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环境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环境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秦芳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13)

【摘要】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文章在介绍国外环境规划研究概况后分析了我国环境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和综合决策方法是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境规划;问题;趋势

For Our Country'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nalysis

Qin Fang

(Shanxi U niversit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hanxi Taiyuan 030013)

Abstract:Environmental planning is an efficient tool to correspond the economy development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researches on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broad and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in china.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o establish the perfect planning system and integrated decision methods is the tendenc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lanning; problem; tendency

引言

迫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把环境问题作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加以认真研究。防治污染,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环境规划作为调控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实施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担负着从整体上、战略上和统筹规划上综合研究、解决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任务。

1 我国环境规划的现状

1.1 理论基础研究

环境规划在近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是对规划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而对规划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缺乏对环境规划体系的完整论述和高度深化,真正理论层面的成果却

不多,致使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核心理论没有形成[1]。有关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规划程序、编制内容、规划模式等虽有涉及,但是难以构成有机统一的体系。

刘天齐[2]等人认为协调发展论、可持续发展论和生态理论是制定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并对三个理论分别加以详细地阐述,表征了环境规划的部分内涵,但是他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对3个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基础体系。曹勇宏[3]等在对我国当前环境规划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环境规划要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念出发,在系统的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要善于从整体上协调各组成要素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唐剑武[4]等认为将环境承载力作为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中介和理论依据是合适的。崔铁宁[5]等认为应在中小城镇环境规划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并加以扩展。尚金城[6]在其主编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一书中重点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关系密切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并分析了上述理论和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上述理论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张宝莉,徐玉新在其主编的环境管理与规划一书中所提出的空间结构理论,拓展了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2 规划内容和模式研究

我国学者在对各级环境规划进行实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现状调查与评价、发展预测、目标和指标体系确定、环境功能区划、方案确定与优化是当前环境规划不可缺少的编制程序,在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分析、制定和优选方案、落实措施则被认为是一般的规划模式。不同行政范围、地域范围的环境规划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污染控制始终是环境规划非常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环境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不断受到重视,公众作为维持生态、保护环境的3个基本支点之一,环境保护缺乏公众的参与显然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广泛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有助于解决环境冲突,提高环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黄莉敏认为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的开展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

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的实践,必将经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约到丰富,从表层至深层,从伦理化到世俗化的过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参与环境规划将向更加“细化”“物化”“可操作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管理,成为政府实施环境建设的有效手段。韩沙沙则论述了环境规划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存在问题和挑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环境非线性特征的研究也逐步展开。曾光明等考虑到非线性特征对环境投入的效益影响,认为与传统的环境管理或规划相比,这种考虑环境系统有关非线性特征影响的投入策略可以达到用较少的经费获得迅速的环境改善。

1.3 方法与技术模型研究

1.3.1 方研究法

学术界对环境规划方法,包括建立指标体系、预测未来发展、优选方案、协调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开展了较为广泛地研究,但在方法选择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环境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有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等方法得到了普遍应用。环境承载力[4]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和状态下,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承受能力的域值,包括环境的容量、质量和承受力,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方法在福建渭洲湾开发区[4]、临淄地区水环境、广东肇庆综合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及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得到了应用,根据环境承载力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预测评价,可以确定区域的发强度和发展方向,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生态适宜度评价方法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功能分区及土地和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范谦等将其拓展到开发区环评与环境规划中,结合常熟东南开发区现状建立了一套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将GIS的模型引入其中,进行定量化分析。应用结果表明,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彼此间的环境功能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PSR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规划区域内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制约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揭示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