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盐化工定义。
盐是NaCl(氯化钠)的俗称。
盐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是化学工业最基本的原料之一,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
工业用盐大部分用于生产纯碱、烧碱、氯气、盐酸、金属钠等。
碱和盐酸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造纸、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医药等部门。
氯气可直接用于漂白、消毒,也可用于制造漂白粉、毒气及无机化合物,还可用于制造各种有机氯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中间体,如合成树脂、香料、除草剂、防腐剂、灭火剂等,也用于合成盐酸,提取溴和碘。
金属钠可用作制取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剂,提取稀有元素的还原剂,制造抗磨合金和充钠蒸气灯泡(钠灯)等。
在钢铁工业中用熔融食盐和食盐水进行钢料的回火和淬火,作铸造的型砂粘接剂。
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用于炼铜(氯化焙烧法)、电解金属镁。
盐在农业上可用于选种、施肥等,增加作物产量。
在畜牧业上盐是牲畜生长和防治病所必需的。
盐也是渔业、食品加工和贮藏、水处理、国防和国家储备必不可少的物质,又是换取外汇的重要出口产品。
利用盐水溶液冰点降低的原理,盐还可用来溶化道路上的冰雪,减少交通事故。
盐又是合成革、人造纤维、塑料、农药等行业的基本原料。
据统计,工业和农业中应用的盐及其衍生物约有15000种之多。
以盐做催化剂的新用途是盐和开发新能源相结合。
而盐化工也逐渐向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领域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盐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新的用途将不断出现,下游产业发展空间将不断增大,具备如此广阔的盐资源当之无愧地成为与石油、天然气并驾齐驱的项目引擎之一。
(二)我国盐资源概况。
1、盐的分类。
在我国,根据来源和生产方法可分为3类: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开采地下天然卤水或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井矿盐”,我国井矿盐工艺以钻井水溶汲取卤水,进而真空蒸发结晶生产高品质盐为主,因此又称“真空盐”。
按照产品形式又分为固体盐和液体盐,我国以固体盐为主,液体盐主要指汲取的天然地下卤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盐矿床而得到的卤水,目前我国液体盐的比例不足10%,但国外发达国家较高,如美国达到51%。
2、资源分布。
我国1995年探明盐矿储量3824亿吨,资源量在6.2万亿吨以上。
我国盐资源非常丰富,开采历史悠久。
盐的品种主要有海盐、湖盐和井盐,其中海盐约占全国原盐总产量的70%,井盐+湖盐+岩盐约占30%。
基本分布状况是:东部海盐,中部及西南部井矿盐,西北部湖盐。
渤海湾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国海盐产量的70%左右,主要包括长芦、辽东湾、莱洲湾三大盐区;北方海盐区(含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和江苏)为主。
井矿盐矿床广泛分布在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江苏、山东、安徽及陕西等18个省区,其中四川自贡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井矿盐工业生产基地,素有“盐都”之称。
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查明的氯化钠储量大于100亿吨的盐矿床就有十余个。
湖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及西藏等西北部地区,以青海盐湖最为丰富,储量在3000多亿吨,生产成本较为低廉,但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对盐的需求也较低,远距离运输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三)盐化工供需现状。
1、盐化工产业生产情况。
近十余年,受我国盐化工及下游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对原盐的需求也快速增加。
2007年我国盐产能为7594万吨/年,产量5976万吨,同比增加10.6%,表观消费量6076万吨,居世界第1位。
从历年统计数据看,海盐产能最大,井盐次之,湖盐最低,东部沿海地区制盐产能约占总产能的60%。
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四省市产量占全国海盐产量的90%以上。
2、消费结构。
我国盐化工用盐占73%(主要是纯碱和氯碱俗称“两碱”),食用盐占16%,其它用盐占11%。
盐化工是我国制盐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国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体现在盐化工耗盐比例过大;道路除雪等行业的消费比例过低(美国融雪耗盐达到1900万t);卤水直接消费比例过低(如美国达到51%),而我国液体盐消费比例只有10%左右,可见我国制盐工业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3、存在问题。
一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公路化雪、畜牧、水处理、洗浴用盐、高纯度工业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从数量、品种、质量等各方面还没有拓展和满足市场需求。
尤其是液体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折盐产量仅占井矿盐总产量的12%。
卤水化工的深加工系列产品,如钾镁肥、阻燃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二是资源利用水平低。
目前,制盐工业仍主要以单一的制盐业为主,资源利用率很低。
海盐苦卤利用率不足20%,莱州湾地下卤水的掠夺性开采使盐、溴比例失调,这一地区出现水位下降、浓度降低、流量减少等资源枯竭的现象;湖盐区由于单一提取盐,导致镁害严重,使湖盐资源遭到污染;矿盐区的芒硝提取率不足10%。
国外则基本做到零排放。
(3)产业布局不合理。
50%以上的原盐运输半径超过200km。
在美国,80%以上的运输半径在150km以内,管输液体盐比例较高。
我国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主要是“两碱”。
“两碱”的发展拉动了盐业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纯碱、烧碱等行业的持续扩产,使工业盐的消费量不断上升,供应趋紧,价格上扬。
但由于需求促进生产,加之北方近年来连续的少雨干旱气候,海盐的生产放量增长,更由于湖盐、井盐的扩产,使得我国盐的供应总体上处于供求平衡,价格稳步攀升。
因此,我国的盐资源可以满足制盐工业长期快速发展的需求,很多省市都有发展制盐工业以及盐化工的资源条件。
(三)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盐业行业效益起伏较大,为避免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发布《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一是优先考虑与两碱项目的配套建设。
制盐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5500万t提高至2010年的6500万t,年增幅控制在5%以内,但实际预测该指标将会被大大突破。
二是稳定海盐生产,有序发展井矿盐。
主要作为化工用盐,关键是要提高产品质量。
井矿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生产稳定,产品质量相对较好,在适度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增加低耗能的液体盐的供应量。
三是按需发展湖盐。
湖盐区地处西部,运输条件还有待改善;但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也具有一定优势。
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北方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产能增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产能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不大。
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因此近年井矿盐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
目前规划建设的制盐产能(主要是井矿盐)超过1000万t/a,盐业产能的增长可以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
产业链基本上是“卤→盐→两碱→精细化工”,其产品可谓枝繁叶茂。
在纯碱、烧碱、氯气、氢气等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就可获得制药、日化等化工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工产品。
例如有机氯系列的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氯乙酸、氯丁橡胶、ADC发泡剂,无机氯系列的氯化铵、氯酸盐,氢气系列的双氧水、催化加氢精细化工产品等。
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是:延长现有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