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经济区域发展分析
引言: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
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交通便捷,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安徽在中部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省,安徽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加强对安徽区域经济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安徽,实现国家的中部崛起,利用好国家的政策,跟上时代的大潮。了解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更好的利用区域的资源,扬长避短,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搜集了2009年安徽各市的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利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实际上就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将样品或变量按其性质的亲疏、相似程度进行分类,是同类的产品比较接近,不同类的产品相差)对安徽进行划分,
公报;
2)x1:生产总值;x2:国民消费价格总指数;x3:粮食总产量;x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x5:固定资产投资;x6:消费品零售额:x7:进出口总额;x8:城镇人均收入;x9:财政收入;
图表1
从上面图形可知,安徽十四省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其中合肥和马鞍山与其他市的差距比较大。下面我们探讨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对以上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如下结果:
单变量系数
变量 N 均值标准偏差最小值最大值
x1 14.0 613.9 454.0 245.6 2102.1
x2 14.0 91.8 26.2 1.0 99.7
x3 14.0 227.6 167.8 15.6 515.5
x4 14.0 219.2 176.9 61.0 767.5
x5 14.0 523.6 573.8 245.1 2468.4
x6 14.0 213.9 155.3 79.8 703.4
x7 14.0 9.6 16.9 0.8 64.3
x8 14.0 14105.7 2329.7 10114.0 20390.0
x9 14.0 83.3 78.5 30.9 341.9
由以上的一些基本变量可知,十四各地区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进出口总额方面差距不大(有标准偏差可知),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在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人均收入等方面差距很大,这说明了安徽十四省之间有很大的地区差异。下面我们研究地区差异主要在那方面。
散点图
从相关系数的特征值,即各主成分的方差可以看出前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
已达到89.5%,所以有特征向量可得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得分:
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是有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
收入;而第二主成分主要的是有国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粮食总产量,城镇人均收
入决定的。而又有主成分的散点图可以得到合肥和马鞍山主要在第一主成分,而
安徽其他省份主要在第二主成分。
有第一主成分主要是工业等方面的因素,而合肥和马鞍山主要在第一主成分,所以合肥如果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国家的扶持,加大人才的
吸引招商引资加大外员得投入,马鞍山主要是有自然资源,要充分利用,加大投资,而其他省份的人力资源比较充分,要加大劳动的流动。大力发展农业,在科
技上下大工夫,从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自己的特色,同时也
要自己向别人学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合肥和马鞍山主要在工业上,而其他省份主要是在
服务业和农业方面比较发达,下面我们用聚类分析,对以下各省做一下分类,加
大对各省的了解,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以下就是所得到的结果:
表一:
Eigenvalues of the Correlation Matrix
Eigenvalue Difference Proportion Cumulative
1 5.85197597 4.30435588 0.650
2 0.6502
2 1.54762010 0.65261912 0.1720 0.8222
3 0.89500098 0.37166569 0.099
4 0.9216
4 0.52333529 0.43466344 0.0581 0.9798
5 0.0886718
6 0.01629941 0.0099 0.9896
6 0.07237245 0.05573894 0.0080 0.9977
7 0.01663350 0.01301483 0.0018 0.9995
8 0.00361868 0.00284750 0.0004 0.9999
9 0.00077117 0.0001 1.0000
Cluster History 表二:
i
NCL --Clusters Joined--- FREQ SPRSQ RSQ ERSQ CCC PSF PST2 e
13 黄山池州 2 0.0015 .998 . . 54.4 .
12 蚌埠巢湖 2 0.0019 .997 . . 53.4 .
11 宿州六安 2 0.0021 .994 . . 54.0 .
10 CL12 宣城 3 0.0055 .989 . . 40.0 2.9
9 CL11 阜阳 3 0.0063 .983 . . 35.4 3.0
8 淮南安庆 2 0.0110 .972 . . 29.4 .
7 亳州 CL9 4 0.0165 .955 . . 24.9 3.9
6 CL8 CL13 4 0.0339 .921 . . 18.
7 5.4
5 CL
6 铜陵 5 0.0401 .881 . . 16.
7 2.6
4 CL7 CL10 7 0.0647 .817 . . 14.8 10.0
3 CL5 马鞍山 6 0.087
4 .729 . . 14.8 4.0
2 CL4 CL
3 13 0.130
4 .599 .554 0.57 17.9 5.3
1 合肥 CL
2 14 0.5988 .000 .000 0.00 .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