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文化的未来和创新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剧文化的未来和创新模式
粤剧的未来在哪里?改革和转型的方向在哪里?是大力发展粤剧文化为模式,还是以传承文化模式呢?
的创新和发展为首,粤剧略显冷淡许多。
什么原因呢?
首先,要理解国家发展阶段,在80,9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期,经济和文化百业待兴,特区,沿海制造业发展,也催生粤剧文化也大力发展,这样,粤剧文化也就进入大力发展的模块,不但省市,各地县乡都出现过粤剧团,有的还出现一个地方一团,二团,还有各种名伶剧团,各地茶楼粤剧文化运运而生。
渐渐地。
剧团减少,茶楼消失,又回归民间自娱自乐。
如今,国家经济主导,一带一路,经济也是2017年重之重议题,战略意义上经济的需要,单一粤剧文化发展和投入相对减少,毕竟文化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国家大力丰富多种文化和投入并存,解决民生广泛的文化需求,旅游,体育,养生,
设,不是单一大力发展一种粤剧文化。
接下来,粤剧文化也会随转型:1,撤去县级剧团,只保留省市剧团,另外,有的市根据当地文化多元化,可以粤剧,雷剧,
潮剧,桂剧,邕剧等等合并为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专业演员分流到各县乡文化馆,业余者自己找出路。
3,粤剧文化逐渐市场化,国家逐渐减少粤剧文化的投入,戏剧的发展达到它的上限。
开始进入转型模式。
市场化,淡化粤剧的发展。
从而来集中和优化,当今粤剧团演员的队伍,提高粤剧文化的精品意识。
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原地,必须跟上国家的经济变化而理解政策方向,而不是一意孤行!
现在大谈粤剧的大力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分析一下:1,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省市剧团的收入,如今只发60%的工资,40%的要从演出市场找,甚至有的团还60%的收入还从市场找,
而言,对此关注和参与就少,这是很正常的,毕竟民以食为天吧。
3,人们经常把现在和以前比,是感到冷淡,但未必就是粤剧的没落。
其实,理解粤剧是文化遗产,那可以进入文化的传承模块不是更好。
什么是传承的模式。
国内文化传承和手工艺的传承都是继承人和家族式,和剧团式传承的。
政策分析和市场调研一下:
1,粤剧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从民间来,也可回归民间去,形成剧团式传承和家族式的传承,只要有传承人,就会代代相传,而
跟大力发展剧团,全民皆兵式没那必要。
再说资金也不允许。
2,粤剧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剧团式的培养,自己招人缴费学戏。
年轻演员挑大戏,老年演员教粤剧,这样,剧团人人有分工,工资的到合理分配,人才接班得到巩固,不会缺一少角,难以为计。
粤剧学校招收学员,也是对粤剧市场人才的补充。
3,粤剧的宣传,可通过媒体,旅游节,演出,交流,文化祭祖
腔艺术中心合作,在展馆中不仅有历史资料参观,还有粤剧表演的活标本,同时,与旅行社联系,在游览线路上增加一站,粤剧文化欣赏,岭南文化精髓!向游客展示,销售粤剧服装,唱碟,歌本,手工艺,美食等等纪念品。
不仅,宣扬了粤剧,而且,保证粤剧演员的表演水准,和传承,收入,人气也不错。
如今,民间团体多如牛毛,表演不到位,省市剧团也随乡下去夺市场,质量难以保证,演出不抵钱,经常犯愁,没心机,没信心,就没有能力很好的传承了。
粤剧剧团要始终站在粤剧艺术至高点,才能引领其他民间剧团向他靠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粤剧队伍的优化,整合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充分调整剧团,根据各剧团的收支和队伍建设而定。
例如一团,二团合并,省团和青年团合并,另有一个红腔艺术研究中心和剧场,也可以与红豆剧团合拼等等,这样有利充分利用资金来管理和调整演出任务,
相“残杀”,演一场亏一场,粤剧演出卖票起不了价。
看来,一定整合来传承为好!根据技术考核和个人意愿,分流下来的专业粤剧演员,可以到院校,文化馆任职,同时聘用于担任顾问和艺术指导,民间曲艺社,私伙局等等社会团体,发挥专业示范,指导业余开展粤剧活动。
保证专业演员的工资稳定,才能敬业传承!
5,粤剧文化的教育方面,粤剧职业学院的学生,编入师范类教师培养系列,毕业可以到小学,中学任粤剧音乐文化教员,小学中学必须增加一名粤剧文化教员,文化馆和曲艺社也有辅导员编制,这样,粤剧专业分配才有市场,才是真正意义上有传承和弘扬,不是大力兴办各种剧团,市场不一定要那样多的粤剧演员,否则,过度泛滥,搵食,养家都难,还谈什么发展?业余的曲艺社主要参与粤剧的娱乐性,很难保证表演质量,平时,是需要专业的教师和演员来示范的。
6,粤剧的剧目在于传承经典,演好经典剧目也是传承粤剧,宣扬人间真善美德,至于新剧目还要资金和国家特别支持才能排演,创作才有力度。
不然,新戏刚演一阵,又不演了,因为没人喜欢看,那也是文化一时为政治需要的宣讲罢了,例如,先前创新的新戏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投资300万又歌又舞又交响乐,好大创新!还获国家级大奖,但最后还是很少演出。
有人认为那没
有粤剧味,没人爱看!然后不了了之。
还是淡定些好。
做好传统剧目的本真,才是正真意义上的传承,说白了老腔老调,都是本民族的语言,这就是遗产,你还想怎整?难道你还能把水变成油,还是水吗?
7,粤剧的编剧队伍建设,也来自教育和演员队伍,民间剧团的
创新粤剧剧本,演员合作新模式,如今也可回归这样的模式,业余的爱好也是粤剧文化基础,文学历史典故,都是创作的素材,大学生中文系,戏剧社团,都需要我们去辅导,年轻人也会用编写的能力续写粤剧的未来,只要他们喜欢!老的粤剧演员做好辅导教育,办好粤剧演唱方法和编写教本书,这样,粤剧文化才正真意义的发扬,可惜,我看到粤剧演员宁肯唱死在舞台上,也不做粤剧教育工作,甚至做得太少,不连续。
到现在都没有一本完整的粤剧教材。
难道一定唱戏才有收入,编教材,有版权出书,一样可以有收入!可为什们没人做呢?
8,作为遗产文化,粤剧演员的培养一定还是遵从剧团,家族式培养为好,粤剧表演需要吃苦磨练,“唱,念,做,打”,没有从小孩练起,达不到传承的目的,16岁考粤剧专业表演,年龄大了,必须6,7岁开始练功,把童子功拿上,否则,表演的武戏,你没法做好,剧团自己也培养自己的人,想当年,很多粤剧演员,
业,旧社会也没有,都是剧团师傅传和教的学员,只要师承家业,承禀剧团文化精髓,即可是粤剧文化传播者和继承人的后人。
9,粤剧的文化与生活精神相关,粤剧的文化不仅仅是舞台的演出,还要融合旅游,祭祖,节日,庆典等等开展相关的活动增加收入,一个剧团的管理必须做到“精,优,高”。
1)精,指粤剧剧团的管理精炼,包括幕后的工作人员,分管舞台服装,灯光,音响师。
乐师队伍。
演员队伍等等优化。
有的工作人员即是司机又是音响师又是乐师等等。
2)优,指演员队伍年轻化,优秀,而且多才多艺。
能胜任多种
演的未来。
3)高,指演出表演能力,剧目水平水准,起到引领粤剧艺术的作用。
淘汰那些表演水平差,技艺不佳,经营不善的剧团,提升和增加,优化现有剧团的表演水平,整顿粤剧演出市场的乱象,保证粤剧的表演精髓不走样,更好更完整的传承,同时,加强老粤剧名师的艺术指导。
的确做到真传!本真!
10,粤剧的传帮带,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关键。
著名粤剧演员,随着年龄增大,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在舞台或媒体上,“禅让”让更多的优秀演员和徒弟上台挑重任,不然,自己年龄大,身体不好,
又没做好徒弟培养,还不停奔波舞台表演,迟早会死在舞台上的,这不是很科学的思想。
希望更多文化遗产得到积累,传承下去就好了,现有的粤剧剧团也基本,能保证粤剧的发展和延续的,如今,粤剧的发展,不是剧团式的大发展,粤剧回归民间,大家参与,各地乡镇,社区都有曲艺社,生活好,有资金,自己办私伙局,曲艺社,百姓自娱自乐,遗产存在民间,她就不会灭,旧社会的小部分粤剧团都能剧团式地传存下来,何况新社会新时代呢!大家有信心,粤剧之花还是不断常开唱新的,只不过,粤剧的未来相对互联网经济方面而言,不是朝阳产业,它就是一种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必定是家业式的传承模式为好,而非市场广泛化的扩大式发展。
因为有你的惦记和怀想,而显得更加美丽!来吧,唱一唱,看一看,听一听,传承一下就好,别想多了,只要有粤语,粤剧就不会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