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国遏制战略中的经济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时期美国遏制战略中的经济因素
谢华
摘要:经济因素对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
美国垄断资本商业扩张服务,维护美国的经济安全和繁荣,是遏制战
略的重要目标;诱压结合,综合运用经济遏制与经济援助,是遏制战
略的基本手段;以经济实力为依托,迫使前苏联展开军备竞赛,是遏
制战略的实现条件。
关键词:遏制战略;经济利益;经济遏制;经济实力
在讨论冷战时期美国遏制战略时,对其政治背景或政治含义的关
注可以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如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美国的使命观
与前苏联由来已久的不安全感)、政治利益(对东欧等地缘政治国家和势力范围的争夺,包括英国)、政治人物(斯大林1946年的演说与杜鲁门
主义)、政治口号(如意识形态宣传)等等。一方面,遏制战略作为贯穿
整个冷战史的美国大战略,其制定和实施毫无疑问是美国政府的政治
行为,对它的政治性解读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另
一方面,对冷战历史政治视角的偏爱在解释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尤其是冷战为什么和平终结的问题上却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本文试图
就经济因素对美国遏制战略的目标、基本手段及其实现条件的影响等
问题做一些分析,以加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认识。
一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目标:在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
观念的根本前提下,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服务,
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
分析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中经济因素的难点在于,冷战时期美
苏关系的发展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国政治、经济关系的互动是不一
样的,它是不平衡的互动。这就要求我们
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另一方面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战结束后,曾是
同盟关系的美苏两国为什么反目成仇,直至剑拔弩张呢?为什么双方仅
仅是“冷战”,虽争斗不断却基本能和平共处直至冷战结束呢?这两个问
题都与美国遏制战略的目标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现
象最深厚的基础和根源在于经济,国内或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都是由
经济因素决定的。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列宁同
样指出,不研究“帝国主义经济实质这个基本的经济问题”,就“根本不
会懂得如何去估计现在的战争和现在的政治”。“如果说(或者只是间接
地表达了这种思想)从政治上看问题和…从经济上‟看问题有同等的价值……这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常识”。[1](P279)从根本上说,国际关系中争“权”也就是为了夺“利”,这是国家行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冷战时期,美国对战略、政治、军事安全利益的考虑超过对经济利益
的考虑,甚至不惜耗费巨资在全球与前苏联展开争夺。但经济利益仍
然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目标,美国甚至会不惜发动战争来摆脱经济
衰退。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笼统地说是指国家维护本国经济发展
和社会繁荣所需的一切经济方面的条件,其核心和落脚点是经济利益。
可以说,美国商业资本扩张的本性与二战后前苏联建立两个平行
市场的努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战后美国政府制定对苏遏制战略
的重要原因。这从美国当局者的政策或言论,如乔治·凯南的《前苏联
行为的根源》和NSC68就可以看出来。美国遏制前苏联的目标是双重的,维护美国在政治和军事安全上的利益是遏制战略的根本目标,维
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是遏制战略的重要目标。
美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本国经济的安全与繁荣。美国的立国之本
就是商业资本主义,即需要在不断扩大的市场上展开经济活动,使资
本增殖。在立国之初,美国就将经济、贸易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事务,将本国经济贸易方面受到的威胁视作最大的安全威胁。曾任美国
商务部副部长的加顿认为,“美国商贸和外交的基本驱动力会持续下去,因为它深深植根于美国的历史和哲学之中。”“在美国的大部分历史中,商贸利益在外交政策中起着核心作用”。“(美国)外交政策热衷于为美国
生意人打开市场。美国为过剩的小麦寻找出路,为汽车和飞机寻找市
场,努力获取像石油、铜这类原材料。海外商业扩张常被看成是美国
边疆的拓展,属于这个国家所肩负的使命。”他还认为,商业能够推动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社会的独特性,“美国不是一个传统的殖民大国,其帝国主义式的行动不是体现在军事上,而是一般地体
现在美国银行和公司的影响和控制方面”[2]。而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查尔斯·威尔逊1953年1月15日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的回答更是对此做了最好的注解:“我想多年来,凡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利,反过来也是如此。
双方根本不存在分歧。”[3](P418)威廉·威廉斯的结论认为,对于自由国际主义者来说,美国政府总是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责任,“保护和扩大自由竞争原则能够运转的市场。如同重商主义一样,古典的自由
经济学导致一种扩张主义外交政策”。[4]自由贸易和商业扩张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最明显地体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制订的“门户开放”政策上。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仍可看作是这种“门户开放”政策的延续。美国式“门户开放”外交政策的重点不是在所在国范围内
排斥他国的利益,不是实行封闭式的垄断,而是要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以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为旗号,着眼于打破民族国家或帝国主义
的保护主义堡垒,把世界变成由美国操纵的具有开放性质的新型商业
帝国。二战后,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企图建立这样一个由美国领导下
的世界新秩序。在美国设计的“美国世纪”中,是绝不允许建立与美国
传统的“门户开放”政策背道而驰的“势力范围”的。这就是说,经济制
度和经济利益方面的根本性矛盾使美国与战后前苏联的外交政策产生
极其尖锐的矛盾。
就前苏联而言,“战后初期,前苏联对外战略的设想是,尽力维护
战时同盟,维护世界和平,保护已经获得的领土报酬和各种赔偿,保
住自己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5](P444)斯大林在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
所形成的对世界体系的看法以及相关的理论,是战后初期前苏联外交
政策的基础。斯大林战后对世界局势的基本看法主要有:一是二战的
经济影响导致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瓦解,这决定了世界范围
内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二是前苏联在二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的直接原因;三是战后世界局势在向有利于
社会主义国家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数国,并由此
形成了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以及与资本主
义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四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世界体系在战后的出现,将会缩小资本主义国家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增
长将在缩小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这些国家的生产量将要缩减下去”,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必然会走向衰落。在这种政策理论指导下,1945年12月,前苏联拒绝批准“布雷顿森林协议”,并且不允许东欧各国加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