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发布2014年全球发展展望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合组织发布2014年全球发展展望报告
编者按:7月2日,经合组织(OECD)发布《2014年全球发展展望》报告,报告对全球经济格局、劳动生产率趋同带来的挑战、中等收入国家提高生产力的策略、挖掘传统增长率驱动潜力以及实现包容性与持续性增长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全球经济格局
(一)发展中国家增速仍然高于发达国家。
根据2014年5月公布的购买力平价数据,从2010年起,非经合组织国家在全球GDP中的比重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其中金砖六国(BRIICS)做出主要贡献,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2012年,中国和印度两国GDP 总和占全球GDP约四分之一。
但是最近经合组织国家和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速差距缩小,新兴国家增速显著放缓。
(二)金砖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提升。
2000-2012年,除印度尼西亚以外,金砖六国全球出口比重上升,目前占全球出口超过五分之一。
全球进口比重翻番,目前占全球进口的18%。
2000年以来。
流入金砖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上升,自2006年开始,金砖六国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出资国。
2000年,金砖六国对外投资极低,占全球比重不足1%,但截至2012年,金砖六国对外投资占全球总量超过10%,其中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主。
金砖六国中,中国的变化最为显著。
目前中国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比重持续提升。
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中比重提高,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中国经济增长使农业和其他生产原料、矿产、烃类等需求上升。
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原料进口国,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不足4%上升至2012年近16%。
中国和印度生产原料进口占全球进口近四分之一。
(三)除中国外,未来全球经济增长还可以依赖其他因素。
一是仅次于金砖六国的十大非经合组织经济体。
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会放缓是重要议题。
除中国外,金砖六国其他国家总体上与中国经济对世界影响力相当,能够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但前提是这些国家经济稳定增长。
除金砖六国外,其他一些经济体总体也能对全球经济产生类似影响。
2013年,沙特阿拉伯、中华台北、阿根廷、阿联酋、泰国、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伊朗、马来西亚、新加坡这十个仅次于金砖六国的非经合组织国家与金砖六国GDP 总和占全球GDP大约四分之一,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2年产出占全球产出约40%。
二是非经合组织国家消费水平提升拉动全球经济增长。
非经合组织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上升带动消费增长,有望成为全球需求新增长点。
家庭消费方面,目前金砖六国以及仅次于金砖六国的十大非经合组织国家占全球家庭消费仅18%,主要因为中国的家庭消费水平不高。
未来,中国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其他各国收入水平提升,将极大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三是通过投资手段拉动全球经济。
截至2013年,金砖六国和其他较大非经合组织经济体投资占全球投资总量超过三分之一,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高投资率。
目前,多数新兴经济体资本存量极低,基础设施质量需要提升,工业化需要更多资本产品,因此预计未来投资水平将提升,全球资本商品需求增加。
二、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同的挑战
(一)中等收入国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尽管近期中国经济表现强劲,但传统观点认为,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速仍然不足以使其人均收入在2050年赶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趋同理论认为,当经济体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会放缓。
这种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使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南非
等在内的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即使按照2000-2012年平均增长水平也难以在2050年赶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但按照2000-2012年的平均增长水平,一些中等收入偏上水平的国家,如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巴拿马若能够保持增长速度,则有可能在10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已在某种意义上被认定为高收入国家的俄罗斯如保持增长速度也能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一些低收入国家,如亚美尼亚、不丹、格鲁吉亚和蒙古也能在2050年达到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然,此种判断只是一种预估,各国的经济增长趋势并非板上钉钉。
如印度在2003年取得令人惊奇的经济增长8%之后,最近十年经济增长率降至5%。
同样,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也可能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前景。
(二)经济增长放缓通常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低增长。
中等收入陷阱在过去35年内一直是低收入国家能否赶上经合组织国家收入水平的主要难题。
尽管对中等收入陷阱缺乏明确定义,但中等收入国家持续处于低增长状态肯定会使其在达到高收入水平方面面临很大困难。
这种经济增长的放缓通常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放缓密切相关。
大约超过四分之三的经济增长放缓可以归因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放缓。
劳动生产率放缓往往与难以提高本国生产价值链地位,难以从要素驱动变为创新驱动型国家相联系。
许多低收入国家增长到中等收入是由于其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优势随着工资提高正逐渐消失。
当经济状况、监管政策以及政府宏观环境不足以形成有利于创新和培养能够生产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熟练劳动力时,高工资水平难以维系。
(三)部分中等收入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低于其目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中等收
入国家是否能够达到高收入的关键因素。
劳动生产率增长直接决定着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水平则直接决定着该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许多中等收入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与美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中国、印尼和印度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仅是美国2008年水平的十分之一。
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差距也很大。
尽管中国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但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于其他国家。
尽管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增长还不足以弥补差距,甚至差距有所拉大。
但2000年以来,一些国家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
中国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分别达到10%和7%以上。
印度尽管水平低于中国,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相当可观。
三、中等收入国家提高生产力的策略
(一)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行业,提高多样性。
过度单一化容易导致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并且在面对商品价格下降时抵御力较差。
增加高附加值部门的多样性可以提高生产力,保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尤其是资源丰富但工资不断上涨的国家更需如此。
另外,多样性也可以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二)利用知识全球化进行创新,提升本国能力。
即便是中等收入国家中相对发达的国家,在技术追赶先进国家上也有较大提升空间。
许多国家通过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参与全球价值链等方式,更好的融入全球贸易系统,获取国外知识。
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印尼和南非的制造业通过进口获得国外知识,提高了生产率。
在中国和印尼,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的生产力高于本国企业,通过独资或合资,有效降低成本。
除了外商直
接投资和进口,各国还可以从咨询公司、技术出口商获得技术、设计、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帮助。
中国成功获得全球技术的部分原因是对人力资本积累进行大量投资,由此提高吸收全球知识的能力。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高等教育学生,远高于美国和印度。
另外,40%的中国学生是数学、科学和工程专业背景。
(三)改革生产力、劳动力以及金融市场,同时提高劳动技能。
在许多中等收入国家,生产力以及创新能力受到规则不完整的环境或者技能不充足的限制。
更加完备及具备竞争力的市场环境能够带来交道的生产力水平;劳动力市场需要通过平衡市场波动以及就业保护实现环境的改善;教育政策以及技术增长机制之间的紧密结合能够为经济更加向上及健康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业。
对于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国、马来西亚以及泰国等服务业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服务业的生产力以及效率可以促进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讲,需要提高国内商品及服务业的消费水平,以满足中产阶级对这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到2030年,中国及印度中产阶级的需求将会占世界的大部分,因此,中国及印度更需要增加这种能力。
同时,服务业也可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且作为增加外部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进一步挖掘传统增长驱动力的潜力
(一)将劳动力由低生产力部门向高生产力部门转移。
许多中等收入国家依旧可以通过将劳动力由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部门向高生产力部门的转移来提高发展潜力。
在过去的20年,通过将劳动力转移到更有生产力的部门,印度及印度尼西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增加。
金砖六国中,中国及印度还有通过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提高劳动力生产率的空间,但巴西、俄罗斯及南非通
过城市化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效率将明显较低,但通过人力资本在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之间的流动可以达到提高生产率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要素积累型增长潜力。
大多数中等收入国际在使用劳动力和进一步激励人力和资本方面有提高空间。
如印度及南非在劳动力参与率及利用率上与中国及巴西或更多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在这些国家中,伴随着青年人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机会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对所有金砖六国来讲,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投资有效性上看,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投资有效性逐步降低,这些国家应当注重适当增加资本的使用效率。
五、实现包容性及持续性的增长建议
(一)确保机会平等。
在许多中等收入国家,过去的十年中,贫困人口的范围仍在增加,收入不平等问题加重。
中产阶级在生活标准上的挫败感以及在决策中缺乏话语权,为中等收入经济体增加了压力。
这些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提供更好的公共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保证其在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来解决。
(二)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支持均衡增长,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发展中国家,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直存在且逐渐加剧,并导致落后区域收入增长的停滞。
因此,在国家政策层面基础上,重新涉及区域性政策以实现所有区域更加强劲、公平及绿色的经济增长很有必要,因此,应准确识别地区发展竞争潜力,为地区需求量身定制公共服务,尤其是贫困人口聚集的地区。
(三)提高能源效率,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
发展能源节约型产业,推广节能科技,以减少能源价格波动的风险。
同时,需
要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重点解决环境可持续性问题。
(四)增强制定并严格执行发展计划的能力。
强化政府官员培训,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水平,对保证有效的筹划和执行非常重要。
战略的大幅度变动从政治上将可能非常困难,而且成本高昂,但总好过没有任何变化。
需要制定有效的沟通战略,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次序,获得大多数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来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