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措施
基层审计机关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审计的理念、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方式方法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审计在严肃财经法纪,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服务改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当前基层审计机关所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很突出,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审计事业发展。

统筹全省审计工作发展是我省审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抓住了当前我省审计工作发展中的本质问题,完全符合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

对基层审计机来讲,是机会更是挑战。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审计经费难以保障,制约了审计自身的发展。

一是审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影响。

财政预算不足,机关运行困难。

个别县市区局将审计执法与罚没收入挂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比较敏感或者比较严重的问题就会在解决机关资金困难的隐性目标的趋使下,被自行消化掉,审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直接影响。

二是审计信息化建设受到影响。

由于审计经费难以保障,审计机关只有保工资、保吃饭,无法支付审计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软件等方面的开
支,更谈不上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是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受到影响。

基层审计人员受经费的制约,难以组织审计人员培训和外出学习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不利于审计人才的成长,不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二、基层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基层审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看,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一是审计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会计、经济类专业人员较多,审计工作发展急需的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二是受机构编制限制,专业审计人才引进难。

不少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受到编制管理等影响,不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审计队伍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懂财会知识的人员多,懂工程审计、计算机运用的人员少;知识单一的人员多,复合型的人员少;搞审计的不会写材料,写材料的不会搞审计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三是基层审计人员知识有限,站位不高看得不远。

由于基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相关业务知识与前沿理论了解不深,很难从前瞻性、建设性、效益性方面有针对性的就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审计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因而也很难
引起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政府的审计职能被削弱,被边缘化,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影响。

三、基层审计机关管辖权有限,出现了审计监督的“盲点”。

一是中央和省垂管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地方审计机关无权实施审计,而上级审计机关对分布在地方的中省机构往往顾及不过来,有的形成了审计监督的真空地带,相当部分在地方的中省单位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与监督,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地方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二是审计机关由于受地方政府领导,在审计对象和审计项目的确定上,在审计处理处罚,包括审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要听从于政府,当涉及到地方利益的时候,审计在项目确定、依法处理和信息批露等方面的独立性往往大打折扣。

三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面较窄,不利于审计成果运用。

由于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领域相对狭窄,审计成果运用只是一个“点”,或者只是一个相对狭小的“面”,无法使审计的视野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审视和把握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和漏洞,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审计机关发展不平衡,削弱了“大兵团”作战能力。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建设不平衡。

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或者地方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差异,导致基层审计机关硬件设施建设不平衡,突出的是计算机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差距,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对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

二是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有差异。

一方面受编制的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进人难、进专业审计人员更难,有的地方十几年不进人,审计人员的素质很难适应现代审计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受地方经济的影响,难以引进优秀审计人才,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引进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三是工作开展不平衡。

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多,开展效益审计的少;一般目标性任务多,高端项目攻坚的少;传统方式方法运用的多,现代审计技术运用的少。

表现在项目的组织实施,审计工作的整改,审计的处理,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统筹审计工作发展,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加以解决:
一、加大基层审计经费保障力度。

目前,尽管《审计法》规定将审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在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偏差,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显得更为突出。

为保障基层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独立性,应加大基层审计经费保障力度,严格执行《审计法》,将审计经费全部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包括
审计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等,切实解决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创建公正执法的环境。

二、加大基层审计人员培训力度。

全面实施人才兴审战略,不断创新审计人员培训方式,分层次、分批次,开展不间断的、滚动式的、周期性的培训,有针对性地为基层审计机关培养审计人才。

一是通过考试,建立审计人员信息资料库。

既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又便于进行人力资源整合,打好攻坚战。

二是项目跟学,达到以审促学的目的。

上级审计机关在开展大型项目审计时,可根据审计人员信息资料库从基层审计机关抽调相关人员协助审计,自始至终参加一个项目的审计,在解决上级审计机关人员不足的同时也为基层审计机关培训了人员。

三是上挂下派,锻炼审计干部。

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可选优秀审计人员到上级审计机关挂职,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上级审计机关也可派人到基层审计机关锻炼,在指导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授权审计力度。

放宽授权审计的条件,加大授权审计的力度,让上下审计机关有机结合,实现工作部署上的整体联动。

将那些长期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的中省机构,如国税、交通、烟草、供电、电信、联通和移动等部门和企业的监督,如国土、工商、
质监、药监、盐业等系统的审计监督,做到审计监督不缺位,消除审计监督的盲点,树立基层审计机关的威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四、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帮扶力度。

一是政策上扶持。

上级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上审下”、“交叉审”以及对地方党政正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加强与地方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加大对基层审计工作的支持,落实工作经费、人员编制,为基层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上级审计机关在安排集中学习培训时,可考虑每年选择几个基层审计机关予以特殊照顾,免费培训。

二是资金上扶持。

要争取专项资金,每年重点扶持1~2个条件较差的基层审计机关,帮助其尽快走出困境,逐步达到平衡发展。

三是结对帮扶。

上级领导和各处室可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办法,与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提供信息、指导业务、促进发展。

五、加大省市县审计系统的互动力度。

一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文体活动、演讲比赛、技能竞赛等,展示审计人员的才华,发掘他们的潜能,使审计人员产生集体荣誉感,促进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是多安排交叉审和上审下项目。

上级审计机关对大型审计项目和行业审计,要实行“上审下”与“交叉审”
相结合的方式,统一组织力量、统一审计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审计处理、统一审计报告。

三是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重点是落实“三项制度”:审计情况必报制度。

上审下项目、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项目以及一些重点项目审计情况要无保留地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不得隐瞒、漏报、少报问题。

审计工作必报制度。

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审计队伍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情况,包括基层审计局班子建设的情况要及时、真实、准确地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信息要高度畅通。

重大事项必报制度。

基层审计局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突发性事件要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