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讨论式”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一种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下面以«超重和失重»一课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和认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就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本节课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新课标物理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②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实验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

⑤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抽象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经历观看录像、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

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到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②通过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的价值;

③渗透“学以致用”思想,结合我国神舟号飞船升空,增强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则是想通过设计分组实验,多次讨论交流,让学生去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则是想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产生探究的成就感;最后设计观看神舟号飞船的升空录象片段,根据杨利伟的讲话布置研究性课题,则是意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发展科学探索兴趣。

3、重点与难点分析:

(1)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并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一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所以把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确立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同时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2)超重与失重问题实际上就是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问题,分析超重与失重,加速度是关键。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初始状态才能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把超重、失重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也确立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与运动相应的四幅受力图,加以文字归纳规律的方式来突破这一难点。

4、教材的处理:

本节教材是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分析了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来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为了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采用了相关动画资料进行直观展示,使知识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课后的“做一做”小实验,即矿泉水瓶漏水实验,由于实验器材易得,容易进行,又会引起学生兴趣,所以,我

把这个实验移到了课堂上,用来引入和帮助学生体验完全失重的概念;另外,“失重和宇宙开发”这个阅读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并查阅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已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的疑惑:一是当物体存在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的重力变了没有?二是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对速度与加速度方向辨识不清的困难。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被动的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含义,导致学生缺乏对超重与失重的进一步理解,更无法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亲身体验。而本节课采用的“探究、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由学生的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本节课需要学生充分整合所学过的内容,因此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自主活动(自主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师生活动(多次个别提问与交流),生生活动(讨论与交流,学生上台讲解等),小组活动(分组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情境。这样做就是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去交流、去体验成功和失败,去产生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喜悦,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最后要求学生去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就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的整和在了一起。

五、教学用具的选择:

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选择下列教具:体重计、弹簧秤、钩码、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课题的引入:

播放与超重、失重有关的游乐运动录象片段,提出“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引起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的主题。

2、概念的得出:

观看模拟电梯课件,得出超重和失重概念,回答第一个问题。接下来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重物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提出问题“有没有观察到超重和失重现象?”

3、超重和失重的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虽然问题难以估计,但教师最终要把学生引导到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上来,即“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再把问题具体化:“能否根据我们掌握的运动规律来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当探究结果出来后,马上让学生思考问题“水平方向的加速或减速运动会产生超重和失重吗”学生回答后就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产生超重的运动一定是向上的运动,产生失重的运动一定是向下的运动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教学难点就此突破。

4、完全失重现象的探究过程:

演示钻了孔的矿泉水瓶自由下落实验,提出问题“没有水漏出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此问题引出了完全失重的概念。继而提出“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是什么”“水瓶上抛,水会流出来吗”,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5、规律应用:

提出“超重与物体的重力增大了,失重与物体的重力减小了是一回事吗”“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弹簧秤还能测量物体的重力吗?天平还能测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浮力的作用吗?水银气压计还能测气压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6、课堂小结:

以回答“学到了什么”的形式对学生评价性总结。

7、拓展延伸:

根据杨利伟的话确立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用学生自制的弹簧秤来做实验,虽然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是一种肯定,会促进学生今后去积极进行物理小制作,但由于很多学生是用橡皮筋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