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思想,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发散思维
作文立意就“新”
二、历史上关于张良的生平事件
张良是汉朝开国大将,年少时东拜沧海, 博浪击秦;而后圯上受书;谏主安民, 斗智鸿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虚抚 韩彭,兵围垓下,最后假托神道,明哲 保身,全身而退。
《留侯世家》全选以上事件 《留侯论》只选了哪些事件?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 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 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 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 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解题-留侯论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 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百度文库科考试,最后 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
留侯论公开课课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文立意的分析,学习发散 思维能力。
2、通过《留侯论》学习在阅读和写作 中,观点如何统率材料。
苏轼
解题-留侯
《高祖本纪》中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
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资料链接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 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 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 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 jǐ]北 ,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 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博浪刺秦、圯上受书、辅佐高祖。
讨论:为什么《留侯论》只选用这三件事?
观点统率材料
讨论:这些材料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用“忍”来组织材料
思路
博浪刺秦 不能忍 危在旦夕 圯上受书 能忍 习得技艺 辅佐高祖 用忍 赢得天下
正反对比
冷静思考,缜密思维
作文选材就“准”
请问你还能从文中找到其他的材料来支撑观点吗? 材料在使用的时候是否是同一个角度?
独立思考,发散思维 立意求“新” 冷静思考,缜密思维 材料求“准” 对比论证,辩证思维 材料求“广”
对“小悦悦”事件,你怎么看?
事件链接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 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 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 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 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 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 在零时32分离世。
谢谢观赏
资料链接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pī]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 jiù]将。良数[shuò]以《太 公兵法》说[shuì]沛公,沛公善之,常用 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 公殆[dài]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 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 石,取而葆祠[cí]之。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伊尹、太公 荆轲、聂政 郑伯、勾践 项羽 刘邦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正面/反面
特色:正反对比 详略得当
对比论证,辩证思维
作文选材力求“广”
总结文章脉络
苏轼这篇作文的特点是以“张良成功的原因 是能‘忍’”为中心【独特思考的发散思维】,以 张良不能忍——能忍——用忍为脉络【富有逻 辑性的结构】,以诸多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论证 【辩证思维能力】为羽翼,而写出来的一篇高质 量的考试作文。
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 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一、什么成就了张良
资料链接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pī]圯[yí]上,有一 老父,衣[yì]褐[hè],至良所,直堕其履圯 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 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 “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 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 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 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喏。” ……
(《史记·留侯世家》)
1、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 二文,对张良成功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前者认为是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后 者认为是他能忍。
讨论:张良因受天书而成大事,这在历史 上基本已成定论,苏轼却别开生面,开辟 “张良因‘忍’成功的观点,甚至认为圯 上老父来见张良“意不在书”。
你怎么评价苏轼的这个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