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
作者林胜义
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主要有卫生、教育、福利、司法、劳工、军事及其他社会团体,其中在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学校领域中实施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称为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外来语,是由英文“school social work”翻译而来。有时也称为教育社会工作(education social work),泛指教育体系之内的社会工作实务(social work practice in education and school setting)。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使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
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在本质上,学校社会工作是属于社会工作的一环;在对象上,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在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在目的上,学校社会工作乃在实现学校的目的,也就是要协助学生准备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一般而言,学校社会工作是与学校领域的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学校心理学家(school psychologist)和学校咨商人员(school counselor)共同组成团队,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这三种专业的区隔是:
1、学校社会工作基本观点:心理观点工作取向:治疗取向主要方法:诊断、测验、治疗涉及层面:心理测验及治疗对象范畴:个别学生专业资格:专攻学校心理学
2、学校咨商工作基本观点:教育观点工作取向:问题取向主要方法:面谈、劝告、咨商涉及层面:教育及生涯规划对象范畴:个人或小团体专业资格:专攻咨商辅导
3、学校社会工作基本观点:社工观点工作取向:发展取向主要方法:个案、团体、社区涉及层面:社会及文化调试对象范畴:学生、家庭、学校、社区专业资格:受社工专业训练
不过,这三种专业人员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工作目标都在协助学生获得良好适应及健全发展,因此三者必须协力合作,相互支援,以便增益学校辅导工作的效果。
访问量:827 版权:华农社工网
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作者宣兆凯
摘要: 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入社区教育研究, 实现社区教育理念与方法、技术的变革, 是推动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依学校社会工作理念, 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趋向, 是实现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的统一; 在教育管理体制下, 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区-社会型转变; 按照终身教育思想构筑与学校教育整合的体系; 在方法技术手段上, 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理念; 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社区教育兴起于80 年代, 之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经历1993 年的社区教育理念的转折、视角的转换之后, 进入规范状态, 体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 1 ]。然而时至今日, 它仍未发展成独立的、担负特定职能、以专业化方法和技术为手段的教育体系, 未能对促进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 满足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推动社区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究其原因, 主要是受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的影响, 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时代形成的教育模式的束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社区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专业化方法体系的建立是根本的出路。
本文试图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进社区教育, 以探讨我国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及途径。
一、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 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的统一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 正规教育与专业化是统一的, 而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则似乎是矛盾的、排斥的。提出这一看法的根据, 是在有关非正规教育的研究文献中, 很少涉及专业化。如社区教育研究中对社区教育学科性质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 但都强调社区与教育的联系[ 2 ], 而忽视其作为一门学科、一项教育事业所必须具有的专业化特征。毋庸置疑, 社区性、社区生活性确是社区教育的最基本特征, 但社区教育若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项专门的教育事业, 就不能仅指出这一特征而忽视它的专业化特性。同样是非正规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 是以专业化的原则与方法从事非正规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 一项社会化的教育事业。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的统一, 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也是其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校社会工作”一词译自英语“schoo l socialwo rk”。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它已成为一项专门化的社会事业, 一门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学习困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运用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探寻困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的规律。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 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学生问题的各个方面, 既包括学校的教师及管理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者, 也包括学生的家长、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等。学校社会工作研究、解决学生问题的基本方法, 与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 它不是在学校体制内, 而是在学校体制外, 不是在教学活动中, 而是在教学活动外, 不是采用班级教育的方式, 而主要采用个别解决问题的方式。学校社会工作也不同于生活化的家庭教育。它以专业化的形式, 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运用系统的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 探究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也恰恰是这种专业化特征使学校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社会工作学科与事业的发展, 表达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 非正规的社会教育要走上现代之路,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就是说, 非正规教育更需要专业化, 通过专业化, 改变自身的随意性、松散性、不确定性, 从而获得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更能有效发挥作用。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 还可发现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关系的动态规律性: 当非正规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然会提出专业化要求, 表现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由上可知, 实现专业化, 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此, 我们可以给社区教育作如下定义: 所谓社区教育, 即在特定的社区中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在专门机构的组织、协调下, 运用专业化的方法、手段, 调动社区资源, 以满足社区居民受教育需要, 推动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一门教育科学、一项社会化的教育事业。
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 不但要确定其学科、事业的专业化特征, 还要发展、完善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方法、技术手段。
二、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制:
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区-社会型转变在我国, 社区教育的出现, 缘于学校青少年的德育需要社会支持, 以及教育经费短缺, 需要通过多渠道筹集。[ 1 ] 就是说, 我国社区教育并非社区生活、社区发展的产物, 而是原有教育体制发展的一种延伸。目前, 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已逐渐体制化, 如不少地方设立了半官方组织形式“社区教育委员会”, 将其作为政府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纽带, 而且, 社区教育活动呈现县区、街乡负责组织的地域统筹型、厂矿企事业单位联合兴办的中心辐射型、多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互惠组合型等多种模型。[ 3 ] 尽管如此, 但是, 社区教育机构还未发展成独立运作, 开展常规性的社区教育活动的专门组织系统。依靠社区政府, 调动学校及社区多方面力量开展社区教育, 协调教育组织与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的关系, 仍是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机构的主要职能, 也是其赖以发挥作用的动力源泉。这种社区教育, 其组织管理体制类型为非专业化的“学校-行政型”。未来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 在组织管理体制上, 必须实现由非专业化的“学校-行政型”向专业化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