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转变食用菌生产方式,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推动加工能力和市场建设,实现X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依据《X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X年)》,结合特色农业攻坚战和产业精准脱贫,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1.生态环境良好:X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天成,林木资源和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全市森林覆盖率66.5%,良好的生态条件适宜生产高质量的食用菌产品,是X省乃至国内食用菌生产的最佳适宜区。
2.基础条件优越:X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记载,人工栽培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是X地区“南菇北移”的重要承接地。群众种植基础深厚,技术掌握熟练,效益显著,前景可观,从业农户户均收入2万元,农业人口人均超过500元。专业村镇人均纯收入中食用菌占比高达80%以上,食用菌已成为我市农村继劳务输出之后现金收入主要来源。
3.区位优势明显。随着西合、西康两条铁路贯穿全境,沪陕、福银、西康、洛商四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X作为西北通往中东部、
长三角、西三角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促使X融入了X1小时经济圈、武汉1天经济圈,为食用菌产品流通、保障X及周边市场供给,提供了便利条件。
4.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我国食用菌年消费量以7%的速度持续增长,市场需求不断增加。X食用菌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群众积极性持续高涨。X年,食用菌生产总量占全省23%,位居全省第二,香菇生产成为X第一大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和前景空前巨大,完全可能成为大产业。
(二)生产现状
我市是X省食用菌生产的适宜区,自然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1.产业发展迅速。“X”末,全市栽培食用菌1.51亿袋,鲜菇产量15.9万吨,产值15.4亿元,纯收入8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05%、44.5%、75%、30.1%。食用菌从业农户、人员分别达到5万多户、10万余人,占比分别达到11.6%和6.8%,食用菌专业村383个,主产区菇农户均收入2万多元、人均食用菌单项收入达到5000元,菌农收入明显高于其它农户的收入,食用菌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我市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二,仅次于X,香菇年产14.3万吨,居全省乃至西北第一,
优势显著。
表1:全市食用菌“X”发展情况
2.经济效益显著。食用菌投入产出比在1:3以上,户栽5000袋,产值4-5万元、纯收入2-
3.5万元。效益是大棚蔬菜4倍、大田作物30倍;1袋香菇相当1只肉鸡纯收入,200袋香菇相当1头肉猪纯收入。
3.科技水平提升。经多年实践,主产区菇农基本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普遍增强。908、9608、等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5%以上;808、武香一号等反季节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100%,免割袋普及率达70%。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食用菌开发加工企业5个,菌种生产场66个,物资、机械专卖店23个,从事食用菌购销大户达到1500多人。
4.栽培模式转型升级。立体、层架式成为主体栽培模式。顺季、反季、周年栽培多种方式并存。传统分散的家庭生产加快向规模化、集约化、半自动化、合作社、企业化方向转变。
5.品牌开发稳步推进。全市7县区全部通过无公害食用菌产品整县环境评价,累计认定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36个,认证食用菌“三品”产品42个、绿色食品1个,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产品在省内外形成一定知名度。
6.代料生产成为趋势。各地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再利用试验示范,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力利用以关中苹果木屑为主要原料发展食用菌,代料栽培成为主流,加快食用菌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转变。X区利用苹果木屑、中药渣栽培香菇;X 县利用桑枝条栽培香菇;X县利用栗苞、麦草栽培香菇、双孢菇等。X年,探索首创了食用菌“百万袋”生产模式,促进了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代料生产成为食用菌发展方向,栽培规模占全市总量的90%以上。
(三)存在问题
1.产业定位不明确,引导不积极。各级各部门关于食用菌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缺乏科学评估,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食用菌产业发展缺乏合理的定位,缺少完整的产业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产业地位与增收作用不匹配。加之,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乱砍滥伐现象,也处理过不少干部,引起社会关注,给一些地方食用菌产业带来负面影响。尽管我市发展食用菌产业有较好的基础,群众的生产热情相对较高,
不少地方农民工返乡创业把发展食用菌作为首选创业。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正面引导不积极,思想有顾虑,不敢大胆支持,从而制约了该产业的升级发展。
2.品种结构单一,市场风险较大。我市食用菌以香菇为主,占到各类食用菌总量的88%,呈现出“一菇独大”的生产格局,木腐菌类占比过高,草腐菌类占比过低。食用菌产业品种过于单一,市场风险增大,对林木资源消耗较大,可持续发展受制约。
表2:X年全市食用菌生产情况
3.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短。全市及各县均缺乏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基本没有具有较强带动性的贸易型和深加工型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发育不良,指导不力,技术标准缺位,没有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定价权不大,市场地位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风险较大。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食用菌产业化为主线,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以推广先进生产模式为重点,以生态高效、循环经济为根本要求,以打造产业精准脱贫示范点为抓手,坚持科技带动,建立健全产业服务体系,突出代料生产,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优化品种结构,规模质量并重,加快加工能力和市场建设,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使其成为X农业经济新增长点、生态高效农业典范和循环经济新亮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原则。食用菌是农业的X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发展潜力,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推动加工能力和市场建设,实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2.坚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原则。坚持循环发展理念,依法处理好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大力推广农林废弃物代料栽培技术,加快食用菌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农林废弃物再利用型转变,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原则。以科研攻关、技术集成与推广、科技机制创新为支撑,强化技术培训与指导,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推行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