资料,方便对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二、制定训练计划有什么依据?

要想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坚持科学训练,而科学训练的最重要标志就是遵循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然后依据此规律去确定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所以,简而言之,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就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对中小学体训生(泛指参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下同)的运动训练来说,需要遵循的最基本最主要训练原则有:动机激励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负荷适宜原则、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竞技(训练)需要原则。

比如,经验不够丰富的带训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往往不注意或比较难于把握适宜的训练负荷,以致运动伤病成了家常便饭;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开展不正常的学校,临时抱佛脚的训练状态往往缺乏训练的系统性,结果不仅训练效果大打折扣,还很容易因急功近利产生运动伤害;即使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带训教师,也常常会犯忽视专项训练要建立在一般基本训练基础上的毛病,结果不仅专项成绩停滞不前,还很容易导致运动伤害的产生。

三、训练计划包含哪些内容?

训练计划的种类很多,按训练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分,可以分成个体训练计划、集体训练计划、混合型训练计划三类;按训练教学的基本内容来分,又可以分成

一般体能训练计划、专项体能训练计划、专项技术训练计划、专项训练计划等;按照训练教学的时间跨度来分,还可以分成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大周期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次(课时)训练计划等。

本文仅仅只以年度(本文中的年度指学年度,下同)训练计划为例,针对一般中小学带训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过程中易疏忽的问题,从训练计划内容框架构建角度谈谈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较全面的年度训练计划一般需包含如下基本内容:

1、体训生现实状态与前阶段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

2、年度各训练阶段目标(年度各阶段考核测验和训练水平评定指标等);

3、年度训练计划各时间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4、年度训练过程中的比赛安排(包括比赛时间、规模、级别及目标等);

5、年度各训练阶段内容安排及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6、年度各训练阶段负荷量与强度的节奏及目标;

7、年度各训练阶段训练程度的监测内容、时间及标准;

8、年度各训练阶段的恢复措施和医务监督措施;

9、训练条件保障等(如:教育管理、特殊个体安排、文化学习、训练器材、测验仪器等)。

四、制定训练计划的流程

制定训练计划要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进行,这是提高训练计划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并确保训练计划在训练中能够得以更好实施的保证。

制定训练计划的工作程序一般包含三个阶段:

1、训练目标决策阶段,就是制定训练计划的准备过程,主要任务是:诊断体训生的起始状态、规划确训练的目标及任务等。

2、建立控制模型阶段,就是制定训练计划的指导部分,主要任务是:划分训练阶段、确定各阶段训练任务和主要训练内容、安排各阶段测验和比赛的日程与目标、确定各训练过程的负荷节奏等。

3、训练模型调控阶段,就是制定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主要任务是:选择训练方法及手段、确定各手段负荷量度、确定恢复与医务监督措施、对计划进行整体调整的预设、完成训练计划并征求意见修改定稿。

五、训练计划的常用格式和制定范例

(一)、对象现状分析

体训生的现状分析包含的要素有现实状态(运动成绩、运动能力、训练史、伤病史等)、运动潜力(先天、后天)、训练条件(训练期限、教练水平、场地器材、营养保障、家庭保障、学校保障等)和比赛条件四方面。

现状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体训生的现实状态与前阶段训练计划完成的情况,这是根据现情制定训练计划的起点和依据。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前,要全面充分诊断体训生的起始状态,做好详细分析甄别并形成现状分析文稿。

表格式现状分析案例见下表一:

常见主要问题:

1、体训生现状分析选取因素过少或偏颇严重。如:只关注体训生的运动成绩,对运动成绩较好实质潜力不大的体训生预期过高;过于关注体训生的身体形态,对形态好但机能差的体训生提出过高训练目标和施予过多训练任务。

2、对体训生运动潜力缺乏全面分析评估。如:对原本缺乏训练或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但潜力大的体训生缺乏全面分析评估,也未采取强针对性的训练措施,以致错过素质发展敏感期的有效训练和重点培养。

解决问题办法:

全面选取影响体训生现状分析的各种因素,并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使所得到的结论能准确反映真实现状,为制定科学性、针对性强的训练计划做好准确的训练目标决策。

(二)、训练总目标和任务

训练目标和任务主要包含运动成绩、训练负荷和运动能力三方面,体训生的训练目标和任务受综合培养目标的引领和限制。

运动成绩目标一般分运动水平和名次两种,有比赛任务的尖子体训生一般需要确定两个目标,而普通体训生只需要预设运动水平目标即可。如:普通体训生的某男生100米成绩只需要预设运动水平能达到11秒8的目标,而担任比赛任务的某男生100米成绩不仅需要预设运动水平11秒1的目标,还需要预设名次是第几的目标。

训练负荷目标需要把预设的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目标进一步科学合理的分解落实到各具体的阶段负荷中去,训练负荷目标的实现是体训生实现其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目标的基本保证。如:把已系统训练一年、原周正常训练10小时、100米运动成绩由13秒5提高到12秒的一般男生的成绩要在两个月内再次提高到11秒5,训练负荷目标如果设置在运动量大而强度中等的基础上,最终的运动成绩目标肯定是要落空的。

运动能力目标(即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运动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且构成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体能、技能、心理)的水平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与运动成绩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训练中最好能建立依据运动能力因素决定运动成绩的相关训练特征模型,使训练更具有目的性、有序性和针对性,以高效达成期望的运动能力目标。如:从如今多数省份高考体育术科考试的“100米、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四个项目整体特点看,普通体训生高考体育术科考试项目的运动能力特征模型是“爆发力好、反应灵敏、跑协调放松节奏好……”。

训练目标和任务案列如下表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