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剧《蝴蝶夫人》解读普契尼的风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歌剧《蝴蝶夫人》解读普契尼的风格特点
内容摘要:
普契尼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人物,更是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划时代的人物。
在他笔下塑造得最成功得最为成功最有艺术感染力的是一系列情感丰富而境遇悲惨的女性形象。
其中《蝴蝶夫人》是他典型作品中的代表,本文以这部作品为切入点来分析普契尼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关键词:
普契尼蝴蝶夫人风格特点
From the opera《Madame Butterfly》understand Puccini’s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Puccini opera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Italian real doctrine, it is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and the landmark opera characters. In the most successful shaping of his characters was the most successful the most emotional and artistic appeal is a series of rich and tragic situation of the female image. The《Madama Butterfly》 is representative of his typical wor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ovel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Puccini’s artistic style and creative features.
Keywords: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绪论
以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为切人点,通过对《蝴蝶夫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研究,通过对《蝴》剧的时代背景、题材、音乐特征等多方面论述普契尼其人以及他的音乐创作风格。
正文:
1.普契尼生平简介和创作
普契尼的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
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卢卡市的一个音乐世家,6岁丧父,跟随卡尔洛·安杰罗尼学习演奏管风琴和钢琴,10岁进唱诗班,14岁在市内各教堂中任管风琴手,这一时期他对歌剧的接触较少。
直到1 8岁时观赏了威尔第歌剧名作《阿伊达》,他立下从事歌剧创作的宏愿,1880-1 883年在米兰音乐学院进修,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风格统一,乐思清晰有力,和声独特,配器色彩丰富,已预示后来常见于他歌剧中的旋律和管弦乐风格的特点。
1893年上演的歌剧《玛侬·莱斯科》获得成功,1896年又推出《艺术家的生涯》,以其人物塑造鲜明、感情表现到位、技巧娴熟而成为一部最流行、最受人喜爱的杰作。
1904年的《蝴蝶夫人》在普契尼改变为三幕剧后,达到社会的广泛推崇,获得无尽的掌声和喝彩。
1926年根据戈其得剧本创作《图兰朵》,尚未完成癌症就夺去了他的生命。
后来歌剧《图兰朵》的第三幕由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法诺出色续写完成,演出后也大获成功。
当其他国家都在发展民族音乐时,意大利的民族音乐已经十分发达,并很自豪地珍惜他们自古就有的优美动人的传统歌剧和扣人心扉的抒情旋律,威尔第便是杰出代表。
在威尔第退出歌剧舞台后普契尼以非凡的才能取而代之建立所谓“后威尔第”时代的地位,占据了意大利歌剧舞台。
普契尼远不如威尔第著名,创作也不如他成熟、深刻,但他继承了威尔第的歌剧风格,并以别致的手法倾诉大众的伤感之情,他的作品在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间变化,呈现他独树一帜的特色,甚而超越了有“歌剧贝多芬”之称的威尔第,征服了千万观众,同时也给后人开辟了新的音乐创作道路。
因而被称为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
2.普契尼歌剧创作的特点
19与20世纪之交,普契尼与台本作家伊里卡及贾科萨合作写成他的3部名作,《蝴蝶夫人》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部。
鲜明地体现了普契尼的歌剧观、舞台意识、音乐风格以及与意大利歌剧传统的联系。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以大卫·贝拉斯科的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1904点2月17日首演于米兰。
《蝴蝶夫人》写的是一位日本女子与美国军官的爱情悲剧。
蝴蝶夫人为了嫁给心爱的人,她背弃了自己的信仰,遭到了日本亲属的唾弃。
她始终对丈夫忠心不二,坚信对方的爱情。
但三年后,她远行的丈夫又在美国娶妻,将她抛弃。
当她得知真相后,极沉静的接受了这一致命的打击,最后她用他留下的宝剑自刎而亡。
通过歌剧《蝴蝶夫人》,我们从中欣赏到了普契尼歌剧创作中所有的技法与特点:朗诵诗优美的旋律,民族色彩的音乐,悲情化得故事,他的音乐创作牢牢扎根于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是真正弘扬威尔第歌剧艺术的剧作家。
2.1悲情化的故事背景。
普契尼的歌剧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以下层人物的喜怒哀乐为描写内容,擅长以小人物书写大悲哀。
他的切入点不单单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景,更重在于刻画人物的内在心理和主人公的心理悲剧,所以在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蝴蝶夫人》中描写的女主人公巧巧桑天真、纯洁、善良,为了爱情而背弃了宗教信仰。
婚后不久她的爱人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然而巧巧桑深信他会回来,可他却另有新娶,最后巧巧桑得知后,她吻剑自尽了。
故事通过一个单纯善良姑娘的悲惨命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批判,具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普契尼在音乐创作中采用了《江户日本侨》、《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刻画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
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
从《蝴蝶夫人》的脚本内容来看,蝴蝶夫人是一个坚强信仰爱情的纯真的悲剧性人物。
她的悲剧性性形象的把握源于歌剧脚本的内容,还与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有着重要的联系。
本剧情节的戏剧性演绎,就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和倾诉她个人的悲剧性遭遇上。
悲剧性的故事再加上作曲家全力渲染的悲剧性色彩,以乐曲的悲剧性旋律和情感基调,来定位这部歌剧的悲剧性色彩,透露着普契尼独有的艺术风格。
但凡熟悉普契尼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以悲剧收场,具有悲情主义色彩,这也是普契尼创作的独特之处。
因为悲剧最容易打动人心,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抗争性,并且最容易创作戏剧性的高潮。
普契尼创作的十二部剧作品中,大多数都塑造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大多数女性人物均已悲剧性的命运为主,在遭到无情的打击和摧残后,最终无法摆脱死亡的结局。
无路是维利、绣花女、托斯卡,还是蝴蝶夫人无疑不是爱情的悲剧,这全部都给人们的心灵留下沉重的压抑色彩,全部都是建立在这些纯真的女性死亡的基础上,因而是残酷的,却也很容易渗透人心。
普契尼用他精湛的音乐笔触一咏三叹地展现美好善良的女性被命运和邪恶的外力摧残的过程,他所创造的女性人物中,大多数为典型的内向悲剧性色彩人物,本剧中巧巧桑为社会底层的女性,对生活和爱情充满着着美好的向往,但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这能注定悲剧的发生。
典型的内向型悲剧性性格构成了普契尼歌剧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基调,也是其最打动人心的主要原因。
2.2 善于从小人物中体现大悲哀,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从《蝴蝶夫人》中我们不难看出,巧巧桑是一位身份卑微的艺妓,以底层人们的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描写下层人物的喜怒哀乐为内容,突出他们受欺凌.受压迫的任务形象的塑造。
强调用朗诵与咏叹调融合而形成的形式来刻画这些弱者的心理特征。
朴实无华,评议见人,以引起观众对小人物,下层民众生活的情感共鸣。
而在当时的欧洲市民社会中,女性常常都是盲目和矫情的代名词。
据记载,由于欣赏口味的迥异,《蝴蝶夫人》的首演曾经演变成了一场观众的闹剧。
因为他们不信愚昧的东方存在着纯真的爱情,真实反映了世纪末的普通意大利人不再关心人类民族的命运,惧怕严酷尖锐斗争的心态,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艺观。
普契尼的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潮,他的作品写得都是普通人物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些小人物大多数是普通小人物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小小人物大所属具有坎坷的经历或是被欺侮的形象,性格软弱,苦难重重。
这点从《艺术家的生涯》中绣花女咪咪典型的形象来看,也可以得到明显的体现。
—7—
从《蝴蝶夫人》中一唱三叹展现美好善良的女性被摧毁的过程,所以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真实感人,体现出很强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而在《艺术家的生涯》中,最终咪咪死在鲁道夫的怀里,鲁道夫悲痛欲绝。
这部歌剧充任展现了流浪艺术家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和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同样《蝴蝶夫人》真实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象,那是的意大利基本完成统一,战争远离,原先的那些为祖国的利益牺牲的英雄主义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人们开始热切追求舒适安稳的生活,追求和平年代的细腻心理变化。
在这个前提下,现实生活中的细心观察,毫不夸张的反映他们的生活,于是就应运而生了文学艺术节的一个新思潮“真实主义”,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更容易打动人心,这正是普通人最敏感的,最容易体会感受的情感冲突,是普契尼歌剧深入人心的重要因素。
2.3 艺术创作的多样化。
从《蝴蝶夫人》的第一幕,一交响乐为前奏,一段急速的赋格曲,想衣服精美的水彩带入日本小竹楼那妩媚,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具有典型东方情调。
本剧是发生在日本的港口城市,描写了日本姑娘巧巧桑与无耻的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之间的爱情悲剧,和《图兰朵》一样都是发生在远离欧洲的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
而《蝴蝶夫人》中作者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和五声音阶,让观众感受到了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创作特点,而普契尼是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却选用日本民族音乐进行创作,可见其创作才能的多样化和独特之处。
从《蝴蝶夫人》我们可以看出普契尼的创作是无国界的,这也正是他音乐才能多样化的重要体现。
运用多国语言,在本剧中,普契尼创作的新颖之处是无声音节序列的运用,这是亚洲音乐的一个真实的特点。
日本音乐的许多主题也被他加以采纳,在配器上,锣鼓观众等等乐器制造出音乐的异国色彩,开头用复调手法加以发展,渐呈热闹的气氛,是一个纯真的,信仰爱情的少女为了表现她的纯洁的心灵对生活的憧憬,这从开头可以得以充分的体现。
此剧中平行四度和平行五度的频繁运用,附属和弦的堆积,所以在普契尼成熟后期作品中比比皆是。
他的歌剧也是东方舞台上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普契尼善于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去刻画氛围,刻画环境物音乐。
他是意大利人,可丝毫没有阻止他去创作世界性音乐。
3.《蝴蝶夫人》创作中的技法技巧。
3.1普契尼歌剧创作中独特的技法与特点。
《蝴蝶夫人》的开头,普契尼采用了6/4的复拍节奏模式,以及大调明朗而柔和的调性,再加上音与音之间级进进行,勾勒出悠扬的曲调。
表现出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当平克尔顿与蝴蝶夫人进行婚礼时的二重唱,其旋律优美动听、流畅悦耳,这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曲,曲子表达了蝴蝶夫人纯洁、温柔而又胆怯、羞窘的感情,交织着平克尔顿充满着强烈情欲的绵绵情话,融化成一种共同激情,演绎的是幸福的爱情主题。
在蝴蝶夫人和平克尔顿双双投入到全心全意的爱情二重唱时,音乐不断地出现一些干扰性主题,比如“诅咒”、“死亡“。
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却酝酿着悲剧,
酝酿着不详的预兆。
这就是皮亲在蝴蝶夫人最幸福的时刻埋下悲剧的伏笔。
普契尼因果那个音乐的手法非常有特点,第一段唱段从轻柔到舒缓,其间夹杂着不幸的因素,最后随着爱情的完全投入,抛弃了暂时的顾虑,爱情二重唱进入到最佳境界,以模进的手法,大二度大二度的,或者四度四度的主题模进,最后二人将音乐推向高潮,让听众、观众进入到完全忘我境界,艺术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普契尼在运用这些把“泛东方”的音乐元素作为一个所谓的他者,刻意进行融合异化,当时西方人认为只有他们才具有正常人性,而“泛东方”世界的习俗、宗教、社会建制都是稀奇古怪的。
《蝴蝶夫人》第一幕刻画巧巧桑家人怪异的习惯,作曲家在音乐上久可以地追求古怪性而描写“恶棍”平克尔顿往往却是正常的音调。
在普契尼近百年前歌剧创作大众化
转向所制造的美丽新世界,在今天的东方和西方都成为了一个徘徊于历史文化记忆之中,流连于艺术的殿堂。
普契尼以他多少带着女性化柔美的风格,用旋律勾画着人间世态,勾画一个寄托了他的精神世界的,但是属于所有爱歌剧的人们的艺术世界。
3.2 咏叙调的特征。
《蝴蝶夫人》由天真无邪的少女到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的母亲,她的思想还是近乎单纯和幼稚的。
普契尼在歌剧中,以铃木的心态来反映蝴蝶夫人的天真纯洁,铃木见蝴蝶那样简单,不禁心疼的哭了起来。
而蝴蝶不以为然,于是面带笑容充满自信地唱起了《啊,晴朗的一天》,这是《蝴蝶夫人》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
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自己哦那个所唱的一首咏叹调。
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认为他不会回来了,女偶一面掩面流泪,一面不得不用爱她吧的下行音节附和蝴蝶夫人。
但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却不停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克尔顿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
她一开始是幻想,起唱要轻得多,然后在经过中间过渡时,柔和轻吟,最后到达一个顶峰,再现其高潮,表现她对爱情的忠贞与渴望。
大量弦乐的叠置加强了它的温暖感,特别是当蝴蝶夫人唱到“谁来了,谁来了”以后,曲调由平稳的2/4拍转入急促的4/8拍,音调和唱词渐趋密集,几乎近似于变现力的说白,以宣叙调十分形象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归时的迫切心情。
普契尼在悄悄当盼望丈夫回归的时候运用了朗诵诗的旋律,为了表现蝴蝶夫人近乎于固执的痴情和增强悲剧色彩,吸收了话剧式的对话手法,这也是普契尼的创作特点之一。
它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借助于旋律,既渲染了感情,又加强了戏剧性效果,同时也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加强了咏叹调的情感色彩。
咏叹调开始时,一个是悲哀和绝望,一个确实无限的憧憬。
而那段等候平克尔顿回归的场面更是神来之笔。
在渐深的夜色中,月光透进窗子,幕后传来哼鸣的合唱,富于民间风味的优美旋律包含着殷切的希望,紧接着是乐队的间奏曲,将蝴蝶夫人的思念、回忆、希望等等种种酸甜苦辣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比舞台上出现千般动作,万般言语都来的更加强烈和深刻。
这种宽广而优美动听的旋律与富有表现力的近于说话的声音相互交叉,形成普契尼歌剧特有的一种风格。
3.3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蝴》剧中普契尼以抒情和浪漫气质的音乐,充分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生动
的内心情感,塑造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
普契尼具有十分敏锐的喜剧感
和强烈而自发的旋律天赋,这对于主人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旋律层次非常清
晰。
能够把握歌剧整体的艺术风格,普契尼集成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以声
乐为主导,器乐为衬托,利用和声和乐队的色彩营造气氛,描摹环境,在这方面
普契尼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师。
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来选用不同的音乐风
格,并借此暗示人物内在的微妙心理状态,这体现出一个对歌剧整体风格的把握
能力。
透过《蝴蝶夫人》我们可以看出,普契尼描写的都是人间真情,既有很强的
抒情性,属于真是注意的一心一意地描写爱情这一人来永恒的话题,在他的歌剧
中,洋溢着不同于威尔第瓦格纳的清新之风,洋溢着他独有的真诚、自然和亲切。
普契尼以印象派的特点展现了创作技法的独到之处。
透过《蝴蝶夫人》我们可以看出,普契尼描写的都是人间真情,既有很强的
抒情性,属于真是注意的一心一意地描写爱情这一人来永恒的话题,在他的歌剧
中,洋溢着不同于威尔第瓦格纳的清新之风,洋溢着他独有的真诚、自然和亲切。
《蝴蝶夫人》这部抒情歌剧虽然剧情比较简单,作品也较为短小。
但是凭借他十
分敏锐的戏剧在旋律上的天才,又学的一手惊人的和声配齐技巧,使他的歌剧成
为上个世纪最成功得杰作。
他处理的是现实真实的世界,他的旋律创造丰富多彩,
声响的和谐悦耳,音乐的内在张力,以声音的特点去把握感受音乐的语言,作品
所获得的成就,对它们的赞赏,它们卓越的地位,这一切都当之愧.
从《蝴蝶夫人》来分析普契尼歌剧的艺术特色,不难看出他的歌剧创作擅长
书写悲情化的故事背景。
通过戏剧性情节的演绎,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塑造主人
公的形象和倾诉她个人的悲剧性色彩,这也是他创作题材的内容,致力于表现普
通人的悲惨境遇,这也是他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擅于从小人物中书写大悲哀,具
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文学艺术界的新思潮“真实主义”,表现了对底
层人们的深切的同情。
剧中交响乐的赋格曲,具有典型的东方主义色彩,采用日
本民歌和五声音阶使其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运用多国语言,创作中独特的创作
技法,不同的节奏转换和音与音之间的级进进行。
独特的咏叙特点,运用了朗诵
诗的旋律,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
歌唱与剧情完美结合,加强了戏剧性效果,
又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擅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的塑
造,层次感非常清晰。
还有对歌剧整体艺术风格的把握,用声乐和器乐的完美结
合,来表现其独特的艺术张力。
正因为以上那些特点,普契尼的格局在继威尔第之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歌
曲中那些经典的唱段,至今仍然受到全世界人们的普遍喜爱,作为故居作家,普
契尼认为没有鲜明动人的旋律就没有音乐,与传统意大利歌剧一样,歌唱是重要
的因素,他不仅使宣叙调悦耳动听,更涉及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咏叹调与重唱段
落,管弦乐写作亦十分细腻,注意为歌剧营造适当的环境与气氛,取材于东方或
其他国家的作品,都选用了当地的音乐素材。
结语:
普契尼具有十分敏感的戏剧感和超强的旋律写作能力,再加上美妙的和声手法与配器技巧,是他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优秀音乐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他的前辈威尔第相比,普契尼可能显得比较肤浅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是具有舞台视听能力的高手。
他的歌剧是戏剧性与声乐、管弦乐、服装、道具、布景、一句灯光效果等高效率的综合。
他的艺术观点表现出他非常尊重和热爱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是歌剧领域内新时代过渡的杰出代表。
普契尼发展了威尔第晚期的艺术成就,不断地探索革新艺术表现手法,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兼收并蓄了当代和声、配齐手法、曲式等方面新技巧,创作了意大利歌剧是你的歌剧风格,对20世纪的歌剧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普契尼》克莱门斯·霍斯林格尔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7月
[2].《西方音乐史卷》杨久华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年10月
[3].《你不可不知道德音乐大师及其名作》许丽雯南海出版社 2005年
[4].《中外歌剧·舞台剧·音乐剧鉴赏》卢广瑞西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5].《西方音乐史与名作鉴赏》冯志平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11月
[6].《50部必知的音乐经典》韩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7].《中西音乐史考试纲要》田可文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1月
[8].谈谈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创作风格 -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2(4)
[9].透析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艺术特色 - 时代文学2008(12)
[10].从《蝴蝶夫人》领略普契尼歌剧的悲剧色彩 - 美与时代(下半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