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摘要: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

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他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 反对形式化,刻意化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都出自于“童心”。这里所说的“童心”,就是指真心,即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乎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①

本文从“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等方面来对李贽的思想进行分析, 以论证其对当前文学艺术创作和社会的启发及意义。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

“童心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在《老子》中,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②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③等句。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④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李贽提出的“童心”,正是要打破当时的社会加于人性的枷锁。

李贽的“童心说”和禅宗思想也有密切关系。李贽深通禅学,其一生, 深受佛禅思想影响。禅宗以“悟”为参禅法门,它不需要分析、推理、判断,不需要认识事物所必需的逻辑程序,只要保持心灵的空灵澄澈,进行全身心的直觉体验,就能得到对宇宙的根本认识。禅学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本意就是静虑冥想, 排除一切理性思维的干扰,进行纯直觉的感悟和反思,完全是一种直觉性的非理性的思维活动。李贽的“童心”反对的就是“义理”的干扰。

与王阳明学派的传承关系。王阳明学派主张“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承袭了阳明心学思想脉络,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要求张扬自然人性。但是,王阳明学派领受儒家思想,仍然肯定封建道德。李贽的“童心说”在对世界本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有个体意识的觉醒,这是对杨明学派的超越。

二、“童心说”的思想内涵

明朝晚期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开始发展,城市和集镇的兴起以及随之而起的市民阶层的壮大,使文学界提出了反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理学的思潮。李贽的“童心说”就是在这股思想潮流中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应运而生的, 这是历史的必然, 也是当时文学发展的必然。

存本心与反虚假。在李贽看来,当时充斥于社会的文章虚假之气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已经失去了最本来的真。李贽的思想主要表现

①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②老子.老子[M].朱良志,注评.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③老子.老子今注今译[ M].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74.

④庄子.庄子今注今译[ M].陈鼓应,注译.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他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①,童心说所体现出的文学的主观心性由此可见:“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夫童心者, 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②李贽认为“童心”即“真心”, 一切作品都应发端于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书写人的真性情, 反对理性的禁锢。在《童心说》一文中,李贽指出所谓的“童心”即是童子的最初之念,而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内心受到了外界的影响,渐渐的失去了“心之初”,李贽提倡童心,是为了恢复人的真心,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对于文坛上的“假人”言“假言”,文“假文”的现象,李贽的“童心说”做出了批判和反思:“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失去最真实的心态所创作的作品是不能绽放光彩的。“童心”既是指人最初的本心,也指最自然真实的表现;既是创作主体的主观心性的纯净,也指创作主体在进行创作时的真情流露。

存人欲与反义理。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自然感情美:“盖声色之来, 发乎情性, 由乎自然, 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 故自然发乎情性, 则自然止乎礼义, 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 故以自然之为美耳。”③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美学相左,李贽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的感情,即真情。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无需考虑礼义也不用遵循习惯,只要自然, 自然就合乎理。文学表现人的内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自然的,是童真的,那么文学应是这种童真之心的自然表现,是真情流露的,是不应加以任何外在的阻碍和人为的限制的。李贽对理学的反叛,正在于他能从“本真”和“自然”出发,正视私心和人欲的存在,也就是正视有功利思想是人的本性,并且认为这是本心的自然流露,无需克制,他论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④这种对物质生活的私欲和追求是人之常情,所以私心的客观存在具有合理性。所以在文学创作也应该表现常人的感情:“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⑤为文应该是不得不发而发的,绝不是因为发而发的,“自然发于情性”之文,正视自然人欲,表达真实想法,以本真所创作的作品才可能成为至文。

崇“化工”与去“画工”。李贽认为文学创作要追求“化工”而非“画工”,“化工”的境界可使“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由自然之性情生发而出的诗文,便可至美。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种艺术表现正是出于童心之所感所想,自然真诚。而艺术创作中的刻意雕琢, 由于它不是出自童心, 所以尽管精巧异常, 也不可能达到“造化无工”的地步, 所以已落入二流。“《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⑥《琵琶》则因其人为的手段, 虽极尽雕琢粉饰之能事,却非真情的自然流露,相较《拜月》、《西厢》已是次之了。在此,李贽推翻了传统观念中的把“孔孟”之道归为推崇备至的思想,并对近古时期在市民阶层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小说、戏曲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名家还是俗人,只要是发自童心,不拘于礼教束缚的就都是好文章。

①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②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③李贽.传世名著百部之焚书:童心说:卷三[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④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⑤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⑥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