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方法_刘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 研究型阅览空间—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还承
担为读者提供研究和交流职能,根据研究型读者对 个人私密空间和团体协作交流的不同需求,划分如 下:个人专席—设置于书库或者阅览空间相对安 静的角落;个人研究室—独立进行研究活动的房 间,一般集中设置在阅览空间的某个区域;共同研 究室—集体学习或几个人一起使用图书馆资料 进行研究活动的房间。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方法
The Design Methods of Reading Space in Uniwesity Library in Information Era
■ 刘 瑛1 李军环2 ■ Liu Ying Li Junhuan
[摘 要] 本文基于信息时代阅览空间的转变,提出当 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应该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复 合性、数字化、人性化的特点,进而结合开放式和多 义性的空间设计理论以及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优秀 案例,从建筑空间的角度阐述了适用于信息时代高校 图书馆阅览空间的构成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 开放化 动态化 复合化 [Abstract]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ading space in information era, the analysis proposed that the reading spa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information age should have openness, dynamic, compound, digitized, user-friendly characteristic. Then it combined the design theory of open style and versatile with outstanding case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defining the university library reading space and its design methods which is suitabl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Key words] Opening, Dynamic, Compound
以上几种是纸本空间最基本的组合模式,其他 类型的组合模式是它们的变体或是其综合体。我们 在进行设计时,可以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以一种形 式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组合出各具特色、大小相 间、 尺度适宜的阅览空间。
数字型阅览空间—现代高校图书馆由于阅览 介质的变化,形成了数字化阅览空间,包括多媒体 阅览空间和视听阅览空间等。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 部分分散到开放式阅览空间内,与其他阅览空间紧 密联系;另一部分相对集中,形成开放式数字阅览
1. 开放式阅览空间的设计策略 (1)“阅览层” 的概念 随着阅览区比重的加大,阅览空间简化成竖直 分层叠合的开敞空间,它两个方面的变化是根本性 的:在内容上融入了数字型、研究型等不同类型的 阅览空间;在形式上取消了大部分的内部隔墙。我 们把这种同质的、竖直分层叠合的开敞阅览空间简 称为 “阅览层”。 (2) 阅览层的“模块式”设计 在开放式阅览空间设计中应用“模块式”理念, 其中“模”是指同一性质的阅览空间尽量采用“统 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块” 则是指不同 类型的阅览区,它们采用不一样的空间布置要求 (图 1)。 (3) 阅览层“藏”、“阅”关系分类(图 2) 平行布置—一种传统的布置方式,藏、阅之 间可分可合,干扰较少,中空带介于阅览区与藏书 区之间,两个区域间以较窄的通道相连,降低读者 与图书之间的接触率。 内藏外阅—书架排列于平面中部,阅览空间 环绕四周。此布局方式可以满足阅读空间的物理要 求,加入中空带可以解决藏书区域的采光和通风。
பைடு நூலகம்
业务区
实物展览 600~8 100m(开间) 3.6~4.8m(层高) 矩形、L形
人工采光、通风
与公共空间相通,方便人 流疏散
8 空间边界曲折来限定小空间
7 阅览空间的集中方式
9 阅览空间集中入口的设置
10 多义性阅览空间分析
断,甚至可以是轻质的幕帘等。改变这些构件的位 置形态或是质感, 就可以容纳不同的功能。
二、 多义性阅览空间设计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同时读者对阅览空间有多样化的需求,这些新 的要求促使我们从空间的多义性来重新审视信息时 代的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
1. 多义性阅览空间概念及其特征 多义性阅览空间是指超越通常的单一而固定的 阅览“功能”含义的空间。 在设计过程中采取某些 特殊措施,可增强阅览空间的兼容性,使其容纳多
内阅外藏—阅览区域居中,藏书空间环绕四 周,加入中空带可以解决阅览区域的采光和通风。
交叉布置—藏、阅彻底融合,其优点在于藏 书与读者间的接触面增大,距离更近;交叉布置多 出现在阅览层面积较大的情况下,故中空带也化整 为零,由一个变为多个,以照顾到各个小阅览空间。 广州大学图书馆设计以四分之三圆作为母体,进行 “切割”与“挖填”,在大圆中“挖出”四个小天井 作为内庭院,以解决自然采光和通风,所有的阅览 单元皆围绕共享大厅展开(图 3)
(2) 阅览空间的复合设计策略 复合性的阅览空间设计可以从提高阅览空间对 读者活动的包容性和诱发性两个方面着手,体现为 阅览空间的紧凑、舒适、可达性原则,根据这几个 原则,从空间结构、空间自身、空间界面三个方面 加以阐述,形成阅览空间复合性的五个设计策略。 首先,阅览空间整体结构的集中。阅览空间集 中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分散的阅览空间集中为 一个综合的共享空间;二是将稀疏的阅览空间组织 集中成为紧凑的空间组织(图 7)。空间集中的策略 不是绝对的,集中的程度要根据阅览活动性质来决 定,例如个人研究的阅览空间需要安静的场合、较 大规模的视听阅览空间需要避免影响其他读者的阅 览活动,因此,一般的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将 稀疏的阅览空间组织集中成为紧凑的空间组织,以 缩短读者之间的空间距离, 具有较好的可达性。 第二,阅览空间自身的限定。不同阅览活动对 空间的尺度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阅览空间的再 次限定就尤为重要。空间限定可以通过空间的曲折 收放来实现,多次曲折就在一个的大空间中创造出 若干小的场所,适宜规模较小的活动(图 8)。 第三,阅览空间界面的集中开口界面的不同开 口位置对阅览空间中人与人的接触很有影响。当开 口面对面时(交通距离短),两个空间使用者的来往 机会比较多;而开门方位相反(交通距离长),两个 空间的使用者接触起来就不那么便利了。北京工业 大学图书馆主层平面中各个阅览空间入口相对,而 且开口都朝向一个向心空间,使读者的活动集中起 来,缩短了不同阅览空间之间的交通距离(图 9)。 第四,阅览空间界面的柔性化。界面既有硬性
展示型阅览空间—以生动、直接的方式向读 者传播信息的阅览空间。随着阅览空间发展的需求, 这种 “知识体验性空间” 有很大的扩展性。
休闲型阅览空间—环境布置通常营造出一种 自由的阅读氛围。
不同类型的阅览空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 也可以相互交叉组合,形成更多的空间类型,如休 闲型的纸本阅览空间、休闲型的数字阅览空间、研 究型的数字阅览空间等。
空间、 展览型阅览空间和休闲型阅览空间。 纸本阅览空间—“藏”、“阅”空间的不同位
置关系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布置形式(图 6)。基本 组合模式包括:周边式布置(P1)—附着在墙壁 上的高书架围着阅览席位,由于书架分散,容易形 成干扰,而且书架靠在窗间墙上,与窗户入射光线 对比形成眩光,所以只适用于资料少、座位数多的 阅览空间;成组布置(P2)—将书架与窗间成垂 直布置,用书架隔出凹室,其中放置桌椅,适用于 人数不多、从事研究工作的专业阅览空间;分区布 置(P3、P4) —藏书集中布置在阅览空间的一 端、一侧或中间,书刊集中,便于查找,干扰较小, 在资料数和座位数都较多时普遍采用;夹层式布置 (P5) —在有足够高度的阅览空间内设夹层,形 成对话性的空间模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书刊集中、 存放量大、空间利用经济;灵活式布置(P6) — 由书架形成各式各样的区间,这些区间可以营造不 同的氛围, 具有相对私密性。
种功能。 多义性阅览空间的“多义性”主要表现在 阅览空间的动态性和复合性两个方面:第一,阅览 空间在不同时段可容纳不同的功能,即阅览空间的 动态性;第二,阅览空间在同一时段可容纳不同的 功能,也就是空间能够容纳或是鼓励多种活动的产 生, 即阅览空间的复合性。
2. 多义性阅览空间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多义性阅览空间的特点,提出阅览空 间的动态设计策略和复合设计策略。 (1) 阅览空间的动态设计策略 中立的阅览空间—空间设计不只满足某一特 定功能要求,同时要满足与之相关或相近的功能要 求。阅览空间可能出现的功能有普通阅览、书库典 藏、实物展览等(表 1)。 为了使阅览空间具有可变 性,要在量、形、质、联系四个方面既符合阅览空 间的设计要求,又满足书库、展览空间的使用要求; 另外,在质的方面,书库的楼板对荷载有特殊要求, 可以将阅览空间的楼板荷载统一设置为 600kg/m2; 书籍和展览实物对光线有特殊要求,可以采用百叶 调节光线, 并增加辅助照明。 均质的阅览空间—阅览空间采用统一柱网形 成的空间,品质上具有相近的特征。然而如果空间 尺度较大,就会在内部空间品质上产生差异。为了 保证大面积平面趋向均质,设置竖向“空隙”(中庭 或天井)连通外界面与空间内部,为空间内部提供 采光、 通风以及交通等条件。 可变化的墙体—这里的墙体泛指在垂直方 向上围合空间的各种建筑构件,可以是墙、门、隔
14
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
1 阅览层的“模块式”概念
2 阅览层内藏阅空间的不同关系 6 阅览空间的基本构成模式
3 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图书馆阅览层的交叉布置
4 德国科特布斯大学图书馆贯通空间位置分析
5 阅览空间与服务空间的关系
一、 开放式阅览空间设计 开放式阅览空间布局不能追求建立空间的理想
构图或者寻求一个终极设计目标,而应建立适度的 秩序或原型,同时为使用者留下自己营建空间的余 地,从而形成配合使用行为不断发展的阅览环境。
开放式阅览空间具有以下特征 :布局的灵活 性—阅览空间在布局上具有可变性,内部空间上 减少了永久性墙体,结构部分被提炼为板和柱两种 元素;空间的通透性—强调保持一定的视觉连续 性,扩大读者心理感知范围,促使人更有效地进行 求知活动;界限的模糊性—不同类型空间之间的 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作者单位:1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 · 610041)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 · 710055)
收稿日期:2011-05-20
信息时代,阅览介质的多元化、信息资源的网 络化、读者使用要求的多样化使阅览空间产生了新 的特征,新的阅览空间应该更具开放性、动态性、复 合性、数字化、人性化,应该是一个开放式、多义 性的场所。
(4) 阅览层的竖向叠合设计 在一个具有多层阅览空间的现代高校图书馆 内,其阅览空间可以视为多个“阅览层”相叠。 剖 面上阅览空间开放性的必需前提是上下阅览层有中 空贯穿部分。根据上下阅览层的中空带在剖面上的 相互关系,可将整体阅览空间作如下分类 : 上下对位—各阅览层中空带位置一致,形成 上下贯通的中庭空间,按照平面位置不同,分为居 中和偏置两种类型。在此论述的垂直向贯通空间有 别于公共空间的中庭,它从属于阅览空间,功能单 一,一般不承担阅读空间与非阅读空间的联系功能, 与阅览区域之间也无明显隔断。 逐层扩大—多数情况下,大学图书馆阅览区 域的使用人员随楼层增加而递减,其实际所需的阅 览层面积也逐层递减,向上退台的方式成为功能在 剖面上的逻辑反映。退台的形式使中庭面积由下而 上逐层增大,为每层阅览区域引入足够的自然光线。 自由散置—贯通空间不再拘泥于上下对位设 置,如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设计的德国科特布 斯大学图书馆,其内部 9 层平面形成大小、高度不 一的数个贯通空间(图 4)。 (5)“服务功能块” 的设置 设计将楼梯、电梯、厕所等服务性空间组成“服 务功能块”,位置相对独立,尽量避免对阅览空间 的切割或插入,以保证空间最大的灵活性与完整性 (图 5)。 (6) 不同类型阅览空间的设计 为了满足读者对阅览空间的多样化要求,本文 根据阅览介质和读者阅览环境的不同,将阅览空间 分为纸本阅览空间、数字型阅览空间、研究型阅览
15
量 形 质 联系
表1 中立阅览空间设计分析
普通阅览
书库典藏
600~8 100m(开间)
600~8 100m(开间)
3.6~4.8m(层高)
2.4~2.8m(层高)
矩形、L形
矩形、L形
自然采光、通风最好,有良
可以人工采光、通风,有荷
好的景观
载要求
与公共空间相通,方便读者
与公共空间相通,靠近内部
到达